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首页 > 其他 >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备考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精讲【6-10篇】1

  【导语】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文章;冷静细心,发挥如鱼得水;心想事成,考到理想院校!以下是

  【文章六】

  第六章课程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课程要素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考点二:课程的类型。

  考点三: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课程要素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例1(2006年统考试题)

  课程的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

  A.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

  B.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

  C.课程标准和课程形式

  D.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

  【答案】D

  【解析】这道题可以运用排除法。在前三个选项中,都有课程标准,课程的内容包括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常简称为课程标准)和教材,因此,只能选第四个答案。

  【错误防范】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易考。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计划的定义要熟悉(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易考的题目是给出课程计划的定义,让考生在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等多个选项中进行选择。

  例2(2005年统考试题)

  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

  A.教育目的

  B.课程计划

  C.课程目标

  D.课程标准

  【答案】D

  例3(2006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教材就是教科书。

  【答案】不全面或错误。

  教科书只是教材的表现形式之一,教材还可以包括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

  【解析】教材除了包括文本的资料,如教科书外,还包括音像等其他类型的资料。

  例4(2009年统考试题)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A.课程标准

  B.课程纲要

  C.课程要素

  D.课程规范

  【答案】A

  【解析】这里考查的是课程标准的定义。

  【错误防范】要明确课程的表现形式有三种: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它们三者是相互关联、层次递进的关系,即教材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学科课程标准又是课程计划的进一步具体化。

  该部分易出的选择题还有: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课程要素

  D.课程规范

  (答案:B)

  例5(2010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教材。

  【答案】错误或不全面。

  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之一,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还应包括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考点二:课程的类型。

  例6(2004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当前课程管理的改革中,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新增的管理课程是()。

  A.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答案】C

  例7(2005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含义。

  【参考答案】学科课程是从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中分化出学科,从中选择学习内容,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材,按固定学时教学的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是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的,以儿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式。

  例8(2007年统考试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以“做中学”为基本教学方法的课程形式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技能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B

  【错误防范】这里的三个选项“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核心课程”是三种课程类型,其中“核心课程”是综合课程的一种。作为考生,在课程类型这一部分还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科课程的定义和优缺点(当简答题准备),即学科课程是从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中分化出学科,从中选择学习内容,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材、按固定学时教学的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有利于传承人类的科学文化遗产,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不足是对学生兴趣考虑不够,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二,活动课程的定义和优缺点(当简答题准备),即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它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的,以儿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式。活动课程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它忽视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导致“儿童中心主义”,因此,知识质量难以保证。

  例9(2008年统考试题)

  在对学校隐性课程的分类中,一般把教师无意识的言行对学生所产生影响而构成的课程称之为()。

  A.物质性隐性课程

  B.制度性隐性课程

  C.心理性隐性课程

  D.活动性隐性课程

  【答案】C

  【解析】请考生首先要记住隐性课程分为三类: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和心理性隐性课程。其次,了解书中每类课程所包含的内容。

  例10(2010年统考试题)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B.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C.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答案】A

  例11(2011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课程都是在教学计划中规定的。

  【答案】错误。

  课程既包括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也包括课程计划之外的课程,比如:学校的环境、校风、师生关系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课程,也属于课程的组成部分。

  考点三: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例12(2003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阶段课程设置的特点是()。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综合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答案】C

  例13(2004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在当前国外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并就其中一个趋势阐述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参考答案】(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6)结合其中一个趋势阐述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例14(2007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高中阶段应以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

  【答案】错误。

  高中阶段应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同时要设置丰富的选修课供不同的学生选修。初中阶段设置的课程才是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错误防范】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例15(常见练习题)

  简答题: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答案】第一,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与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例16(2008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长期以来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的哪一功能?()

  A.甄别与选拔

  B.促进学生发展

  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改进教学过程

  【答案】A

  例17(2008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分科课程。

  【答案】错误或不准确。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的缺陷。

  【错误防范】在课程这部分,除了上面的内容,还需要考生掌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第一,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第二,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例18(2009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课程的统一管理。

