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没有被特殊雕琢,没有人为的加工成份。“原生态”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更多的应该是体现一种“儿童视野化”,从中可以看出孩子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中的收获与体验,而不是人为地为这个案例添加“成人化”色彩,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有些部分尽显孩子们的成长,而有些部分又不可能是孩子之作。这样的案例无疑是不尊重孩子研究成果,也间接反映一种不成熟的教育思维。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下成长的教师,大多都是包办一切苦力活,仅仅着重于让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现有知识。正是在这种思维的长期奴化下才有了这种尴尬的作品产生。
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生成性等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再让落后的习惯束缚着学生活动的“手脚”,因此呼吁尊重学生研究,回归"原生态",无论学生的研究成果多么不成熟,我们都给机会让他们去展示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回归的理论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的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①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国家在定义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已经提醒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与自身知识去开展这个课程,如果开展的过程当中没在做到尊重学生的实际研究成果,没有让学生对自已的作品产生浓厚的认同感,创作的激情感,没有让综合实践活动回归“原生态”,这样的效果只能说是低效的,甚至有背教改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过程,教师要做到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定,到位不越位,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②我们再次看到这种强调老师不能把学生变成自己的研究工具,做一个只有学生参与“表演”,却没有他们实际深入研究的案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设计的一门课程,它必须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所以我们把一个以学生这主体的学习过程变成自己做“作业”的另一种手段,这完全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
姜平老师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存在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与学生思维及知识水平不相适应的研究课题。③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探究和体验。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学生研究的主题过分社会化和成人化。
二、回归的参考做法。
我们一般把综合实践活动分为几个阶段去开展,分别是主题确定阶段,主题分解阶段,活动策划阶段,实施阶段交流,总结交流阶段。下面谈谈如何在这几个阶段当中把原生态有效地进行。
1、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开展得真正有价值,主要应该开发一个属于孩子自己喜欢研究、探讨的主题,这才是“源头”。主题确定阶段是学生开展活动研究的兴奋点,如果老师在这个环节特意为他们选择,就会影响到活动研究开展的实际效果与成果。如研究性学习《关于“东部城区的合理开发”的调查方案》、《走进我们身边的民营企业》,我们试想一下,孩子对身边的开发区和民营企业会有一点兴趣,但要展开这个研究性学习,须要为学生解释很多经济学名词、经济现象,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对一个初中生来说的确有困难可想而知,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学生会在遇到重重困难之后,变得兴致不再,老师就会人为地加入自己“力所能及”的东西在里头,冠以学生研究的名义发布,最后孩子拿着“自己”的作品时,也会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
《秋天的树叶》、《小小收藏家》、《“喜鹊为什么在高压线架上做巢”的调查研究》、《走进菊的世界》、《影响屋顶垃圾在斜面上滑落的因素》这几个案例就让人有十足的信任感,想必学生是真正地喜欢而去研究,它的“原生态”味浓。
需要强调的是:一、在主题确定之前,教师要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方式,在实践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引发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如有位教师布置学生进行一次“下海活动”,先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进行社会观察与调查,随后,教师在主题确定课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不规范运用汉字问题、不文明经商问题、街上的流浪狗问题、交通线路不便等问题等。这样,由于问题来源于实践的情境,研究的主题将更有针对性。二、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能力有个大概的了解,所以学情调查不可少。
学生姓名
想研究主题(待定)
idea来源
对此主题你已有的了解
你还想研究的其他问题
通过简单的学情调查,老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此课题研究的兴趣来源,了解学生在此课题研究能走多远,最重要的是他是如何产生这个研究主题。
2、上下求索,左右勾连——主题分解阶段里,老师要尊重学生“自主”生成的思想,因为这些对他们来说是最珍贵。以《探秘生活中的广告》案例为说明。④老师通过不断地层层引导,让学生提炼出子课题:广告的表达艺术,广告的种类与特征,中外广告探趣,广告的利与弊。由于学生在一个大主题下提出希望研究的子问题是不系统的,五花八门,老师应尊重他们这些问题,所做的是教育学生把想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让小组活动开展时更有组织性,可行性,合作性。但更“原生态”的做法是,能让学生单独开展一个独立子课题(张华教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现状考察》一文中就指出一种为“独立研究”做法,它是从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选取超出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范围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研究的过程,这与上所述有类似)因为总会有些学生想别人所想不到的研究方向,这种尊重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研究能力与兴趣,多鼓励学生完成,并做好此过程的指导工作,正因为他所创作的是独立作品,老师对他指导的针对性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尊重。
在主题分解阶段里,最好向学生指导使用概念图的方法,拓展他们内心的认识与思维习惯,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不断生成新的问题(由于概念图方法辅助主题分解的综述很多,本文不在此细说)。
3、自由空间,和谐包容——活动策划阶段:在活动策划阶段一般有四步,一、学生进行活动策划。二、学生将本组方案计划在全班汇报交流。三、学生针对各小组方案计划情况展开讨论。四,学生根据讨论情况完善计划。要让策划做到“原生”,无他,就让学生做他们喜欢的事,包括小组起名号、活动口号、修改或添加老师提供的撰写活动计划的表格等等,特别是在小组起名这一环节上,有些案例是以研究内容作为出发点,定下组别名称,如《杏林春凉茶的探究》⑤的案例当中,老师在实行阶段将学生分为三个活动小组:“公司摸底组”、“市场研究组”、“点子谋划组”。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学生起一些自己喜欢的,却与研究主题没什么关联的名号呢?
指导老师可以在起组名一事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组名要健康向上,有一定的寓意,通过取名,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几个人是一个小集体,树立自信心,产生荣辱与共的思想。如有些案例当中的活动小组就有“发现组”、“牛顿组”、“创新组”、“胜利组”、“探险组”等等。⑥
事实证明,只要教师相信学生,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必定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看看学生给自己小组起的名称:光荣、必胜、无敌、勤奋、日进、翱翔、合力、雄鹰,这是何等的信心,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气魂!⑦
4、带疑交流,激发活力——阶段交流阶段:阶段交流,主要是学生汇报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通过教师指导和同学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汇报交流。其课堂活动过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步骤。1、学生分组汇报活动过程2、教师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出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3、引导学生发现生成的主题,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时在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在班级进行汇报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很讲究活动的“生成性”,特别是问题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其实就是“原生态”,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最原始的东西,我们可以做点小积累,把每次活动或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生成的问题,用“小课题”辅导的方式来单独完成,做微型课题的研究。
5、分享快乐享受学习——总结交流阶段:(一)分组汇报式活动总结交流(二)答辩式活动总结交流。这个阶段当中学生把前期所做的一切汇集成属于自己的作品展示,但我们却看
2019全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工作总结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总结
下一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