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 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 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
● 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2、科学知识
● 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 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地应对噪音的办法。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耳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难点:正确区分噪音和非噪音。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纸屏、塑料泡沫小球、小鼓、鼓槌;耳朵的模型。
2.分组实验:学生自备一大张纸和透明胶带、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教师播放录音,并让学生听了说说分别是什么声音。
3.学生汇报,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
4.提问:你们是用什么器官来听这些声音的呢?(学生回答)
5.谈话:那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里去的吗?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展现声波被阻碍时发生的现象
1.演示实验:用鼓和吊有小球的纸屏做实验。
2.学生观察:敲小鼓,看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3.汇报观察结果。
4.小结: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
(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耳朵的构造
(1)谈话: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2)(出示耳朵的模型)介绍人耳的内部构造: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等组成。
2.怎样听到声音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耳朵的各个部分都有些什么作用呢?声音在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前两节所学的知识来猜测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把假定的声音传播路径画出来)
(3)小组汇报:声音的传递路径是“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大脑”。(板书)
(4)讲述: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鼓膜的振动与敲击鼓面振动不同,鼓膜振动是空气振动引起的,属于声波引发的振动;而鼓面振动是由被敲击产生,是产生声波的振动。
(5)教师提醒学生:儿童谨慎用药,有些药物会损伤听神经,造成耳聋。
(6)小组讨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7)汇报交流结果。
(8)师生共同总结:耳廓将声音收集起来,通过外耳道送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被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充满了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后传入大脑。
(9)播放光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
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
2.学生猜测: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
3.讲述: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4.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么样呢?
5.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6.教师演示课件——人工耳的制作。
7.学生分组制作“人工耳”,并对着“人工耳”说话。
8.展示各组制作的“人工耳”,并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当对着“人工耳”的耳廓说话时,发现吸管在振动,乒乓球也在振动,水面出现道道波纹。
9.谈话:刚才你们假设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递路径,又动手制作了“人工耳”并进行验证。耳朵怎样听到声音的秘密终于被同学们揭开了,耳朵真是一个奇妙的声音接受器。
(四)引导学生认识噪音,了解减少噪音的方法
1.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声音听起来舒服吗?
2.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3.提醒:长时间地用耳塞听音乐也会损伤听力。
4.讨论:(从三个角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噪音研究)
△ 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 为减少噪音污染,政府和社会可以做些什么?
△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三、拓展活动
1.游戏:猜口型。
游戏规则:每组选一个同学塞住耳朵,到前面去,老师轻轻地说一个词,要求选出来的同学看口型说说老师说的是什么。
2.学生和教师一起游戏。
3.塞住耳朵的同学说说感受。
4.提问:如果我们的耳朵有一天突然听不到声音了,想像一下会怎样?
5.学生交流。
6.提问: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身边那些听不到声音或者听力不好的人呢?
7.学生交流。
8.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大脑
《废旧电池回收》教案教学设计
上一篇:可爱的小虫-教案教学设计
下一篇:《桃花源记》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