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小雪节气古代人如何过冬,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雪古代人过冬又来
【温室殿】
汉代,皇宫中设有温室殿,癜中保暖都以花椒为材料,捣碎成泥,涂在墙壁上制成保温层,再挂上壁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毛毯。在这样的“空调”房间里,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就是所谓的“椒房殿”。除此之外“椒房殿“使用的材料还具有芳香的味道且可以保护木质结构的宫殿,有防蛀虫的效果。
【火墙】
皇宫供暖是古时宫廷建筑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有一种方法很像现代的暖气,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外阻高内阻低(热阻),通热入墙取暖。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屋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
这两项都是大工程,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住得起。除了住的材料讲究、住的地方讲究,还有一些用来取暖的小物件也是相当考究的,就是放在今天,取暖效果也是一级棒!
【熏炉】
看宫廷古装剧时,都能看到大宅屋子进门处回放一个鼎状的东西,那就是熏炉(开始小编还以为是装饰品)。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类似于我们现在室内烤火的炭炉,利用炭热来散热。就像是一个中央大暖气,既能在屋内造型装饰,又能取暖,感叹古人的能工巧匠。
【手炉、足炉】
别以为冬季捂手只有现代插电的暖手宝,暖手宝自古就有了——手炉。炉子里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包裹缝制精美的布罩。可放在袖或捧在手上,又被称为“暖手炉”或“火笼”。
对于古代普通人家来说,可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火塘、火炕】
火塘,也叫火炕,就是挖坑填炭,以此来取暖。现在在许多北方居室中仍能见到火炕,取暖效果可见一斑。
【火盆】
没有做工精致的熏炉,但是普通人家的火盆也能起到相同得作用。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这个电视上都见过吧!
穿什么?
贵族轻裘加身穷人基本靠抖
其实,裘并不是古代贵族的专利,它根据材质的不同贫富皆宜,算是古代最常见的冬季服装。有钱人家穿狐、貂、貉、豹、虎所制的裘衣,轻薄保暖。普通人家取暖就只能选择鹿裘、羊裘、狗裘。
除了裘衣,一般老百姓还用丝麻棉作为制作被褥、冬服的主要原料。用丝麻制成的冬服称为“袍”、“茧”。家里贫苦的农户冬天则会穿“布衣”或“褐”,其中褐是用兽毛或粗麻等编织而成的一种粗服,类似麻袋片。其寒冷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想想贫穷人家麻袋片似的衣服想要熬过腊月天,估计也只能靠抖了。
吃什么?
围着火盆享牛羊
古时饮食取暖法有二,一是饮酒,二是吃牛羊肉等高热量食物,以维持在冬季里严寒消耗的热量。这与现在的饮食也无大异,想想就很幸福,冬季牛羊肉火锅、乳制品最受欢迎,配上一壶温热的老酒,简直绝配!
小雪谚语民谣
黄河中下游地区流行的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
小雪节气期间,北方各地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正值初雪期,在降水较少的时期,小雪的到来意义非同小可。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的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
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华南地区流行的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
福建、广东:小雪期间地里仍有庄稼,有谚语可查。
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青稻指的是晚稻。
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而是指农活多,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
小雪主要有什么变化
上一篇:小雪节气古代人如何过冬
下一篇:小雪六大民风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