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近五年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强劲发展势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连续五年与普通高中持平,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健康协调发展态势,有力地推进了全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使浙江省率先在2004年实现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教育三年的十五年教育。上个世纪末,浙江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全国一样经历了 低潮,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就业不畅,规模下降。2000年,浙江省对中等职业教育深入进行调研分析,认为导致中职滑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在思想上产生动摇,导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比例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是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缺乏面向市场主动服务经济的办学活力。为此,省政府于2001年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方面,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规定各地在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要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不低于50%,并将此指标作为申报教育强县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增加政府投入,要求各地确保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和中职教育占同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同时,提高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省政府还以骨干学校、示范专业和示范基地建设“三大工程”为重点项目,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增强办学特色,引导职业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自主招生,自我发展。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仅用五年时间,全省职业教育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改革成效显著。至2005年,全省有国家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26所,省级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8个,省级示范专业122个,近300所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38所职业学校被当地政府指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1万人次。
浙江省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本次泉州市职业教育考察团主要考察了浙江省湖州、温州、宁波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对三个城市职业教育考察的基本情况和感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按照《职业教育法》规定加强对行政区域职业教育的领导、统筹和协调,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几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十几份政策性文件,就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是建立由市政府领导为召集人,教育、劳动、财政、经委、计委、人事、规划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第二是主要领导亲自抓职业教育。湖州市长兴县是全国率先实行“教育券”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县,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到职业学校调研,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四个需求”和“四个理念”。“四个需求”即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致富农民、招商引资、城市化的需要,“四个理念”即发展职业教育要有先进观念、先进管理模式、一流师资队伍、一流设备实训基地。2005年该县确定三大调研课题,其中一项为如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由县委书记亲自负责。三是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坚持现阶段必须由政府主导职业教育,政府负责统筹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经费投入、中职与普高招生比例、专业设置、办学规模、重点职校建设、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条块分割,职业学校小而全、规范小、效益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局面,最为突出的是,在普职招生比例问题上,各地都严格按1∶1下达招生计划,规定普高招生不能突破计划,职校招生可以超计划,极大地保护职校生源。
二、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到位
从2000年开始,市、县政府对各类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根据“规模调大、结构调优、专业调强、特色调明”的要求,通过合并、迁建等形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上规模、上水平。目标是到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均规模达到1500人以上,每个县重点办好1—2所省级重点职校,对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予以调整或取消独立颁发中职毕业文凭资格。2005年,调整后的浙江省有公办职业学校295所,与2000年相比减少140所,而当年招生数增加8万人,在校生数增加17万人,校均规模由728人增加到2011人。湖州市对职业学校调整力度大,成效显著,辖区内三个县通过合并各组建一所职教中心,校园占地拓展到200亩以上,征地实行行政划拨,每亩地3—6万元。每所职教中心由政府投资和贴息贷款投入1亿多元,建成4000人以上规模的职业学校。现全市有6所国家级重点职校,其余都是省级重点职校。2000年,长兴县三所县级职业学校进行合并组建职教中心,新征地240亩使校园面积达到431亩,投入1亿多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添置教学设备,配备教职工260人,现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校生4000多人。有各种实验室64个、实训基地70多个、计算机房5个、多媒体教室7个、实习实训设备总价值2000多万元,并与浙江大学制造工程研究所合办数控培训基地,投入600多万元,建设21个实验室,拥有国内最先进数控设备27台,成为全省数控师资培训基地。
三、经费投入大幅增长