  【答案】错误或片面。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错误防范】(1)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定义。具体说来,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一级课程。它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强调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它是一种为突出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满足地方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具有适应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2)记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从课程管理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可以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划分,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的存在形式划分,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例19(2011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段为()。

  A.小学至初中

  B.初中至高中

  C.初中至高职

  D.小学至高中

  【答案】D

  【文章七】

  第七章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考点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考点三: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考点四:常用的教学方法。

  考点五: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考点六: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

  考点七:教学评价的类型。

  考点八:教学的三种组织形式。

  考点九: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例1(2001年统考试题)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

  A.促进教师教的过程

  B.促进学生学的过程

  C.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D.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

  【答案】C

  【解析】教学过程的本质是:(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考点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例2(2002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做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做法进行评述。

  【参考答案】(1)这一做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3)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

  (4)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5)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

  例3(2003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当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在注重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能力和态度的培养。该趋势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哪两条规律?试结合教学实际对其中一条规律加以阐述。

  【参考答案】符合以下两条规律:

  (1)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2)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如果选择(1),答案要点是:

  ①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有内在必然的联系。知识是发展智力的条件和基础,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结果。

  ②知识不能等同于智力,知识的多少并不能证明智力的高低。

  ③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智力要在活动中才能发展,教学中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智力的目标,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实现。(要联系实际。)

  如果选择(2),答案要点是:

  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教学过程应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②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和思想品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又有赖于他们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联系实际。)

  例4(2005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试从教学过程的某一规律出发,评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参考答案】(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师中心论”片面强调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儿童中心论”则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地位,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最终使教育目的落空。

  (4)(展开分析。)

  例5(2007年统考试题)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观点属于教育的哪种理论流派?()

  A.实质教育派

  B.形式教育派

  C.传统教育派

  D.现代教育派

  【答案】A

  【解析】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上曾出现过两大流派: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者注重智力的训练,而忽视知识的掌握;实质教育论强调知识的掌握,而忽视智力的培养。

  【错误防范】相关试题如辨析题:知识多了,智力自然提高了。

  答案:错误。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第二,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第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从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在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上也曾出现两大流派:儿童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

  例6(2010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在近代教育,曾出现过教学应“以书本为中心”与“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之争。试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加以分析论述。

  【参考答案】(1)“以书本为中心”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2)一方面,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这些经验是经过前人长期实践概括而来的。学生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学生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

  (3)“以书本为中心”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则忽视了学生对间接经验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7(2011年统考试题)

  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这是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

  教书8年的经历,使我越来越坚定一个目标:做个“懒老师”。过去,我也曾努力将课文分析来分析去,但学生在读课文时居然没有自己的见解;当我逐字逐句地批改完作文之后,发现学生仍然没有学会写作文,我顿感泄气。经过思考,我决定还是变“懒”一些吧。我每改一次作文,了解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之后,就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改好的文章没地方发表,就让学生自己编报发表。老规矩,第一期我出给学生看。“不好看?那好,下次就由你们自己出吧,各小组轮流负责,每两周出一期。”对于课文,我也不讲来讲去,讲得自己都倒胃口。“我不勉强你们,你们自己看吧,哪篇好咱们就讲哪篇。不喜欢的课文只讲一节课,作为补偿,下一堂课我增加一篇课外美文。”真没想到,一个星期一篇,一不小心,一个学期竟多讲了20多篇文章。“怎么?还嫌我课讲得太唠叨了,讲得太多了?那好,你,就这位大声嚷嚷的同学,你来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吧……”

  问题:这位教师真的懒吗?请结合教学过程的某一规律分析上述案例。

  【参考答案】这位老师并不懒,他较好地遵循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这位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批改作文,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做到心中有数;还选择美文进行讲解、引导。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修改作文,自己编报发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如果这位教师再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就更好了。

  考点三: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例8(常见练习题)

  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关系是()。

  A.前者就是后者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答案】C

  【解析】在学习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时,注意规律是客观的,而原则是要求,是人根据规律提出来的。此外,要注意把这部分内容与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联系起来掌握。

