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首页 > 其他 >

成考专升本政治选择题复习一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成考专升本政治邓论复习题一1

  1.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怎样的意义? (简答)

  2.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3.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项理论成果? (简答)

  4.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论述)

  5.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论述)

  6.邓小平为什么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 (简答)

  7.“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8.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简答)

  9.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科学命题?

  10.为什么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论述)

  11.试述“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论述)

  12.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13.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简答)

  1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论述)

  15.如何理解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论述)

  16.“三步走”发展战略有什么特点?(简答)

  17.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简答)

  18.为什么说农业是根本?如何振兴农业经济?(论述)

  19.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0.什么是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简答)

  21.如何认识集体经济的性质及其形式的多样性?(简答)

  22.如何推进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论述)

  23.如何理解现阶段的分配不仅仅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而且是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简答)

  参考答案

  1.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怎样的意义? (简答)

  中共十五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邓小平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表明,我们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它表明,我们又有了党在新时期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的理论核心和理论武器。

  2.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简答)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上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这期间,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并在拨乱反正中,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在十二大,进一步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全国改革初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和形成轮廓。在这期间,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表明邓小平理论的轮廓已经具备。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在国际国内的复杂艰难情况下,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否定了计划与市场是资本主义标志的传统观念,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个科学概括,使之构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表明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系统。

  3.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项理论成果? (简答)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4.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论述)

  党的十五大用精练的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原因有四: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首要的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科学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制订了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四,邓小平理论涉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依靠和领导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是比较完备的。

  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一样,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5.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论述)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第一次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从12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的理论的主要观点,1992年党的十四大从9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①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③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④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处方的和平,必须实行对外开放。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⑧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依靠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⑨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6.邓小平为什么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 (简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理论问题。邓小平之所以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了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明确提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老祖宗不能丢,而且我们也没有丢。第二,根据历史经验,要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解决两个实际情况的发展,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能够回答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的新话。也就是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继承坚持的同时,必须适应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解决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的科学掼。第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打结合的基础是实践,是一切从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简答)

  首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本内容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的意义在于:⑴它不仅坚持了生产力标准,而且进一步把发展生产力同增强综合国力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是非,提供了一个科学标准。⑵“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的提出,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与基础,因此离开了生产力标准,其他两个方面也就无从谈起。⑶“三个有利于”标准集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三人肯利于”标准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生产力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分清理论和思想是非提供了根本的标准。⑷它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利益,所以它是人民利益标准,有利于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简答)

  ⑴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工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⑵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9.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科学命题? (简答)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重要命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部理论之中。⑴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中国发展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⑵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⑶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为解决所有问题提供物质保障。⑷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10.为什么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论述)

  ⑴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即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是关系到怎样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是关系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问题。自从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之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不断进行探索,但又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使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如何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政治问题。⑵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关系到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问题。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使得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过去由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长期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离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试图一味通过提高公有制的程度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结果使得我国的生产力长期牌落后的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没有得以摆脱贫困,极大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邓小平新概括,明确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内容,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途径。⑶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关系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因为搞不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无法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从而也就搞不清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只搞清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改革开放,这样也就基本搞清楚了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对建国以来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

  11.试述“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论述)

  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发展状况,还是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特点来看,大力发展生产力,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华侨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于发达的酱主义国家。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临的时代特点又决定我们必须接受双重的历史性挑战,即一方面要面对由18世纪中虽到20世纪中叶这二百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所完成的传统的产业革命的挑战,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倍努力,奋起直追。如果不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不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显示出来,而且在世界上出将没有我们应有的地位。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名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复杂的社会主义矛盾。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和地方,部门和部门之间,地方和部门内部各个企业和单位之间,工人,知识分子之间以及他们各自内部之间,不同经济万分和社会集团之间以及各种经济万分和社会集团的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极为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重大的社会差别。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和取得收方面还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在促进效率提高和体现社会公平之间还存在较大的矛盾。这些矛盾。,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从根本上说都是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分不开的。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不断涌现出来,使社会摆脱不发达状态,才能有效地直辖市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公平,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闪烁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基础自行发展的,需要有一系列物质条件作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还比较落后,适应社会主义需要的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还不可能很快地建立起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很不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不够发达。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2.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答)

