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有关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科书分析:
1.散文《老王》写于1984年。全文围绕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感慨。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是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
2.本文需要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尤其应体现在对老王的语言的揣摩上。
3.作者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和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杨绛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老王》是统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表现普通人的爱,前三篇课文侧重于体现亲情,感受亲情。《老王》这篇课文则是由亲情上升到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由“小”爱上升到“大”爱。
学情分析:
《老王》是一篇人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的散文,八年级的学生仔细阅读,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真正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作者感情及文章主题就有些难度。现今中学生生活普遍优越,阅历浅显,又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而且他们很多是追星族,每天关注的是明星,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因此应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感情,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用爱心去浇灌世界,就显得尤为可贵。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老王和杨绛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历史背景下老王与杨绛之间的彼此关心、相互体谅。
2.体会“我”在老王去世后的“不安”的内涵。
教学时数:
1课时
预习思考:
1.梳理
1-4段,依次写了老王的职业、身份、车、亲人、眼、家。
5-16段,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老王为我送冰,我给老王钱;老王替我送人,我给老王钱;老王送一位老先生,我询问;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我给老王钱。
17-22段,写老王去世,我没多问。每想起老王,我总觉得心上不安。
2.拾遗——关于文章的几个时间
①“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
②一九六六年八月九日——也就是阴历丙午年的六月,我下班回家对默存说:“我今天‘揪出来了’,你呢?”
他说:“还没有,快了吧?”
果然三天后他也“揪出来了”。
我问默存:“你是怎么‘揪出来’的?”
他也莫名其妙。“大概是人家贴了我几张大 字 报。”
我倒记得很清楚。当时还没有一张控诉我的大 字 报,不过我已早知不妙。一次,大会前群众传看一份文件,传到我近旁就跳过了我,好像没有我这个人。再一次大会上,忽有人提出:“杨季康,她是什么人?”并没有人为我下定义,因为正在检讨另一“老先生”。会后,我们西方文学组的组秘书尴尬着脸对我说:“以后开会,你不用参加了。”我就这样给“揪出来了”。
“揪出来”的算什么东西呢,还“妾身未分明”。革命群众天天开大会。我门同组“揪出来”的一伙,坐在空落落的办公室里待罪。办公室的四壁贴满了红红绿绿的“语录”条,有一张上说:拿枪的敌人消灭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一位同伙正坐在这条语录的对面。他好像阿Q照见了自己癫痢头上的疮疤,气呼呼地换了一个坐位。好在屋里空位子多的是,我们是有自由随便就坐,不必面对不爱看的现实。
有一天,报上发表了《五?一六通知》。我们在冷冷清清的办公室里正把这个文件细细研究,窃窃私议,忽被召去开大会。我们满以为按这个指示的精神,革命群众该请我们重新加入他们的队伍。不料大会上群众愤怒地控诉我们种.种罪行,并公布今后的待遇:一,不发工资,每月发生活费若干元;二,每天上班后,身上挂牌,牌上写明身份和自己招认并经群众审定的罪状;三,组成劳动队,行动听指挥,并由“监管小组”监管。
我回家问默存“你们怎么样?”当然,学部各所都是一致的,我们俩的遭遇也相仿佛。他的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职是扫女厕。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外文所规定牌子圆形,白底黑字。文学所规定牌子长方形,黑底白字。我给默存找出一块长方的小木片,自己用大碗扣在硬纸上画了个圆圈剪下,两人各按规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我们都好像阿丽思梦游奇境,不禁引用阿丽思的名言:“curiouserandcuriouser!”