  例9(2002年统考试题)

  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直观,二是直观,三是语言直观。

  【答案】实物模像

  【解析】填空题的形式虽然不存在了,但是该内容易考小题。

  例10(2003年统考试题)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体现了下列哪一教学原则?()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

  【错误防范】相关试题如辨析题: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是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

  答案:错误。此说法不全面。“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的逻辑系统;二是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这里只是强调了“序”的第二层含义,是不全面的。

  例11(2006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结合教学实例,论述启发性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1)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要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③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结合实例论述。

  【解析】无论是教学原则,还是德育原则,在要求论述时有三步:第一,含义;第二,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考生一定要把“基本要求”的几个大标题准确记住);第三,结合实际论述。

  【错误防范】在教学原则部分,较容易出现三类考题:

  第一类是论述题,如本题。

  第二类是简答题,如,“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答案:主要有: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第三类是选择题,如《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不躐等”(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等都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例12(2008年统考试题)

  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是()。

  A.学生的认识规律

  B.遗忘的规律

  C.学科的逻辑系统

  D.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答案】A

  【解析】考生如果记住了直观性原则的定义,就会准确地做出选择。直观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知识。

  【错误防范】这道题考查的是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除此之外,考生还需要把直观性教学原则作为论述题来准备。论述题答案的要点是:

  第一,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定义。(见解析)

  第二,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例13(2001年统考试题)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法和法。

  【答案】演示参观

  【解析】填空题的形式虽然不存在了,但是该知识点是易考小题的内容。

  考点四:常用的教学方法。

  例14(2001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举例论述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总要求。

  【参考答案】(1)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

  ①教学任务。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②教学内容。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不同,以及具体教学内容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知识水平等年龄特征。

  举例论述。

  (2)运用教学方法的总要求:

  ①综合性。要求教学方法本身不仅能完成具体教学任务,而且应有利于能力和品德的发展,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②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不拘泥于书本教条。

  ③创造性。要求教师在把握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举例论述。

  例15(2004年统考试题)

  在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读书指导法

  B.发现法

  C.情境教学法

  D.导学式教学法

  【答案】B

  例16(2009年统考试题)

  教师借助由字母、单词、数字等组成的“纲要信号”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法是()。

  A.导学式教学法

  B.“掌握学习”教学法

  C.情境教学法

  D.沙塔洛夫教学法

  【答案】D

  【解析】这里考查的是沙塔洛夫教学法的定义。

  【错误防范】在国内外教学改革中,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还有两处需要注意:

  第一,洛扎诺夫法,又称为启发式外语教学法。

  第二,合作教学法。提出者是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该内容易考选择题。

  例17(2011年统考试题)

  为使学生了解有关电荷的知识,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有关摩擦生电的实验。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实践活动法

  D.参观法

  【答案】B

  例18(2010年统考试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倡导过“产婆术”,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

  B.讲授法

  C.练习法

  D.情境教学法

  【答案】A

  考点五: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例19(2003年统考试题)

  学生完全按教师的计划、要求或讲授来进行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学习;

  学生自己去发现、探讨并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学习。

  【答案】接受性研究性(探究性)

  【解析】这是一个考查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例20(2009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论述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各自的特点。

  【参考答案】(1)在教育目的上,接受性学习是培养懂知识会操作的一般应用型人才,而研究性学习是造就学识广博、应变性强的创新型人才。

  (2)在学习内容上,接受性学习局限于国家规定好的、固定的教科书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则突破预先规定的知识体系,增添了大量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新学科、新成果等新的学习内容。

  (3)在学习方式上,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一种灌输一记忆式的机械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动态生成、发展过程,因而呈现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相互推进的鲜明特色。这种学习既能拓展学生知识的范围,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4)在学习组织形式上,接受性学习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特点,也体现出综合性、合作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5)对以上要点展开论述。

  【错误防范】有两处需要注意:

  第一,研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是一门课程。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会分享与合作。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⑤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考点六: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

