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1
一、选择题
1.(2014昆明检测)1837年6月,《中国时报》发表文章称,假如设在广州的领事得以立足,“那么一俟机遇来临,如碰上革命或事态逐渐变迁,他就能抓住时机,一举而推开中华帝国的大门”,这里的“机遇”是指后来发生的()
A.清政府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B.清政府派林则徐严禁鸦片
C.清政府派琦善为议和大臣
D.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
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837年”,处于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材料中的《中国时报》显然是英国的报纸,其观点本质上要求寻找机会打开中国的市场,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因此,答案为B。
2.(2013郑州一模)“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A.精明强干 B.软弱无能
C.不顾自身利益 D.不谙近代外交
解析:D 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人在华犯罪由英国领事处理,由此使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不符合国际惯例,反映了中方代表不谙近代外交。
3.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战争的那些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解析:A 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说明清政府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这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清政府缺乏对鸦片战争的深度反思。
4.(2013深圳调研)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是广西人,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鸦片战争后失业回到家乡,做烧炭工人。杨秀清的“失业”,与某城市的开港有关。该城市应是()
A.广州 B.上海 C.天津 D.南京
解析:B 鸦片战争后,广州的对外贸易中心地位被上海取代,对外贸易急剧下降,导致杨秀清等失业,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项。
5.(2013北京西城二模)“虽然现在这一事件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历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清朝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规定的严重性。”这一事件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A 当今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当时清政府并未认识到这些不平等条约的严重性。故选A项。
6.(2013江苏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解析:D 从材料信息看,费正清认为,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角度看,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这并不是全部,还应该将其放在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的角度进行思考,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工业文明会战胜农业文明。故选D项。A项断章取义;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表述不当。
7.(2014广州模拟)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解析:A 这里的“形式近代化”是中日两国宣战,这里的“内容近代化”是指战争武器以近代武器为主,海军参战等。A项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创办海军之措施,与近代战争特征符合;B、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属于甲午战争的结果,与材料中“形式和内容”不符。
8.“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B.赔偿日本白银4.5亿两
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判断为《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辛丑条约》的规定。
9.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作家高阳有诗评曰:“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其评论的是()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张之洞 D.袁世凯
解析:A 从诗评中“出曾门”可知此人是曾国藩的徒弟,从“马关喋血卖国契”可知此人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辛丑叠恨终呕命”可知此人死于1901年,由此判断此人是李鸿章。故选A项。
10.(2014杭州模拟)孙中山说:“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孙中山这一认识基于()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C 材料中帝国主义者认识到“强硬不济事,要用柔和方法压服中国人”,这是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重大变化,从瓜分中国变成了“以华制华”,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者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
11.(2013大连模拟)《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
解析:C 从材料信息看,义和团运动时期,凡是和洋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如铅笔、洋纸、火柴等,都遭到仇视,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极端排外情结,故选C项。“洋货”仅仅是“外”的一部分,B项不准确。A、D两项与材料主题不符。
12.(2014潍坊模拟)“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D 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丧失了抵抗意识,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
13.(2014福建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南国土疆,山泽连接,远民习俗,多事茶园,上则供亿赋税,下则存活妻子,营生又(取)给,更绝他门。
——(宋)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
材料二 清人衷幹说:“清初(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晋商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运销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和俄、英等国。
——张正明《晋商与经营文化》
材料三 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嫁妆中有精美的中国茶具和221磅红茶。在凯瑟琳王后的引导下,饮茶很快成为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17世纪末到1712年,茶叶平均每磅维持在16先令左右。18世纪中期时,每磅茶叶的价格为4~5先令。之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大宗消费品。
——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材料四 英国为了换回国内急需的(中国)茶叶,一方面想方设法从美洲弄到白银,另一方面又庆幸在印度找到了引起中国人购买欲望的鸦片。于是,全世界因为茶叶、白银和鸦片而连接在一起了。……过去我们谈论对中国有决定性意义的鸦片战争,相对集中于鸦片之于中国的影响,忽视了更关键的茶叶之于英国的重要性。那场战争,以及中国被动地进入全球化,茶,才是更隐匿的线索。
——李鸿谷《中国茶的全球化演进》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当地居民“多事茶园”的因素。
(2)明清时期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清初晋商茶业经营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英国饮茶群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总结中英茶叶贸易对19世纪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茶叶战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山泽连接”“远民习俗”“赋税”“存活”“营生”可以概括为自然条件适宜、习俗传统、满足交纳赋税及日常生活之需。第(2)问“主要依据”由“晋”“徽”可知是按地域划分。“特点”由“(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可知晋商垄断了武夷茶叶外销;由“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可知晋商经济实力较强;“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可知集种植、加工、运销一体化;由运销地区可知其兼顾国内外贸易。第(3)问由材料信息“英国上层社会”“城乡各阶层中普及”可知饮茶群体由上层社会普及到城乡各阶层。“原因”要从王室引导,茶叶价格方面思考。第(4)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全世界因为茶叶、白银和鸦片而连接在一起了”可知茶叶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二小问注意在阐释茶叶与鸦片两者关系的同时,要把握住战争的本质及英国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前提下,蓄意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答案:(1)影响因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种茶传统;种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或纳税和生活的需要)。
(2)依据:籍贯(地域)。
特点:垄断武夷茶叶的外销;经济实力较强;种植、加工、运销一体化;经营范围广;国内外贸易相结合。
(3)变化:由上层社会普及到城乡各阶层。
原因:王室的引导(或饮茶时尚的引领);茶价的下降。
(4)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观点及理由略。
“观点及理由”的评分说明:
本问,按能力层次评分。仅表明观点,未阐述理由的不给分。
能力层次一:表明观点。仅从“茶叶”或“鸦片”的单一角度阐述理由,且言之有理。
能力层次二:表明观点。能从“茶叶”或“鸦片”两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理由,且言之有理。
能力层次三:表明观点。能在分析“茶叶”“鸦片”贸易等现象的基础上,揭示战争的本质(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4.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表格中所列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归类。
时间 事件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1898年 维新变法运动 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年 辛亥革命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实际要求按照革命史观,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两个发展趋势。第(2)问要求用现代化史观审读近代中国社会,以此视角认识洋务运动,要求认识洋务运动影响中国近代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表现。
答案:(1)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过程: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2)经济上: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有利于抵制西方经济侵略,迈出了工业化的第一步;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文化上: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为近代中国社会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政治上: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朝****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经济、文化措施对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作用。
2016年安徽高考历史模拟试题2
上一篇:2016年安徽高考历史模拟试题3
下一篇:2016年宁夏高考政治模拟试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