事情真是愈出愈奇。学部没有大会堂供全体开会,只有一个大席棚。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造反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资产阶级学术”等等。我直在猜测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散会我给推推揉揉赶下台,可是我早已脱下自己的高帽子看了一眼。我原来是个“资产阶级学者”,自幸级别不高。尖顶高帽都需缴还。帽子上的名目经过规范化,我就升级成了“资产阶级学术”,和默存一样。
我和同伙冒雨出席棚,只愁淋成落汤鸡,不料从此成了“落水狗”,人人都可以欺凌戏侮,称为“揪牛”。有一天默存回家,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现出一个“十”字。(节选自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我们夫妇同属学部;默存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一九六九年,学部的知识分子正在接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教育”。全体人员先是“集中”住在办公室里,六、七人至九、十人一间,每天清晨练操,上下午和晚饭后共三个单元分班学习。过了些时候,年老体弱的可以回家住,学习时间渐渐减为上下午两个单元。我们俩都搬回家去住,不过料想我们住在一起的日子不会长久,不日就该下放干校了。干校的地点在纷纷传说中逐渐明确,下放的日期却只能猜测,只能等待。
我们俩每天各在自己单位的食堂排队买饭吃。排队足足要费半小时;回家自己做饭又太费事,也来不及。工、军宣队后来管束稍懈,我们经常中午约会同上饭店。饭店里并没有好饭吃,也得等待;但两人一起等,可以说说话。那年十一月三日,我先在学部大门口的公共汽车站等待,看见默存杂在人群里出来。他过来站在我旁边,低声说:“待会儿告诉你一件大事。”我看看他的脸色,猜不出什么事。
我们挤上了车,他才告诉我:“这个月十一号,我就要走了。我是先遣队。”
尽管天天在等待行期,听到这个消息,却好像头顶上着了一个焦雷。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可是只差几天,等不及这个生日,他就得下干校。
“为什么你要先遣呢?”
“因为有你。别人得带着家眷,或者安顿了家再走;我可以把家撂给你。”
干校的地点在河南罗山,他们全所是十一月十七号走。
……
我们“连”是一九七0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 杀去世。
……
一九七二年三月,又一批老弱病残送回北京,默存和我都在这一批的名单上。(节选自《干校六记》)
④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3.试写
①依据⑴-⑷段的内容,选择一个段落,用下面这个句式介绍老王。
句式:(唉、咦、呀、噢),老王啊,他
我的介绍:,老王啊,他
②请用一句话补写出文章第⒀段老王未说完的话。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4.质疑
读完文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杨绛的作品,徜徉在她朴素干净的文字里,贴近文 化大革 命那个特殊的时代,走近当时可怜活命的人物真实的内心,或许你会被平凡交往中人性的至善深深感动。这节课,我们带着预习《老王》的收获和一些疑问,再次走近杨绛简洁质朴的文字,了解老王的生活,贴近老王的内心,体味杨绛的不安,表达善意的温暖。
二、研读文本
(一)介绍老师,关注老王的生活
1.出示任务:
依据1-4段内容,用特定句式介绍老王。
句式:(唉、咦、呀、噢),老王啊,他。
2.反馈指导:
在预习作业中,有四位同学的介绍很有特色,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1)唉,老王啊,他是一个落单了的蹬三轮的。
(你为什么会用“落单”这个词来介绍?)
(2)噢,老王啊,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是个老光棍。(吴昊天)
(“没出息”为什么要加引号?)
(3)呀,老王啊,他瞎了一眼,真不幸啊!(冯韵然)
(你为什么会有“真不幸啊”的感慨?)
(4)咦,老王啊,他住的那儿不是他的家?(刘佳琪)
(老王住在什么地方?那里为什么不是他的家?)
(5)补充
唉,老王啊,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是维持生计,过日子的意思;“只”是仅仅的意思。老王活的很艰辛,很不容易。)
3.小结
唉,老王啊,他就是一个孤苦伶仃,可怜活命的车夫。
(二)品读人物对话,解读老王的心语
导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人,却如何会让杨绛念念不忘呢?回到特定的情境中,品读老王的话,贴近老王的心,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1.出示任务:
(1)快速阅读,勾画文中老王的六句话。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他说可以凑合。
“嗯”
他只说:“我不吃。”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2)品读第6段中老王的两句话,分析人物形象。
2.反馈指导:
(1)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思考提示:为什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钱先生”是读书人,从心里尊重他;他们一家一直关照我生意,还给我送鱼肝油。不能要钱。“钱先生”是来看病的,需要钱。)
(老王啊,你这么尊重人、真诚无私、知恩图报、体谅人心。)
(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
(思考提示:为什么“哑”“悄悄”?为什么用“还”?)
