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惊蛰是什么意思,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气,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节气的取名风波
惊蛰原名“启蛰”,西汉时期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将"启"改为"惊",但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汉景帝时期: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久习旧例,《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惊蛰三候,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桃始华”是指桃花是月始开,山野尽是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仓庚鸣”就是黄鹂鸣,“仓庚”之名源自其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处处可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鹰化为鸠”是指鹰变化为鸠,鹰指鸷鸟,鸠指布谷,因感春时气候而变化。
惊蛰气候特点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却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
特别的习俗
蒙鼓皮
惊蛰是由于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长了翅膀鸟嘴人身的大神,一手持捶,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多面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间也把握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吻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应顺应天时,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吃蝎子毒
黄豆即淡黄色的大豆,一年生谷类植物,性甘温。若供食用,能制作豆腐、豆油、豆浆以及酱油,富含维生素;供药用,能宽中下气,利大肠。消除水胀肿毒。
蝎子为蜘蛛属,长三寸左右,色青黑,额上有一对触须,如同蟹整。蝎子头、胸部都很短,腹部十三个环节,尾部有毒钩,能注射毒汁杀人,生活在尘土中,捕捉蜘蛛、小虫等为食。春雷鸣动时,蛰伏的虫子都被惊起,而这种蓄人的蝎子也将出动,因此这一日炒黄豆给全家人吃。托名为吃蝎子毒,认为若吃尽其毒,就可避免被蝎子蓄。
陕西凤翔煮食元宵,称为蛟蝎子;陕西临渔年初所制的干饼在此时拿出分给众人,称为咬蝎尾;江苏沛县将炒黄豆加糖给小孩子吃,以免蝎哲,称作吃蝎子爪。这些习俗,都意在让人们注重防范蝎子为害。我国北方,蝎子最多,因此关于蝎子的习俗颇为流行。西北边区如新疆吐鲁番等处也是这样。当地蝎子为害极大,民间还流传着蝎子精的故事。
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手抄报新冠肺炎加油手抄报图片
上一篇:惊蛰是什么意思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