  例21(2002年统考试题)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答案】B

  例22(2007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参考答案】(1)教师教的标准:①教学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结构合理;④方法恰当;⑤语言艺术;⑥板书有序;⑦教态从容自如。

  (2)学生学的标准:①注意力集中;②思维活跃;③积极参与;④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3)上述要点要求结合实例论述。

  【错误防范】此题曾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过。

  考点七:教学评价的类型。

  例23(2003年统考试题)

  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目的、侧重于过程的评价被称为()。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B

  例24(2005年统考试题)

  在教学中侧重于对过程管理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A

  例25(2010年统考试题)

  教学中,在每节课或学习单元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这种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

  B.参照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C

  例26(2011年统考试题)

  我国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所体现的主要评价方式是()。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多元性评价

  【答案】C

  考点八:教学的三种组织形式。

  例27(2004年统考试题)

  我国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特殊形式是。

  【答案】班级授课制复式教学

  【解析】虽然填空题的题型已不存在,但这是一个考点。

  例28(2010年统考试题)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教师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合作教学

  B.复式教学

  C.设计教学

  D.分组教学

  【答案】B

  【解析】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第二种是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和现场教学;第三种是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考点九: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例29(2006年统考试题)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知识的巩固与保持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常考的选择题。

  例30(2008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结合教学实际分析说明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参考答案】(1)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①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愿望等。②感知教材,形成表象。为了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③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在教学中,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理解教材,领会理论。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④知识的巩固与保持。知识的巩固与保持有利于深刻领会知识,自如地运用知识,它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过程中专门的知识巩固工作就是各种形式的复习。⑤运用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运用,运用知识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

  (2)结合实际分析论述。

  【错误防范】“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这是一道常考的选择题。

  例31(2011年统考试题)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答案】B

  例32(2005年统考试题)

  教学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

  A.目标、原则、方法、程序

  B.目标、原则、策略、方法

  C.主题、目标、原则、策略

  D.主题、目标、策略、程序

  【答案】D

  【文章八】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德育组成、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考点二:德育任务和德育内容。

  考点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考点四:德育的基本原则。

  考点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德育组成、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例1(2001年统考试题)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__________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__________教育。

  【答案】思想道德品质(或道德)

  【解析】要记住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纪教育。在学习德育内容和德育任务时要与德育的组成结合起来掌握,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注意:在新教材中,法纪教育在德育的组成中被删除了,但是在德育内容和德育任务中仍可以看到这部分内容。

  例2(2011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答案】错误。

  德育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形成发展过程;德育过程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目标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错误防范】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简称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教育,而教育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考点二:德育任务和德育内容。

  例3(2002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

  【参考答案】(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解析】针对德育的组成来记忆德育任务,即(1)是政治教育,(2)是思想教育,(3)是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错误防范】该部分内容还可以考德育的内容。其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和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9)生态教育。这部分的记忆要与德育的组成结合起来掌握。上述(1)属于政治教育,(2)、(7)属于思想教育,(5)、(6)属于法纪教育,(8)属于道德品质教育。

  例4(2007年统考试题)

  针对当前出现的人口、能源、环境等危机,对学生进行的旨在树立一种积极的、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道德观念的教育被称为()。

  A.生命教育

  B.自然教育

  C.环境教育

  D.生态教育

  【答案】D

  考点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例5(200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简要说明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参考答案】(1)知指品德认识,情指品德情感,意指品德意志,行指品德行为习惯。

  (2)知、情、意、行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3)在具体德育工作中,可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顺序。

  例6(2002年统考试题)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答案】D

  例7(2006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参考答案】(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的认识规律决定的。德育内容、方法不会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德育任务的完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青少年可塑性强、思想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常表现为品德水平时高时低,说明了德育过程的反复性。

  (3)每一次反复都不是前一次的简单重复,而是注入了新的内容,带有逐步提高的性质。

  【解析】这里考的是一条德育规律。对此做三点解释:第一,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因此要求德育内容和方法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第二,从受教育者来看,他们不成熟;第三,教育应该如何做——抓反复、反复抓。