1994年,宁波市开始征收职教统筹经费,规定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提取职业教育经费,其中1.5%由市政府统筹,到现在累计已筹资2.3亿元,扶持了一批骨干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1999年起,宁波市启动专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建设10大类30个左右与宁波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紧密结合的专业,由职教统筹费中列出专项,每个专业给予每年20万元连续三年的经费补助,县(市)实行资金配套。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从市和县两级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当年全市提取土地出让金2个亿,建立了稳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市政府还规定,城镇教育附加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其中,用于职业学校专业设备的比例不低于50%。2003年,对就读数控、机械、机电、模具等紧缺专业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与学年学费等值的奖学金,此项经费支出354万元。对涉农专业的学生,一般给予每生每学年2000元补助,这实质上是实行了涉农专业免费教育。对社会力量举办、全日制在校生600人以上、举办紧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按每个紧缺专业毕业生不低于公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1/2的标准进行奖励,规模1000人以上,专业设施投入500万元以上的,按生均经费不低于公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1/4的标准给予补助,经费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
温州市政府于2002年出台政策,规定各地用于中等教育经费的财政性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并确保其占同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步提高,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同级普通学校的定额。城市教育费附加20%以上、农村教育费附加10%以上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向企事业单位提取职工工资总额2%的职工教育经费,其中50%由市、县统筹使用,用于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市财政每年拨出500万元作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训基地奖励基金。另外,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每个给予奖励50万元,市级示范专业奖励20万元,市直学校由市财政支付,县级学校由县财政支付。
湖州市长兴县在2001年开始推行教育券,主要资助民办和公办职业学校。凡报考职业类学生,被录取时可以得到县财政发放的300—500元不等的教育券,学生凭教育券冲抵相应金额的学费,2002年,教育局加大教育券投入,职业教育招生迅速增加到3306人,超过普通高中3288人。2003年教育局又推出补助职校贫困生的措施,按职校学生数20%的比例评出贫困生,每生给予500元的补助款。教育券的发放对于长兴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全面提高职校办学水平
在完成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保持职教与普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基础上,浙江省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转向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围绕师资、设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重点专业建设,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强中等职业教育。
宁波市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搭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平台,一是重点建设十大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十大实习实训基地。十大实习实训基地今年全面启动,计划每年建设和评估2—3个基地,每个基地专业设施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左右,专业在校生平均在1000人以上,年社会培训人数在1500人以上,通过实训基地完成中、高职业资格培训4万人次。实训基地建设以市场机制进行运作,鼓励企业、行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二是发展快状经济服务的簇群专业,为“红帮服装之乡”、“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文具之乡”等块状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在3—5年内,形成全面覆盖块状经济的簇群专业。三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有实行“订单式”培训,今年城区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率在90%以上,与70多家企业、行业签订“订单”,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企业就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把企业的先进理念、工艺用到课程教学中。
湖州市今年启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目标是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职校,建设5个先进制造业、2个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20个省级和40个市级示范专业,4个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18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求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达到95%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占2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其中高级工以上占40%。三年内,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轮岗培训一次,通过考证,获取“双师型”资格,优先安排主干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相应院校和企业进行培训。如长兴县职教中心汽车维修专业,目前有37名专业教师被派到德国进修培训。职业学校要配置最先进的设备,毕业生上岗前不需二次培训,直接可以上岗。全市职业学校设备五年要投入1个亿,平均每年投入二千万元。
温州市今年要建成省级示范专业15个,市级示范专业20个,重点专业在招生上可提前批次,扩大名额,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优先安排师资培训。鼓励学校与企业组建教育集团,将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作为评定重点学校的基本条件,对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减免其职工教育统筹费。全市职业学校加挂培训中心牌,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对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实行综合评价,包括校风、德育、文化知识、技能操作、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生源巩固率、就业率等。对学生实行学分评价,包括德、智、体、技能、心理健康共1000分,学生拿到800分就可以毕业。在办学方向上,从多元办学转向单元办学,主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工人,要求职业学校毕业生持“双证书”比例达到100%。
湖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与泉州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温州市人口和经济总量与泉州市十分接近。几年来,他们职业教育从走出低谷到迅速兴起,得益于经济发展、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和积累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考察交流中,我们还学习到许多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经验和学校发展设想,对于我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都十分有益。
