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是一篇成语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在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里面充数。这个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滥竽充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滥竽充数》课文原文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情况,就到齐宣王那里,自称技艺高超,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把他编在吹竽队里,给他很高的待遇。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偷偷地逃走了。
《滥竽充数》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留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 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 (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 蒙混进去 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 (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 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 ,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 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1
寓言是一种短小简炼但又寓意深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滥竽充数》就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诉大家: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课堂练笔,以想象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伊始我以《滥竽充数》的动画资料入手,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大胆的对这则寓言故事进行质疑问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寻找文中创新点,让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从而加深对寓意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以想象为点,进行课堂练笔
本文内容虽短,但如能仔细去推敲,就能发现文中有许多处细节余味无穷,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我根据教材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去想象,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舒展个性。
想象一:南郭先生是如何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学生根据书中的描写想象南郭先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吹竽的样子,并进行表演。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主要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主人公的深入了解。
想象二:当南郭先生知道齐闵王听竽的特点后,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这一环节的想象主要是针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动作的描述,让学生通过文中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来揣摩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引导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是不行的。
想象三:假如你是乐队中的一员,当你遇到正要逃跑时的南郭先生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的想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练习明白道理:弄虚作假只能蒙混一时,要有真才实学才能有立足之地。
(二)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完成了以上几步。如果进行以下延伸,效果会更好:
学完这篇文章,学生们的心中对南郭先生这种不学无术、招摇撞骗深感厌恶。南郭先生是韩非子创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当南郭先生逃离皇宫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他的命运又会是如何呢?我会请同学们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写一篇短文。如果这样设计的话,会对全文的作一个延续,也是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所说或所写的素材非常广泛,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创作的欲望。
现在语文教学中课堂练笔日益受重视,这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必然,它所强调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正代表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教师要学会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把握好课堂练笔时机,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2
《滥竽充数》是一个成语故事,它讲的是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 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齐闵王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偷偷逃走,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这个故事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再行家里充数的人。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 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来读一读,在第一个环节导入中让学生回忆过去的 或者读过的寓言故事进行交流,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导入环节,先让学生回忆第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进行交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感知寓 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对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再全班提出让学生 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学此环节时,我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小结,最后落脚在三个问题上: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 而不被人发现呢?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课文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根据学习要求,再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文,并在有收获的基础上到 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抓住由这三个问题引出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课文。如“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