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01 陶渊明(365-427年),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
02 王 维(701-761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字摩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
03 李 白 (701—762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与杜甫并称“李杜”。
后世人称其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04 杜 甫(712--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后世人称其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杜工部集》、《春望》
05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傅、白文公,谥号“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 》、《钱塘湖春行》
06 刘禹锡(772-842年),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陋室铭》、《秋词》、《望洞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07 柳宗元(773年-819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
《天说》、《天时》、《封建论》、《柳河东集》、《捕蛇者说》、《小石潭记》、《黔之驴》
08 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号文正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
09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戏答无珍》 )
《欧阳文忠公文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
10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伤仲永·集句》
11 苏轼(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与他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合称“三苏”。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念奴娇》、《水调歌头》、《浣溪沙》
12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西江月》、《稼轩长短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3 马致远(1250—1321年),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天净沙·秋思》
14 吴敬梓(1701—1754年),清代小说家。
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文木山房诗文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现、当代
15 鲁 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16 老 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
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
短篇小说集《赶集》等、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17 朱自清(1899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
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
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
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
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
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18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后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之名,起笔名沫若,一署郭鼎堂。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1、 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2、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
3、 回忆录
《洪波曲》
4、评论集
《雄鸡集》
5、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外国:
19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马克·吐温齐名为四大短篇小说巨匠。
契诃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主要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创作后期转向戏剧: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古代著作:
20《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21 《左传》简介
《左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思想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22 论语简介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23 【《孟子》文章特点】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其次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24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关于高考唐代的文学常识
上一篇:关于中国文学常识巧妙记忆法
下一篇:高考语文明清文学文学常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