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近五年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强劲发展势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连续五年与普通高中持平,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健康协调发展态势,有力地推进了全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使浙江省率先在2004年实现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教育三年的十五年教育。上个世纪末,浙江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全国一样经历了 低潮,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就业不畅,规模下降。2000年,浙江省对中等职业教育深入进行调研分析,认为导致中职滑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在思想上产生动摇,导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比例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是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缺乏面向市场主动服务经济的办学活力。为此,省政府于2001年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方面,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规定各地在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要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不低于50%,并将此指标作为申报教育强县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增加政府投入,要求各地确保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和中职教育占同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同时,提高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省政府还以骨干学校、示范专业和示范基地建设“三大工程”为重点项目,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增强办学特色,引导职业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自主招生,自我发展。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仅用五年时间,全省职业教育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改革成效显著。至2005年,全省有国家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26所,省级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8个,省级示范专业122个,近300所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38所职业学校被当地政府指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1万人次。
浙江省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本次泉州市职业教育考察团主要考察了浙江省湖州、温州、宁波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对三个城市职业教育考察的基本情况和感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按照《职业教育法》规定加强对行政区域职业教育的领导、统筹和协调,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几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十几份政策性文件,就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是建立由市政府领导为召集人,教育、劳动、财政、经委、计委、人事、规划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第二是主要领导亲自抓职业教育。湖州市长兴县是全国率先实行“教育券”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县,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到职业学校调研,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四个需求”和“四个理念”。“四个需求”即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致富农民、招商引资、城市化的需要,“四个理念”即发展职业教育要有先进观念、先进管理模式、一流师资队伍、一流设备实训基地。2005年该县确定三大调研课题,其中一项为如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由县委书记亲自负责。三是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坚持现阶段必须由政府主导职业教育,政府负责统筹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经费投入、中职与普高招生比例、专业设置、办学规模、重点职校建设、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条块分割,职业学校小而全、规范小、效益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局面,最为突出的是,在普职招生比例问题上,各地都严格按1∶1下达招生计划,规定普高招生不能突破计划,职校招生可以超计划,极大地保护职校生源。
二、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到位
从2000年开始,市、县政府对各类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根据“规模调大、结构调优、专业调强、特色调明”的要求,通过合并、迁建等形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上规模、上水平。目标是到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均规模达到1500人以上,每个县重点办好1—2所省级重点职校,对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予以调整或取消独立颁发中职毕业文凭资格。2005年,调整后的浙江省有公办职业学校295所,与2000年相比减少140所,而当年招生数增加8万人,在校生数增加17万人,校均规模由728人增加到2011人。湖州市对职业学校调整力度大,成效显著,辖区内三个县通过合并各组建一所职教中心,校园占地拓展到200亩以上,征地实行行政划拨,每亩地3—6万元。每所职教中心由政府投资和贴息贷款投入1亿多元,建成4000人以上规模的职业学校。现全市有6所国家级重点职校,其余都是省级重点职校。2000年,长兴县三所县级职业学校进行合并组建职教中心,新征地240亩使校园面积达到431亩,投入1亿多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添置教学设备,配备教职工260人,现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校生4000多人。有各种实验室64个、实训基地70多个、计算机房5个、多媒体教室7个、实习实训设备总价值2000多万元,并与浙江大学制造工程研究所合办数控培训基地,投入600多万元,建设21个实验室,拥有国内最先进数控设备27台,成为全省数控师资培训基地。
三、经费投入大幅增长
