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首页 > 其他 >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大同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1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③;河东凶亦然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⑤,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⑥,兵刃既接⑦,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⑧。”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⑨,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⑩,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3;鸡豚狗彘之畜14,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15,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16,申之以孝悌之义1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9;然而不王者20,未之有也21。

  ①梁惠王(前370一前334):即魏惠王,名莹。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受秦威胁,迁都大粱(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梁惠王。

  ②焉:于是,作兼词用,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耳:而已。矣:句末语气词。

  ③河内:魏国的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南济源一带地方。凶:指灾荒。粟: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④亦然:也这样办。

  ⑤加少:更少。加多:更多。

  ⑥好:作动词:喜欢,爱好。填(tián)然鼓之:咚咚地敲起鼓来。填:摹声词,这里用来模拟鼓声。

  ⑦兵:兵器。刃:刀口,这里指锋利的兵器。接:接触,交锋。甲:铠甲。曳(yè)兵:拖着武器。走:跑,这里指逃跑。

  ⑧直:仅,只。是:这,此,指跑五十步的人。

  ⑨数(cù):细密。罟(gǔ):网。湾(wū):低洼地,这里指池塘。另《广雅》曰:“湾,深也。”

  ⑩斤:斧头的一种。以时:按照一定的季节、时节。《礼记·王制》:“草木寒落,然后人山林。”

  11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事。

  12王道: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称之为“王道”。

  13五亩之宅:相传古代一个成年的农民可分得五亩住宅地。衣:穿。帛:丝织品的总称,这里指丝绸衣服。

  14豚:小猪。彘(zhì):猪。畜(chù):牲畜。无失其时:赵岐《孟子注》:“言孕字不失时也。”

  15百亩之田:相传古代一个成年农民可以分得一百亩田地。

  16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17 申:重复,一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悌(tì):敬爱兄长。

  18颁(bān)白者:须发花白的人。颁:同“斑”。负:背上驮东西。戴:头上顶东西。

  19黎民:指老百姓。

  20然:这样。王(wàng):即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21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③,斯天下之民至焉④。”

  学习提示

  【题解】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孟

  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战国中期,诸侯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权力再分配,而这种再分配常常是通过战争来完成的,故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力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因而他游说诸侯,宣扬王道,劝导统治者施恩于百姓,保民而王。本文就记载了孟子劝导梁惠王实行保民仁政措施的言论。

  【思想内容】

  本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具体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统治者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从而表现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

  【结构层次】

  本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导论,提出问题,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费尽了心力,又是移民,又是运粟,可是本国百姓却“不加多”;而邻国没有一个能像自己那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却“不加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梁惠王对此很不理解。第二层次(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本论,分析问题,孟子为梁惠王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的治国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同样是没有实行王道仁政,区别只是量的程度不同。

  第三层次(第五自然段至本文结束),结论,解决问题,具体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艺术特点】

  1.论点鲜明。中心论点:实行仁政,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分析梁国“民不加多”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2.结构严谨。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导论,提出问题,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本论,分析问题,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结论,解决问题,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和应持有的态度。三部分结尾各以“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收束,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3.论证技巧高超。用“五十步笑百步”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属类比论证,将不实行仁政的诸侯国君比作逃兵,暗含讽刺。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事做比喻,梁惠王更容易理解,故

  ①检:约束,制止。

  ②涂:通“途”。莩(piao):饿死的人。发: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

  ③无罪岁:不归罪于年成不好。无:同“毋”,不要。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④斯:这样做。

  很快就对“五十步笑百步”做出判断说:“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使对方不知不觉地入了套,这就叫做“引君入彀”,使对方自己打自己,自己给自己挖坑,自己否定了自己。认识到“五十步”“是亦走也”,不可嘲笑百步,然后类比推理,将不实行仁政的诸侯国君类比作逃兵,将没从根本上施行仁政只是采取一些临时措施的梁惠王类比作逃跑“五十步”,那么逃跑“五十步”的梁惠王就不可嘲笑逃跑“百步”的邻国国君。“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暗含着演绎论证,大前提:行仁政民可加多;小前提:您不行仁政;结论:民不加多。总结上文,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或小前提:您若行仁政;结论:民可加多。开启下文,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第五、六自然段采用了连锁推理的方式。所谓连锁推理是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推理方式使本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承接紧密,气势强劲。

  4.讲究修辞技巧。说理中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排比句的运用,相同句式的紧密排列组合,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在逻辑论证法上说是类比论证,在修辞上说是比喻。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说明了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在没有实行仁政上没有什么质的差别。用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作比喻,讽刺揭露了梁惠王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错误观点。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具体深刻。

  【课文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用尽心力了。如果黄河以北发生灾荒,我就把黄河以北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河东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做。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敲响,双方兵器一交接,有些士兵就扔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人逃了五十步后停止,(跑了五十步的人)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这可以吗?”

  (梁惠王)说:“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逃一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在农忙时节使役百姓,粮食就可以吃不完;密网不撒向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斧头按时节进入山林,木材就可以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便会使老百姓对养活生者、发送死者而毫无遗撼了。老百姓对养活生者、发送死者毫无遗憾,这就是实行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的宅园中,种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在它们的繁殖季节杀食,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土地,不耽误农时,几口人的人家就可以免除饥饿了。认真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以孝悌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老人有丝绸衣服穿,有肉吃,百姓们不挨饿受冻,这样做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从来不曾有过。

  “对(现在富贵人家的)狗、猪吃掉了百姓的粮食而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放粮赈救百姓;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用兵器刺人把他杀死,然后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大王不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