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科教版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测量》是一节特殊的课例,是由数学老师或者物理老师执教的工科作业课,是一节务实、高效的学科作业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1

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执教:三岔小学 刘洪明

教学内容:《测量力的大小》 背景和目标: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时候也需要知道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这一课让他们认识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适时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

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科书提示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提供了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

第三,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教师可以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3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估计被测物体的重力。 教学准备:

1、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长条形硬纸板、像皮筋圈、回形针。

2、教师准备: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课前准备)。

师:出示体育器材弹簧拉力器,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知道,这是弹簧拉力器。 师:谁想来玩一玩? 生异口同声:我想玩。

师:请一名力气小的女生上来玩。 师:弹簧有什么变化?

生齐声回答:弹簧被拉长了一点,放松后弹簧又还原了。 师:再请一名力气大的男生上来玩。 师:弹簧有什么变化?

生齐声回答:弹簧被拉得很长,放松后弹簧又还原了。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为什么呢? 生

1、女生的力气小,男生的力气大。

2、弹簧受的力小,拉得就短,弹簧受的力大,拉得就长。 生

3、松手后,没有在弹簧上用力,弹簧就还原了。

评析:本课以游戏导入,选择了学生上体育课时既熟悉又喜欢玩的的拉力器,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好玩的天性,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本课的内容上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

二、自读静思(探究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 师:给各小组分发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学具。 生:分小组玩弹簧测力计。

师:你们能从弹簧测力计上发现哪些信息?

1、我发现弹簧测力计上有: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析、挂钩。 生

2、我发现弹簧测力计能拉长,还能还原。

3、我发现在弹簧测力计上用的力大,弹簧就拉得长些,用力小,弹簧就拉得短些。

4、我能用弹簧秤称量文具盒的重量。 ......师:同学们真会玩,很聪明,发现了许多弹簧秤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并板书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评析:刘老师通过让学生玩弹簧秤,让学生在玩中发现了知识,收获了能力,刘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互读汇思(认识弹簧测力计)

师:出示幻灯片,介绍几种弹簧秤:平板式、手柄式、圆筒式、条形测力计。 生:分小组观察弹簧测力计。 师: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有哪些? 生

1、提环、指针、刻度板。 生

2、还有挂钩。

师:虽然有这么多款式的弹簧测力计,但它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师:弹簧测力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生

1、提环用来提起要称量的物体。

2、刻度板用来显示所称量物体的重量。 生

3、指针用来指示所称量物体的重量。 生

4、挂钩用来挂起所称量的物体。

师:这几位同学都回答得非常好,希望继续发扬,其他同学要向他们学习,多动脑筋。

师:请各小组认真观察刻度板,有什么秘密?

第一小组:我们发现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N表示,1牛≈100克力。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发现这个弹簧测力计最多能称量5N的力。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发现这个弹簧测力计最多能称量3N的力,我们还发现这个弹簧测力计的测力范围在0——3N之间。

第四小组:我们小组有一个同学的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到0,不知怎么办? 师:同学们都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如果那个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向0,就把它调0,并演示调0的方法和过程。

师: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请同学们看书P78。 生:看书。

师:分小组进行汇报。

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老师用幻灯片展示出来。 生:齐读一遍。

师:用幻灯片展示不同重物的刻度,并让学生读数。 全班学生:小声读出刻度板上的读数。

师:每个小组推荐一人读出刻度板上的读数。

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分别推荐一人读出刻度板上的读数。

评析:刘老师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部结构,学生观察得非常认真、细仔,同时又发现了个别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批向0,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肯定。

四、共读深思(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师:请各个小组打开钩码盒,用钩码体验0.5N,1N,2N,3N不同力的大小。 生:分小组进行体验,每个同学都把上述不同力的大小体验一遍。 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呢? 生:讨论。

生:先估计,再测量。在测力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师:很好,同学们都很动脑筋。各小组先估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再测量它的实际重量并记录。

生:估量,测量、记录。

师:你们估量的重量与实际的重量有区别吗?

生1:有区别,我们小组估量的重量与实际的重量相差了0.1牛。

生2:我们小组估量的重量与实际测得的重量也有区别,相差了0.2牛。 生3:我们小组估量的重量与实际测得的重量相差了0.4牛。 师:有误差是正常的。

师:各小组再多测量一些随身携带的物品,先估量,再测量,并记录下来。 生:分小组进行估量、测量、记录。 师:分小组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分别用投影仪进行汇报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 师:你们的估量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比较如何? 生:我们估量的值与实际测量的值误差变小了。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棒。只要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估量与测量,我们的估量与实际测量误差会更小。 评析:刘老师先让学生体验不同力的大小,再尝试测量一个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从汇报的不统一数据中,分析出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并安排了测量自己随身带来的物品的活动,使学生对弹簧秤的使用方法更加清晰、准确。