  【错误防范】在德育过程部分,至少有两种考试题型。

  第一种是论述题,除了这道题外,较容易考的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该题的答案可以概括为6点:(1)知是什么——知是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它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2)情是什么——情是指品德情感,它是伴随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慕与憎恨、喜好与嫌恶等情感体验。(3)意是什么——意是指品德意志,是学生在产生品德行为过程中自觉顽强努力的心理品质。(4)行是什么——行是指品德行为习惯,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5)一般的发展顺序是什么——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而形成、发展的,即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6)实际顺序是什么——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顺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第二种是简答题。较容易考的是“中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参考答案为: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例8(2007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参考答案】(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错误防范】有两点:

  第一,把德育过程的每个基本规律都以论述题来准备。

  第二,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参考答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例9(2008年统考试题)

  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答案】D

  【解析】品德认识是基础,品德行为是关键。这里的品德行为是指品德行为习惯,是在有人或没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表现出来的。

  【错误防范】品德认识的组成也是一个易考查的内容。品德认识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批判两个方面。

  考点四:德育的基本原则。

  例10(2001年统考试题)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概括了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A.乌申斯基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可夫

  【答案】C

  【解析】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指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同时要进行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发展。这条原则实际上体现了受教育者之问的相互影响作用,因此,又称“平行教育原则”。

  【错误防范】在教材上,有两个原则和马卡连柯有密切的联系,这和马卡连柯的工作背景是分不开的。这两个原则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与“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以下三段话都是马卡连柯说的,要和德育原则挂起钩来:“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例11(2004年统考试题)

  马卡连柯在他的德育实践中提出并特别重视贯彻()。

  A.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D

  例12(2004年统考试题)

  体现我国德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原则是__________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是西方教育家__________明确提出的。

  【答案】社会主义方向性 赫尔巴特

  【解析】这是一个考点,可以以其他考查形式出现。

  例13(2006年统考试题)

  反映对立统一规律的德育原则是()。

  A.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B.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原则

  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答案】C

  例14(2009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一德育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贯彻要求。

  【参考答案】(1)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从中找出积极的和消极的思想因素。

  ②要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积极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

  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的积极性,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错误防范】无论是教学原则还是德育原则,如果要求考生论述的话,至少要答两项内容:含义和基本要求。在识记含义时,结合原则的名称来记。在识记基本要求时,要准确记住每一条,然后结合每一条再进行解释或结合所给案例来解释。

  例15(2010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德育原则的基本含义及贯彻要求。

  【参考答案】(1)在德育过程中要面向学生集体进行教育,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要进行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努力培养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

  ②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

  考点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例16(2002年统考试题)

  我国中小学的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基本途径是__________。

  【答案】说理教育(说服教育)教学

  【解析】这是一个考点,可以以选择题和辨析题等其他题型出现。

  例17(2001年统考试题)

  教育者运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

  A.说理教育

  B.榜样示范

  C.陶冶教育

  D.指导自我教育

  【答案】B

  例18(2003年统考试题)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榜样示范

  B.说服教育

  C.陶冶教育

  D.品德评价

  【答案】C

  例19(2004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参考答案】(1)说理教育。

  (2)榜样示范。

  (3)实际锻炼。

  (4)陶冶教育。

  (5)指导自我教育。

  (6)品德评价。

  例20(2005年统考试题)

  通过美化环境、创设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榜样示范

  B.陶冶教育

  C.自我教育

  D.生态教育

  【答案】B

  例21(2003年统考试题)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__________、以及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答案】德育目标德育内容

  【解析】这是一个考点,可以以简答题、论述题等其他题型出现。

  例22(2006年统考试题)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德育内容和()。

  A.德育意义

  B.德育原则

  C.德育目标

  D.德育途径

  【答案】C

  【错误防范】注意联系教学方法的依据,二者很相似。教学方法的依据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例23(2009年统考试题)

  某小学创造了“希望树”,让孩子把自己进步的希望以“果子”的形式贴到“希望树”上,一旦目标达到了,“果子”就成熟了,可以自己去摘下来,再策划下一个“希望”。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指导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C

