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首页 > 其他 >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季氏将伐颛臾1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④?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⑥,是社稷之臣也⑦,何以伐为⑧?”

  冉有曰:“夫子欲之⑨,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⑩:‘陈力就列,不能者止1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2?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13,龟玉毁于椟中14,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15,固而近于费16,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7。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9。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1。夫如是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2;既来之,则安之23。

  ①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颛臾(zhuān yú):春秋小国名,附属于鲁国,现山东省费县西北八十里有颛臾村,当是古颛臾之地。

  ②冉有、季路:均为孔子学生,当时为季康子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③有事:指军事行动。

  ④无乃:岂不,恐怕。是:复指前置宾语“尔”。过:名词用作动词,责备之意。与:语助词,通“欤”。

  ⑤先王:指已故的国君。东蒙:蒙山,因在鲁国国都曲阜的东面,故称东蒙。主:主持祭祀的人。

  ⑥邦域之中:国境之内。

  ⑦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代指国家,这里指鲁国。

  ⑧何以:为什么,凭什么。即介宾结构“以何”的倒序,是古汉语中表示疑问的一种习惯用法。为:语助词,可译为“呢”。

  ⑨夫子:指季康子。古代对老师、长辈都可尊称“夫子”。

  ⑩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11“陈力”二句:如果能施展自己才力,就接受职位;如果不能,就该辞职。陈:陈列,施展。就:居,担任。列:职位。

  12相(xiàng):这里指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13兕(si):泛指犀牛。柙(xiá):关野兽的笼子。

  14龟:占卜吉凶的龟甲。玉:用于祭祀的宝玉。椟:匣子。

  15夫:句首语气词,表示下边要对某事发表议论或提出看法。

  16固:指城墙坚固。费(古读bì):季氏的领地,今山东费县西南。

  17“君子”句:君子最痛恨嘴上不说“我想得到它”,却一定为了得到它去寻找借口。疾:痛恨,厌恶。舍曰:不说。辞:托词,寻找借口。

  18有国有家者:指有封地的诸侯和有采邑的卿大夫。

  19“不患寡”二句: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20盖:语气助词,表议论的开始,常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前面。安无倾:国家安定了,就不致被*。

  21夫如是:要是这样做。如是:像这样。

  22修:讲究,完善。文德:文教德化。来之:使他们归顺。来:归服,归顺。

  23安之:使归附的远人安居下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②。”

  学习提示:

  【题解】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当时鲁哀公在位,而实际上是卿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专权。其中季氏封于费,颛臾是紧挨着季氏私邑费地的一个小小附属国。季氏为了扩充实力,欲吞并颛臾。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为季氏家臣,在季氏发兵前,冉有、季路将此事向老师做了通报。孔子严厉谴责了季氏的侵略行为和弟子的失职。

  【思想内容】

  孔子针对“季氏将伐颛臾”一事,申述了反对季氏武力吞并颛臾的理由,批评了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季路的失职,反映出孔子反对贪欲,反对战争,认为人臣应恪尽职守,提倡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等一系列政治主张。

  【结构层次】

  本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冉有向孔子通报事实,孔子先批评冉有的失职,进而谴责季氏将伐颛臾的错误决策。孔子以礼为标准申述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由是:第一,从历看,颛臾是先王任命的东蒙山的主祭者,若伐颛臾便是违背先王旨意,违背先王旨意便是不孝,伐颛臾不合礼制。第二,从地理位置上看,颛臾在鲁国疆域之中,对鲁国构不成任何威胁,因而不应伐。第三,从等级制及颛臾的现实表现看,颛臾是安分守己的“社稷之臣”,攻打没有过错的臣属国颛臾,非礼也。

  第二段,冉有推卸责任,声称攻打颛臾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对这种不负责的托词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冉有、季路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孑L子首先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批评的理论依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说明为人臣者要恪尽职守,要职、能相称。冉有、季路作为家臣,对季氏的过失理应竭力规劝,没有尽到职责,就应辞职。接着,孔子用搀扶盲人的“扶相”做比喻,指出冉有、季路的责任是扶持季氏走正道,如果不搀不扶任其摔倒,即不能阻止季氏的错误行动,就是失职。最后,孑L子把季氏比作虎兕,把冉有、季路比作守柙护椟之人,说明不论是季氏行凶,还是颛臾被毁,冉有、季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段,冉有在孔子的责难下,进而为季氏辩护,申述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孔子先以“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一语驳斥。然后正面申述了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季氏的侵略行径,并警告季氏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指出伐颛臾的危害,季氏贪欲膨胀,势力扩张,会更加激化与鲁君的矛盾;发动不义之战,便是授人以柄。

  ① 邦:国家。分崩离析:四分五裂,指当时鲁国被季孙、叔孙、孟孙三家贵族分割的局面。

  ② 萧墙之内:宫廷之内,这里借指鲁君。萧墙:是宫门内当门的照壁。萧:古通“肃”,肃敬的意思。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至此照壁便会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艺术特点】

  1.论点鲜明。本文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驳论文。孔子以治国以礼驳“季氏将伐颛臾”;以家臣应尽职责驳“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以为政以德驳“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并正面提出治国以礼、为政以德,“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政治主张。

  2.论据充分。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两大类。本文在论辩中采用了事实论据中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等论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论证谨严。驳论中暗含着演绎论证法,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其中暗含的大前提就是:伐先王封建属国非礼;小前提:颛臾是先王封建属国;结论:伐颛臾非礼。“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等也暗含演绎论证法。“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修辞上说是比喻,从逻辑论证法上说是类比论证法。

  本文以驳论为主,破中有立。文中阐述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就是立论,是通过立论驳斥季氏的非礼行为。

  4.语言形象犀利。本文采用了比喻、排比、反诘、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辩力和感染力。本文多用反诘句,如:“求!无乃尔是过与?”意思是:冉有,难道不该责备你们吗?(或:大概要责备你们了吧?)作用:强调对方是应该受指责的。如“何以伐为?”意思是:为什么要攻伐呢?作用:强调的是不该攻伐。又如“焉用彼相矣?”意思是:那还用搀扶(盲人)的人做什么呢?作用:强调对方身在其位,不尽其职,要之无用。

  “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以及由本文引申出来的“祸起萧墙…‘开柙出虎…‘季孙之忧”等,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课文翻译】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动武。”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要责备你们吗?颛臾,先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又在鲁国最初被封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让位。’就如盲人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又不去搀扶,那何必还要搀扶盲人的护理人呢?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责任呢?”

  冉有说:“颛臾,如今城郭坚固,而且靠近季孙家的采邑费地。现今不去占领,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后代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那些心里想得到嘴上却不说‘我想得到它’,却一定为了得到它寻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不必忧虑财富太少,只需忧虑财富不均;不必忧虑物质贫乏,只应忧虑人心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若是和睦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如果能这样,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已经使他们归顺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你们二人辅佐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之内大动干戈。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萧墙之内的鲁君啊!”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