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滥竽充数》教案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南辕北辙》只能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南辕北辙》课文原文

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南辕北辙》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本是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故事后被广为流传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习快马、很多的路费和驾呈技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的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这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在熟读课文和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做事时要选准方向再去做,让行动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则一事无成。

4、加强读写训练,练习扩写《南辕北辙》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课后读写小练笔。

教学难点: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好生字“辕”和“辙”,有助于成语“南辕北辙”寓意的理解。

本课生字认的和写的都比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还是有难点的。

“辕”和“辙”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生字,“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如果教学中单单告诉学生字典中的解释,学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过具体的车马的图片或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成语中,“辕”向南表示行动的方向与目标,“辙”向北表示向北走,从而可以理解出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结果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可见,讲生字时理解好“辕”和“辙”这两个字的意思,对讲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对话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适合于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而熟练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其中的寓意。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演一演,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路人的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和去楚国那个人的毫不领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先让学生揣摩这两个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导朗读。在读中让学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说的“马跑得快”、“路费多”、“驾车技术好”这些是不是那个人要到达楚国的有利条件,而他却把这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三)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内容

1、引号的用法。课后练习第二题是填标点,思考引号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引号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题是介绍引号能引用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第二小题讲的是引号还能引用特定的词语,表“水”是重点要描述的对象。对引号的第二种用法,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在你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中,什么地方还出现过引号的这种用法,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才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课后题既可在课上理解课中渗透训练,也可在课后单独练习。

2、在讲读中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为读写训练做铺垫。

(四)读写训练建议

本则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对这样的小文,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结合这篇寓言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建议课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笔。

1、写读后感,发表自己对人物做法的议论,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理解寓意。比如在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想象表达:“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劝那个去楚国的人?你还可以用这些话劝劝谁呀?”

2、扩写成300字多字的习作,在原文的基础上,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材料,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写;为故事续写结果。

3、还可以让学生改变课文的描写方式,把对话描写改成叙述性文字,从中锤炼自己的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性描写的能力。

四、源于本课的备课思考,给出简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1)出示古代车马的图片,了解“辕”和“辙”的字意。并把这两个字放在成语“南辕北辙”中,初步体会成语的大意,这对学习课文内容会有帮助的。

(2)指导书写: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辕”和“猿”对照学习。“紧”字强调下半部别写错了。

(四)以读带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寓言的深刻含义。

(1)通过课下预习,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国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却往北走,会怎样?(3)组织学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读课文,读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国那个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条件?

他在对话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而路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劝说他的?

注意文中对话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

(4)引读思考: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把那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

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5)课外延伸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南辕北辙”的事情?

(五)课堂读写小练笔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读写小练笔。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寓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一个故事情节的开展,从而揭示一个道理。在教学《南辕北辙》这一课时,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出于这样的考虑,我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撰写剧本,能感悟人物的说话语气,并能通过合理的想象给人物添加合理的动作及表情。2、通过表演,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一节课下来,由于学生对于编写课本剧的极大兴趣,促使我扎实的完成了本科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他们能够充分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分析课文人物的形象。并能够感受到这节课中我们要学习到的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思考: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语言类课程,想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好语文,那么小学生就不能单一的进行语文学习,而是要将语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语文中学到的知识可以在生活交流中合理运用,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语文,感受语言的魅力。那么课本剧表演就符合语文的教学模式及学习规律,也符合了小学生天生好动和喜欢表演的个性,将课本剧边沿运用到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初始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字典弄清楚“辕”“辙”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弄清楚词语意思后,学生对于本科的学习内同也有了初步理解,为后面编写课本剧打下扎实的基础。

要完成一个课本剧的表演,剧本人物,发生的故事情节必不可少。在此我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这则寓言,自己试着和小组同学进行归纳,课文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哪些人、谁南辕北辙了。学生兴致高昂的讨论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我和学生一起弄明白后,《南辕北辙》课本剧的剧本框架也就能展现在学生眼前,对后面的学习更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当然要编写课本剧仅凭课本上简洁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舞台的表演是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舞台设计等综合性展示。因此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继续体会人物的形象。通过学生对重点语句、字词的把握,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但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是在分角色朗读,离真正的表演还有一定差距,在此我就顺势请了一个小组上台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现单凭课文简单的对话是不够的,大家一起交流,学生最后总结出这个坐车人是一个自大、无知的人,和朋友对话时动作应显得傲慢无礼。对于他的朋友,学生总结出是诚恳且无奈,表演时应有摇头、叹气等动作。进行到这里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想象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甚至有学生,能够当场惟妙惟肖的'表演起来。在学生的表演中揭示了《南辕北辙》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的道理。

仅凭完整的故事情节对于课文的学习还是不够的,因此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思考如何能把我们学到的这个道理融入课本剧当中?经过学生思考他们在课文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卖水果的摊贩角色,再次劝说坐车的人,用来体现这个坐车人的一意孤行,不听劝告。用摊贩的自言自语来揭示本文道理。让我很惊喜的是对于摊贩的性格定位学生们认为应和坐车人的性格截然相反,这样才会形成对比。让看表演的人更加能够深刻的记住这个寓言。

一堂课有结束的时候,但孩子们的兴趣却没有因为下课结束。就连我也被他们这么丰富多彩的表演所感染,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能够这么轻松愉快,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能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插上想象翅膀,发挥表演才能,同时又对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的学习才能变得更加高效。


精选图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