(问话不能给杨绛先生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杨绛两口子都没工资了,只有生活费。生活肯定紧张,钱上也不宽裕。)
(老王啊,你这么体谅人心。)
3.小结:学生汇报成果。师生互动。营造情境,在人物语言中,感受老王的善良。
(三)补写人物语言,感知人物性格
1.出示任务:教师范读8-15段。想一想你更欣赏下面的那个补写,原因是什么。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2.反馈指导:请学生陈述补写理由并互评。
示例:(1)我就是想让你们吃好些。(2)我只是想来表示对你们的谢意。(3)我只是想再来看看你。(4)我是来见你最后一面的。
补写时应关注句式结构,关注了来访目的,关注了人物性格。
3.小结:生生互动。营造情境,在人物对话中,感受老王的善良。
(四)论辩人物心理,体会反思可贵
1.出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杨绛一定得“心上不安”吗?
2.反馈指导:
“心上不安”,原因是:
1.老王病时,不知什么病,不知吃了什么药。
2.老王死前,没有给他平等报恩的机会。
3.老王到我家时,没让他坐坐,喝口茶水。
4.老王离开家时,担心他摔倒,却没有扶他一把,或者送他回去。
5.老王死后,不知死的时间,不知埋的地点。
是反思与自省,不够关爱,不够尊重,不够平等。
“心上可安”,原因是: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给老王大瓶的鱼肝油。
3.让老王给我们家送冰,不需要减半收费。
4.询问他的生活状况。
5.在老王病时托人捎钱接济他。
是人性的光辉和美,同情弱者,对人热心,为人善良。
(3)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三、结束语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杨绛和老王无疑都是不幸者。他们一个活得可怜,一个活得卑微。可就是在那样一个黑暗如铁的时代,这两点善良的微光,彼此温暖,让人动容。而杨绛心上的不安,正是岁月风尘中“生者”对“逝者”的愧怍,正是灵魂最深处一颗“善心”对另一颗“善心”的愧怍,正是日常小事里“被关爱者”对“给予他人关爱不及”的愧怍。这也是我们在杨绛的文字里最厚重的收获。
作业设计
仿照例句,按照所给句式,每人一句,小组合作完成小诗“温暖的善意”。
示例:温暖的善意,不仅仅是一瓶鱼肝油的赠予,更是病榻前的悉心照顾;
句式:温暖的善意,不仅仅是,更是。
示例一:温暖的善意,不仅仅是一句寒暄,更是抱病在身时的日日关心。
示例二:温暖的善意,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照顾,更是心灵上的尊重与平等。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优秀范文二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故事,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唱出了一曲珍爱生命、“孝”字当先、尊老爱幼的赞歌,更写出了中年人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才能使社会更和谐的主题。文章篇幅短小,叙事单纯,脉络清晰,语言朴素,不需要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太多时间,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会和把握上。
二、学情分析
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小事,七年级学生阅历不够,感受亲情很容易做到,但是会忽略“珍爱生命”这项内容,对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也不容易理解,要整体感知内容和情感并不容易。但是,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富有热情,课堂表现积极踊跃,愿意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进行恰当的引导,是能够实现其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的目标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划重音、停连、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能够读出文章感情的起伏变化;
2.通过对关键语句或细节的研读,关于主题,学生能够说出除亲情之外的其它理解;
四、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技巧,通过品析语言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教学准备
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你的家庭是祖孙三代同堂,是否曾经一起散步?如果你的家庭中出现了分歧,比如吃什么饭?看什么电视节目等,是如何解决的?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作家莫怀戚身上,我们看他是怎样解决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教师选择其中的一段示范朗读,并提示方法,学生自选一段进行朗读,并仿照老师的做法简要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教师示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方法提示:先画出重读的字词:太、总算、来、熬。要拉长声音读。尤其是“来”“熬”要拉长声,声音要高扬起来,音色音质要亮起来,心中要充满喜悦和对母亲的关心,充满对生命的珍爱和赞美!“太迟,太迟了”虽然中间是逗号,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要连读。
反馈指导:朗读的时候既要注意关键字词还要能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所谓感情基调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读出感情基调的方法是:表情要先于朗读,语速的快慢要合适,幸福的感觉要用明亮的语气语调,忧伤的感觉要用沉郁的语气语调。
2.出示任务:读后请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并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反馈指导:依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指导。
预设:文章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产生了分歧,终归和谐的事情。
(三)聚焦分歧,体验亲情
1.出示任务:再和谐的家庭也会出现分析,他们的分歧是通过“我”的心理描写来展现的,你能否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合理想象,为其他人加上一两句心理描写,体现出一家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分歧的,并能说出理由。
反馈指导:对话要符合人物的特点,符合原文中的情节。(在询问学生编写理由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出四个人物的特点我:孝顺,妻子: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懂事)