1994年,宁波市开始征收职教统筹经费,规定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提取职业教育经费,其中1.5%由市政府统筹,到现在累计已筹资2.3亿元,扶持了一批骨干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1999年起,宁波市启动专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建设10大类30个左右与宁波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紧密结合的专业,由职教统筹费中列出专项,每个专业给予每年20万元连续三年的经费补助,县(市)实行资金配套。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从市和县两级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当年全市提取土地出让金2个亿,建立了稳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市政府还规定,城镇教育附加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其中,用于职业学校专业设备的比例不低于50%。2003年,对就读数控、机械、机电、模具等紧缺专业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与学年学费等值的奖学金,此项经费支出354万元。对涉农专业的学生,一般给予每生每学年2000元补助,这实质上是实行了涉农专业免费教育。对社会力量举办、全日制在校生600人以上、举办紧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按每个紧缺专业毕业生不低于公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1/2的标准进行奖励,规模1000人以上,专业设施投入500万元以上的,按生均经费不低于公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1/4的标准给予补助,经费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
温州市政府于2002年出台政策,规定各地用于中等教育经费的财政性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并确保其占同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步提高,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同级普通学校的定额。城市教育费附加20%以上、农村教育费附加10%以上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向企事业单位提取职工工资总额2%的职工教育经费,其中50%由市、县统筹使用,用于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市财政每年拨出500万元作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训基地奖励基金。另外,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每个给予奖励50万元,市级示范专业奖励20万元,市直学校由市财政支付,县级学校由县财政支付。
湖州市长兴县在2001年开始推行教育券,主要资助民办和公办职业学校。凡报考职业类学生,被录取时可以得到县财政发放的300—500元不等的教育券,学生凭教育券冲抵相应金额的学费,2002年,教育局加大教育券投入,职业教育招生迅速增加到3306人,超过普通高中3288人。2003年教育局又推出补助职校贫困生的措施,按职校学生数20%的比例评出贫困生,每生给予500元的补助款。教育券的发放对于长兴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全面提高职校办学水平
在完成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保持职教与普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基础上,浙江省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转向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围绕师资、设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重点专业建设,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强中等职业教育。
宁波市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搭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平台,一是重点建设十大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十大实习实训基地。十大实习实训基地今年全面启动,计划每年建设和评估2—3个基地,每个基地专业设施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左右,专业在校生平均在1000人以上,年社会培训人数在1500人以上,通过实训基地完成中、高职业资格培训4万人次。实训基地建设以市场机制进行运作,鼓励企业、行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二是发展快状经济服务的簇群专业,为“红帮服装之乡”、“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文具之乡”等块状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在3—5年内,形成全面覆盖块状经济的簇群专业。三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有实行“订单式”培训,今年城区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率在90%以上,与70多家企业、行业签订“订单”,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企业就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把企业的先进理念、工艺用到课程教学中。
湖州市今年启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目标是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职校,建设5个先进制造业、2个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20个省级和40个市级示范专业,4个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18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求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达到95%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占2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其中高级工以上占40%。三年内,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轮岗培训一次,通过考证,获取“双师型”资格,优先安排主干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相应院校和企业进行培训。如长兴县职教中心汽车维修专业,目前有37名专业教师被派到德国进修培训。职业学校要配置最先进的设备,毕业生上岗前不需二次培训,直接可以上岗。全市职业学校设备五年要投入1个亿,平均每年投入二千万元。
温州市今年要建成省级示范专业15个,市级示范专业20个,重点专业在招生上可提前批次,扩大名额,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优先安排师资培训。鼓励学校与企业组建教育集团,将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作为评定重点学校的基本条件,对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减免其职工教育统筹费。全市职业学校加挂培训中心牌,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对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实行综合评价,包括校风、德育、文化知识、技能操作、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生源巩固率、就业率等。对学生实行学分评价,包括德、智、体、技能、心理健康共1000分,学生拿到800分就可以毕业。在办学方向上,从多元办学转向单元办学,主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工人,要求职业学校毕业生持“双证书”比例达到100%。
湖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与泉州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温州市人口和经济总量与泉州市十分接近。几年来,他们职业教育从走出低谷到迅速兴起,得益于经济发展、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和积累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考察交流中,我们还学习到许多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经验和学校发展设想,对于我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都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