  ⑴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放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⑵发展是目的,而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并通过改革才能发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改革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稳定是前提,但只有依靠改革和发展才能有长期的社会政治稳定。③应当注意稳定压倒一切,在,会始终存在着一些影响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有时还会以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改革时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一定要慎重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始终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13.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简答)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完整: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论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承认不发达,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之上,因而必然具有不发达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改变这种不发达的过程,从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⑴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历史除非。这是总的特征。这种不发达不仅表现在生产力上,而且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则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备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过去我们一直把工业化作为致力的目标,但对工业化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百分之七十就实现了工业化,既没有把改组劳动力从业结构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要求考虑在内,也没有把现代水平和集约型增长考虑在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有关概括包含了工业的基本经验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⑵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上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过去,我们曾经以为可以在自然经济与半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超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认识到;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⑶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现代化进程又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的。因此,有必要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过程和科技发达的过程来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⑷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这里说的是人民生活从贫困经过渴,小康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充分体现的过程。⑸这个阶段,是由地区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经济文化不仅总体落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的地区同时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不平衡的基础上,由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发展较慢的地区,逐步实现相对地区平衡,逐步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过程。⑹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省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曾经经历了二十年的动荡,停滞和缓慢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体制上存在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体制改革推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过程。⑺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预期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这里说的是两文明协调的发展,说的是整个初级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⑧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阶段。这是从世界历史比较中和从中国历史发展中看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担当的历史任务。曾经对古代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定将对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5.如何理解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论述)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首先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原来处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无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从而中国不可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致病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出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使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可以逾越,并不意味着可以逾越生产力的巨大大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去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伴随商品市场经济充分发展而形成的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才能充分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进修,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就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整整一个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在我国这个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次,就现实的国情来看,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经过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增长,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国民生产总值,国家外汇储备和若干工农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总量进入了世界前列,综合国力达到可观程度,到下一个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若实现。在我国这样一个十二亿人口的国度,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将为我国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者的思想还将在一定时期存在。

  最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决定了必须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初级阶段。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中国到达20世纪中叶才开始具备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而这时所要实现的现代化,它的水平和标准既不同于是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是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成熟的社会主义。

  16.“三步走”发展战略有什么特点?(简答)

  ⑴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度的发展目标,而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目标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富强”指经济现代化,即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民主”指政治现代化,指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目标:“文化”指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⑵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实现的目标。这一战略既规划了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又规划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比较富裕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⑶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纠正了过去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错误,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首先,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调整到下个世纪中叶;其次,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含义确定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此,党的十三大把十二大提出的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高度”去掉,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后,“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每一步,都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当然,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只用一百年的时间要走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常要用二百年走完的历程,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7.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简答)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从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的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的;从主要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增加人,财,物的投入,转变到以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为主要手段;从以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投资规模,转变到主要途径;从经济周期性波动地增长,着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潜为主要途径;从经济周期性波动地增长,转变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8.为什么说农业是根本?如何振兴农业经济?(论述)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车,这决定了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位。因为: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要保证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其次,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和社会稳定。因为,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很重要的是这80%的人口能不能达到,中国稳定不稳定,也看这80%稳定不稳定。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五一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如何发展农业?邓小平强调指出了要靠政策和科学。政策,主要解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因此振兴农村经济必须长期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理顺工农产品的价格,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是科学解决问题。因此,要实施科教兴家,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振兴农村经济,还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9.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简答)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首先,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知识,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其次,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三,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资料不再是剥削手段,而是用来不断发展生产,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条件;第四,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二,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切实保证。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否定和取消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否定和取消社会主义。

  20.什么是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简答)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北朝鲜以被称为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⑴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⑵掌握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大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基础;⑶是国家依靠经济手段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的物质条件。

  21.如何认识集体经济的性质及其形式的多样性?(简答)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胡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它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集体组织的范围内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方面的平等,劳动者之间建立了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集体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而且也应该多样化:①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力容量很大的灵活的经济形式,它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②在不同经济地区,不同市场类别,不同经济条件下,公有化的程度,分配方式以及使用的内容和方式,可以有所不同。

  22.如何推进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论述)

  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采取鼓励,支持和引导的政策,使之健康发展。

  ⑴贯彻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要把国有企业的布局调整与促进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益。鼓励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投资,事例发展,国有经济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控制力和影响力,带动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逐步扩大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范围。加强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清理不合理的收费,拓宽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和完善对它们的金融服务。平等地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合法利益和财产。

  ⑵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引导。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到有关的产业政策。首先,重点产业引导。制定“鼓励,允许,限制,禁止”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范围;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它们进行规划经营;鼓励它们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事零部件等的分包生产和服务;鼓励这些企业通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形式促进资本社会化。其次,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购买,租赁,承包,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经济改革;同时引导它们在企业体制,企业管理方面进行自我改造,增强技术开发能力,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行资产重组。第三,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和平共处企业诊断,提高其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能力。⑶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管理,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完善有关管理法规,使管理有法可依,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行为。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管理方法,逐步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加强管理力度,坚决制止不正当行为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发挥各种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党团组织,加强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

  23.如何理解现阶段的分配不仅仅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而且是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简答)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分配结构。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有些分配方式已超过了分配个人消费品的范围,所分得的收入还包含了用于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等内容。因此,这些分配方式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而且是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