  【解析】需要考生理解指导自我教育法的定义。

  【错误防范】这部分内容是考点,经常是以小的实例题的形式来考,如上面这样的考查形式,因此,要求考生不仅记住有六种方法,而且要理解各种方法。曾出的考题如: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榜样示范

  B.说理教育

  C.实际锻炼

  D.陶冶教育

  (答案:B)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

  B.说理教育

  C.实际锻炼

  D.陶冶教育

  (答案:A)

  ·“春风化雨”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

  B.说理教育

  C.实际锻炼

  D.陶冶教育

  (答案:D)

  例24(2010年统考试题)

  某新学期开始,一个外地来的新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迸北京大学校园。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这位新生走上去说:“我来办报到手续,行李太多,您能不能帮我照看一下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新生办完手续回来,看到老人还站在那里看护着自己的行李。几天后,在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十分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竟是那天替自己照看行李的老人。这位新生受到了强烈震撼。这则故事中季羡林先生的做法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环境陶冶法

  【答案】B

  例25(2003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哪些新的形式?

  【参考答案】(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通过创办业余党校进行德育。

  (3)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德育。

  (4)通过建立德育基地进行德育。

  例26(2005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受教育者的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的矛盾。

  【答案】错误。

  因为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错误防范】这是一个容易考的知识点。

  【文章九】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考点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考点三:班主任工作总结。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例1(2001年统考试题)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错误防范】这是一个考点,可以以选择题、辨析题等其他题型出现。

  例2(2009年统考试题)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A.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B.配合学校,实现目标

  C.帮助校长,当好助手

  D.联系家长,转变差生

  【答案】A

  【错误防范】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例3(常见练习题)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

  A.教学工作的教师

  B.德育工作的教师

  C.学生工作的教师

  D.团队工作的教师

  【答案】C

  考点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例4(2001年统考试题)

  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答案】A

  例5(2002年统考试题)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答案】C

  例6(2002年统考试题)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__________。

  【答案】观察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错误防范】这是一个考点,可以以选择题、辨析题等其他题型出现。

  例7(2004年统考试题)

  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答案】A

  例8(2006年统考试题)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答案】B

  【错误防范】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这一内容可作为一道重点简答题复习。它的答案有四点:第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第二,选择和培养班干部;第三,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第四,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在这部分还有两个考点易考:第一,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就形成一种风气,这就是班风。相关试题如:

  ·集体舆论是指()。

  A.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B.班主任所提倡的言论和意见

  C.集体中所有人都一致同意的言论和意见

  D.集体中优秀分子的言论和意见

  (答案:A)

  例9(2011年统考试题)

  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答案】B

  【错误防范】如何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答案:(1)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2)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3)培养学习兴趣;(4)抓反复、反复抓。相关试题如:

  ·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所谓个别教育是指()。

  A.班集体中优秀生的个别教育

  B.班集体中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C.既包括优秀生的个别教育,也包括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D.全班学生的教育

  (答案:C)

  考点三:班主任工作总结。

  例10(2004年统考试题)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__________总结和__________总结。

  【答案】全面专题

  【错误防范】这是一个考点,以选择题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例11(2003年统考试题)

  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

  A.德育

  B.智育

  C.体育和美育

  D.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答案】A

  【错误防范】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D.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答案:A)

  提示: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是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

  例12(2003年统考试题)

  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将学校教育和__________教育、__________教育相配合,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答案】社会家庭

  【错误防范】这是一个考点,以选择题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文章十】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考点二: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考点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

  考点四: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和途径。

  考点五: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例1(2002年统考试题)

  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答案】D

  【错误防范】辨析题: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没有共同之处。答案:错误。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考点二: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例2(常见练习题)

  简答题: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参考答案】(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考点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

  例3(2001年统考试题)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性。

  【答案】灵活实践

  例4(2003年统考试题)

  某校在校外教育中,班主任要求本班学生必须参加一项小组活动。这不符合校外教育的哪一特点?()

  A.自愿

  B.灵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