五、拓读延思(把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向课外延伸,用于实际生活) 师:请各个小组称量你们的笔袋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生:各小组实际进行称量,并记录下来。

师:请各小组在桌子上用测力计拖笔袋,并记录下来实际用的力的大小。 生:各小组实际进行操作并记录拖笔袋时所用的力。 师:拖笔袋与提笔袋相比较,力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

1、因为拖笔袋时,笔袋的重量主要在桌面上,所以用的力要小一些;而提笔袋时,笔袋的重量全部在挂钩上,所以用的力要大一些。

2、因为拖笔袋时测量的是摩擦力,而提笔袋时测量的是重力,这两个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同学们都很动脑筋,老师很高兴,只要大家积极动手,认真动脑,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许多发现。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1、我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是什么。

2、我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批向0时,使用时应当调0才能使用。 生

3、我知道测力计在测量物体的重量时,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生

4、我知道估计的物体重量与实际的重量是有误差的。 生

5、我知道了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6、我知道一个物体的重力要比它在桌面上的摩擦力大。 ......师:每位同学回家后自己制作一个橡筋测力计。 师:需要哪些材料?

生: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

师:明天小组长把每个同学做的橡筋测力计收起来,看谁做得既美观又实用。 评析:刘老师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弹簧测力计,体验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评:《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刘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设计了“观察弹簧秤”、“玩弹簧秤”“估量与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三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紧密,学生活动设置恰当。一是创设情境有新意。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让学生玩弹簧秤开始了新的知识的学习。二是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估计被测物体的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激中发了思维,同时教师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工具来进行科学测量。三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动脑,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找出恰当的方法和正确的答案。

当然,本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过于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答案;还有就是教师在讲解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不够细致。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除了教材上的三点,还有“测量重物时,测力计应当保持竖直”,同时应当渗透重力方向的教学。不超出量程的操作,除了估计之外,还要慢慢提起,同时教师还要进行示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考虑了如何完成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环节,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就围绕自己的设计展开课堂教学,以自己心中的设计为主线,因而就没有放开手脚来让学生进行探究,造成了流于一定的形式,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行改进。]

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2

《测量》教学设计

富锦市砚山镇中心小学

杨秋迪

《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设计思路:

本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未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中,通过具体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获得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教学中注重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通过比身高,观察直尺,估测纸条长度,测量书的厚度,判断公共汽车的长度、硬币的厚度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流程:

一、沟通情感,激发兴趣

2 师:初次见面,老师为每一位新朋友准备了一件小礼物,就放在你们的书桌中,快找一找,拿出来看看吧!(生找出直尺)

师:(出示尺子卡通图)这是把什么样的尺子呢? 生:一把直尺。 生:一把透明的格尺。

师:你们一定不知道,老师送给你们的可是一把神奇的尺子。 生:为什么说这是一把神奇的尺子呢?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自己就会找到答案。

二、观察尺子,认识毫米

师:仔细观察一下手中的尺子,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和伙伴一起说一说。

生:尺子上有一些数字,还有一些线。

师:(指着展台上的尺)这些线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吗? 生:刻度线。

生:尺子上有一些1厘米的格,格中还有一些小格。 师:谁知道1厘米中的这些小格,叫什么名字吗? 生:毫米。

师:(板书: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书上说格尺上的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 师:没错,书是我们共同的老师,有了问题可以直接向书请教。(指着黑板上的“毫米”)“毫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还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书:mm)

(生齐读两遍毫米)

师:(指着尺子上的小格)格尺上1格小格是1毫米,2格小格呢?6 3 格小格呢?

生:2毫米、6毫米。

师:接着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生: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的小格。

师:你发现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把这个发现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生:1厘米=10毫米

师:(生齐读两遍。师板书:1cm=10mm)

师:现在到你的身边找一找,那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这张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一分钱的硬币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这把尺子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猜一猜,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游戏需要一样道具,就是你们学具袋中的纸条,快拿出来吧!(生从学具袋中取出纸条)

师:不能用格尺测量,猜一猜纸条有多长? 生:我猜这张纸条大约长10厘米。 生:我猜它是11厘米。

师:一诈的长、手指的宽都是我们熟悉的。估测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要请它们帮助,它们是藏在我们身上的尺子。

师:纸条究竟多长呢? 生:(经过测量)10厘米。

师:(板书:10厘米)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单位来表示,谁知道是什么?

