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语文S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激光的话》教案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木匠鲁班造伞的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S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鲁班造伞》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鲁班造伞》课文原文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zhù)名的木匠(jiàng)。他有许多发明创(chuàng)造。传说,伞就是他发明的。

有一天,鲁班和妹妹到西湖游玩。忽然下起了大雨,游人被淋得四处躲藏。

雨中的西湖山青水绿,更加迷人了。“唉!”妹妹叹了口气说,“要是在雨天也能游西湖多好哇!”鲁班说:“我在湖边盖几个小亭(tíng)子,人们坐在亭子里观赏(shǎng)风景,就不怕日晒雨淋了。”妹妹说:“可是坐在小亭子里,只能看见附近的景色。要游遍(biàn)整个西湖,得需(xū)要多少亭子啊!”鲁班想:“妹妹说得有道理,要是能造出一种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东西,该多好哇!”

忽然,雨中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嬉(xī)闹声。鲁班抬头一看,只见一群小孩儿正在雨里追逐(zhú)玩耍。他们每个人头上都顶着一片荷叶。那些落在荷叶上的雨珠,顺着荷叶脉络(màiluò)不停地向四周流去。“有办法了!”鲁班兴奋地对妹妹说。

鲁班跑回家,照着荷叶的样子,先用竹条扎好架(jià)子,再蒙上羊皮……妹妹试了试,说:“要是能在用的时候把它撑(chēng)开,不用的时候又能折起来,就更好了。”鲁班眼睛一亮,说:“对!”他又反复试了许多次,终于造出了能开能合的伞。

《鲁班造伞》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鲁、著、匠、创、亭”等12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等8个生字及“创造、西湖”等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 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

3、 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观察,勇于实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课题。

1、 学生把课前收集致电的有关鲁班的资料在组内进行交流,使学生对鲁班有个初步的认识。

2、 教师导言,板书课题。

3、 生齐课题,并质疑。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了。

2、 同桌一起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有几个自然段,并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 生同桌合作,探讨识字方法

2、 组内交流,进一步优化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3、 全班反馈

4、 检查识字情况

(1)生开火车认读

(2)不认识的字再进行重点学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3)再读读易错字,组词或造句。

(四)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五)自读自悟,探究发现。

1、 布置自学要求

(1)认真仔细阅读课文。

(2)思考:鲁班怎么想到要造伞的,为了造伞,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画出相关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好朋友交流。

2、 交流学习所得。

(1) 名回答以上思考的问题。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出相关段落,重点理解文中的人物对话内容及鲁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语句。

(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反复练读,读出人物说话或思想时应有的语气来。)

3、 讨论交流:鲁班为什么能造出伞来呢?

(六)说话练习。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同学说一说。

(七)书写指导。

1、生整体观察字形,指出易错字。

2、重点指导

(1)“创”字,第二笔是长点,不是捺。第三笔是横折钩,要一笔写成。

(2)“湖”字要注意三个部件的位置比例和高低。

(3)“亭”字,注意每个部件所占位置的大小,不能写得太长,“丁”字要写在秃宝盖里面。

3、完成我会读读、写写。

(八)积累语言。

生自己再读课文,完成“词语花篮”后,全班交流。

(九)布置作业。

回去把鲁班造伞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1

《鲁班造伞》是一个传说故事,讲得是我国古代著名木匠鲁班造伞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习惯。

备课时,我紧紧围绕“鲁班是怎样造出伞的?”这个大问题设计每个子问题。首先是一个统览全文的问题“鲁班造伞与一人、一事、一物有关,分别是哪件事?那个人?那件物”?课上,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一事指游西湖下雨,一人指妹妹,一物指荷叶。这样学生零乱的思维马上就会变得有条理了。然后顺势就进入了主要内容的研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游西湖忽然下起雨是件好事呀,你知道为什么吗”?同时结合雨中西湖的课件,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雨中西湖的美。而正当学生陶醉在美景中时,我说:“这么美的景色却因为下雨不能欣赏了,如果当时你在的话会是怎样的心情?你会说什么?”学生瞬时产生思维上的冲突,感受到不能游西湖很可惜。此时读起鲁班妹妹的话人人都能入情入境。无声无息中引入了妹妹这个人物以及人物间的对话。

而在对话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想妹妹感到遗憾时,鲁班在干什么?妹妹的话给了鲁班怎样的启示?从而认识鲁班是一个善于积极动脑的人。从课堂效果来看也不错,达到了预期目标。接下来的教学,我直接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荷叶和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也说出了关键。这时,我说:“这些相同点被谁发现了?为什么别人没发现呢?”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此后,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继续让学生读文,看还能读出什么。学生的收获令人意想不到,我也没有闲着,适时问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想到勇于实践也从学生的口中说出。同时,“鲁班是怎样造出伞的?”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拓展环节,我把课前的问题再次拿出来。学生的回答却完全不同,鲁班造伞离不开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鲁班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这样不同的回答折射出的是一个问题不同层面的不同解读。折射出的是学生一节课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纵观一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朗读的分层指导仍有些仓促,使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急”。其次是拓展应该再加上这个问题:“如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怎样解决?”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2

本文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造伞的事,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

在备课时,我 认真研读教材,抓住课文的`关键: 鲁班是受到什么样的启发而反复试验最终造成能开能合的伞。在教学时, 引导 学生明白 : 鲁班是受到亭子和孩子们顶的荷叶的启发而有了造伞的灵感。让学生看图想明白:雨水落在亭子上为什么都流了下来,没有积水?古代的亭子都是尖顶,从最高的顶尖到下面的六角成倾斜状,水又是从高往低流的 。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接着,我开始发问了:那么,有亭子不是很好吗?既可挡雨,又可赏景。学生们立刻 用 鲁班妹妹的话来进行反驳。亭子虽能挡雨,但不可以带着走,妹妹的话让鲁班进一步思考。在此,我 引导 学生体会鲁班是个有了问题就会动脑筋解决的人 。 紧接着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鲁班继续受到启发:雨中有一群头顶荷叶玩耍的小孩,雨水都顺着荷叶的脉络流下来了 …… 看到的这一幕便在鲁班的脑海里形成了伞的雏形。以至于最终造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伞。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最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每一项成功的发明都付出了发明者的艰辛劳动,只有敢于开动脑筋,敢想敢干、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有成功地发明创造。

精选图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