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翻译:
唉!国家盛衰的原由,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出乎人为的吗?推考后唐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以及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诫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助建立功业的;契丹,原先与我结盟为兄弟,可是燕和契丹都背叛我们晋国而归附了梁国。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啊。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心愿。”庄宗接受了箭而把它珍藏在太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遣侍从官用猪羊祭品上供,到太庙向晋王祷告,请出箭来,装在织锦的袋里,让人背着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胜利归来再把箭放回庙里。
当庄宗用绳子捆上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国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向他报告成功消息的时候,他意气的旺盛,可说豪壮极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时,一个人在夜里一呼喊,叛乱的人就四处响应,庄宗慌慌张张向东逃走,还没遇到叛军,士兵们就已溃散了。君臣们互相看着而不知投奔何处,以至于割下头发,对天盟誓,眼泪流湿衣襟,这又是多么衰弱啊!难道是因为得天下艰难,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推究他由成而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呢?《尚书》上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忧虑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了,几十个乐工就能挟持他而导致身死国亡,被天下人所耻笑。看来祸患常从细小的事情里发展起来,聪明勇敢的人多被自己溺爱的人和事所累,难道仅仅是乐工的事吗!为此作《伶官传》。
一、选择题
1.北宋诗*新运动的主要是()
A.苏轼
B.欧阳修
C.王安石
D.韩愈
2.本文得出了怎么样的反天命历史观,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B.民本思想
C.关心天下百事
D.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3.“满招损,谦受益”的名言最早出自()
A.《论语》
B.《孟子》
C.《左传》
D.《尚书》
4.下列论说中属于史论的是()
A.《答司马谏议书》
B.《寡人之于国也》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谏逐客书》
二、填空题
1.欧阳修,字__________。
2.北宋诗*新运动的是
3.欧阳修的作品集主要有
4.在本文中,作者提出的论点是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请其矢,盛以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智勇多困于所溺。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简答题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伶官”指什么人?这种人和文章中提到的后唐庄宗有何内在联系?
2.《五代史伶官传序》使用了哪些史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六、分析题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这段文字是要说明什么样的观点?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上述观点的?
3.这两个方面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4.最能体现这种关系的两句话是哪两句?
5.这里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别?
参考答案
—、1.B2.A3.D4.C
二、1.永叔
2.欧阳修
3.《欧阳文忠公集》
4.“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三、1.推究
2.祭祀
3.取出
4.这里泛指绳索;用木匣装起来
5.全都;不能,无法
6.迷恋的人或事物
四、1.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
2.当他俘虏了燕王父子,用带子捆绑起来,把梁国君臣的人头盛在盒子里……
3.倘若忧虑劳苦,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只能够断送自己。
4.天下的英雄都不能和他相对抗。
5.杀身亡国,被天下人讥笑。
6.祸患常常是由一些小事累积形成的,而智慧和勇气往往被他迷恋的东西所困扰消磨。
五、1.伶官指在宫廷中授有官位的演艺人员。庄宗灭梁后,宠用伶人,纵情声色,朝政日非,后庄宗终因伶人作乱而国破身亡。
2.这篇文章引用了唐庄宗宠幸伶人而招致灭国忘身的史实论据,总结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以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经验,指出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主要决定于人事,表现了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卓特识见。理论论据是《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
六、
1.说明国家的兴盛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即文中所说“皆自于人”。
2.两个方面:一是后唐庄宗兴国的史实,一是庄宗覆亡的史实。
3.构成对比关系
4.“可谓壮哉”和“何其衰也”。
5.属于事实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