(四)感悟生命,深化认识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圈画体现“生命”的有关词、句,想一想作者的这一次散步选择在初春的田野,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预设如下:
⑴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⑶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反馈指导:插入写作背景,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如“新绿”“嫩芽”“密”“咕咕地”“水波粼粼”“熬”等这些很具体的景物特征与人物状态,形象、生动地诠释生命,让我们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生命意识。
文章写于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二十年后说<散步>》莫怀戚
小结:初春的田野一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草泛青了,树也泛青了,田里的水也咕咚咕咚作响了。这一切,都将使母亲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复活了。把母亲带进初春的田野,让母亲感受到蓬勃的生命的召唤,进而增强母亲活下来的信心!儿子鼓励母亲出来走走,希望让母亲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新鲜气象的良苦用心体现了他的孝顺,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惜、珍重。
(五)体会责任,升华认识
导语:在这个散步的过程中不仅有家庭的温馨和睦,还有这一家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向往。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1.出示任务:在一次散步中,作者反复地这样交代人物顺序,有什么深意吗?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三句话:
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⑶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反馈指导:插入链接材料,为学生理解提供帮助。
“中年人尊老爱幼的生命责任——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整个世界”即是指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莫怀戚”
小结:《散步》所表现的家庭情感都是建立在对生命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作为生命链条中最关键环节的中年人,对上孝顺老人、对下呵护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情感的缘故,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把握与珍惜,是一种对生命的神圣的责任感所使然。所以我们说“情感”主题论只是一种浅层的认识。我们还可以理解到对生命的珍重和责任感,理解到小家和谐和世界和谐。
(六)、布置作业,结束本课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写出你献花给他(她)的理由。(100字以内)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优秀范文三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它们依次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邓稼先》一文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能力,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因此确定的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学过程中力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⑵五步阅读法。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②思读课文,理清思路。③悟读课文,深层探究。④美读课文,品味赏析。⑤颂读课文,体会深情。将“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的思路体现在这个教学方法中,使学生能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
⑶发现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品析,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学习,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双边活动热烈,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⑷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以下几处要用课件: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导入新课;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播放记录片《让历史来告诉未来》。
⑸讨论法。
2、学法:引导学生使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此文。
⑴朗读法。因为此文饱含深情,我们可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朗读一直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从课外的资料搜集到课内的质疑解难,从导入新课到最后的总结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五、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理由:由于学生们对这位科学家了解不多,因此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然后在教师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伟岸的人格魅力。)
3、阅读课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侧重,交流感受。
⑵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⑷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点
⑸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
⑵学过此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观看影片,结束新课
观看记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片段,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