4 生: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

师:(板书:1分米=10厘米)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感谢你们把新知识介绍给大家。它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dm)试着在本上写一写表示分米的字母。

(生在本上试写,全班学生齐读一遍)

师:(出示米尺)谁能在这把米尺上找一找,从哪到哪之间的长是1分米。

生:从10到20之间是1分米。 生:从45到55之间是1分米。

师:你们找的明明不一样,你们怎么都说对呢? 生:因为他们找的都是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

师:对,像这样10厘米的一段就是1分米。和同桌一起在你们的格尺上找一找1分米吧!(生互相交流)

师:现在我们一起,找一找你身边有没有大约长1分米的物体吧。 生:这个橡皮大约长1分米。 生:我的这支铅笔大约长1分米。

师:只要你细心观察,藏在身边的一分米朋友自己就会跳出来。 师:(出示一条彩带)猜一猜它多长? 生:我猜大概是1米吧! 生:我猜可能是80厘米。

师:大家猜的不一样。请前后桌4个人为一个小组,一起想办法测量它的长度,好吗?

(生分组测量)

组1:我们把4把尺子接起来量,彩带长100厘米,就是1米。(师板 5 书:1米)

组2:我们用这个长1分米的小纸条一段一段地量,量出来正好是10分米。

师:(板书10分米)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很好,因为他们动脑筋了,用纸条来量。

师:对,只要善于动脑筋,一张普通的小纸条,同样是一把神奇的尺子。

师:你们在测量彩带长度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1米就是10分米,因为1米是100厘米,1分米是10厘米,100厘米就是10分米,1米也就是10分米。

师:(板书:1米=10分米)这么快就把新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到一起了。

师:刚刚同学们就在动手做,在做中观察和思考、学习中认识了新朋友,获取了新知识。

四、情境练习,巩固新知

师:除了老师送给你的尺子以外,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生:米尺、皮尺、卷尺、三角尺。

(课件展示不同的尺子图片,学生认读名称)

师:生活中尺子的种类很多很多,这些形形色色的尺子能方便我们的学习和劳动。

师: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一起看一段淘气的故事(课件出示:淘气的故事)

(生边看边笑) 师:你们笑什么?

6 生:淘气说错了,公共汽车不能是8厘米,应该是8米。

生:机灵狗也不能是5毫米,5毫米(比尺子)就这么点,太小了,应该是――

师:谁来帮助他?

生:机灵狗高大约是5分米。

生:一元硬币不能是2分米,那得是20厘米,不可能,应该是2毫米。 生:淘气怎么能高138米呢?太高了,应该是138厘米。

师:说一说吧,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并改正了淘气的错误呢?有什么奥秘吗?

生:应该根据实际来看。 师:你亲自量过它们吗? 生:没有。

师:看来奥秘还是它――神奇的尺子

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神奇的尺子,它在哪呢? 生:(举起格尺)这呢!

师:对,这是一把神奇的尺子,还有呢? 生:(边比边说)一诈、一指、一臂。

师:对,生活中这些藏在我们身上的尺子往往更加神奇。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神奇的尺子,只不过现在它们藏起来了,藏在小朋友的――(指)眼睛里,藏在我们的――脑子里,藏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评析】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 7 数学知识。

2、加强了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通过估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想像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关注了学生学习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关注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4、教师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并能机智地在总结、评价中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评价语言丰富,富有启发性。 8

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3

测量电阻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应用之一

隆尧县 固城中学 刘彦云

学习目标:

1、

2、知道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会根据欧姆定律算出电阻;能用电压------电流图像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规律。

3、会设计电路图;会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过程。 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学习资料:

多媒体课件、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定值电阻、导线。 学习过程: 新课探究:

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0.4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通过该题计算,你们有什么启发?)(学生回答后讨论P76小明设计的电路有什么不足,应怎样改进?) 实验原理:R=U/I 设计电路:

学生设计并板演电路图。 进行实验

① 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什么状态?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是否处于最大值处,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电压表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是否接反了,是否通过“试触”进行量程的选择,是否认真检查电路确认无误后闭合开关等。

② 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下相应的电压表示数和电流表示数填在表格中。 ③ 断开开关,整理器材,结束实验。

④ 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及电阻的平均值并填入如表格 设计表格:

根据表格数据画出U---I图像

分析与讨论:

除了计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交流与评估:

完成实验后大家交流在实验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课堂小结:(见课件) 拓展练习(课件出示)

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如果电压表损坏了,只给你一个电压不变的电源,一只电流表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R0开关和几根导线,你能测出未知电阻RX的阻值吗? 要求:①画出电路图

②说出测量步骤

③写出RX的最后表达式。 布置作业:

1、

2、

3、

4、阅读课文

自我评价P79

1、

2、3 百分百P54~P56

预习下一节等效电阻(结合百分百自主课堂)

板书设计:

1、实验原理:R=U/I

2、实验电路图。

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4

《测量》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 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

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

4、

5、

6、7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七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四、全课总结: 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8页例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

三、

五、六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二、巩固、运用

三、全课总结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

2、讲故事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第14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14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三、全课总结:

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5

《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

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

王晓燕

一、课标解读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二 、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及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物理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是使用温度计、天平以及电子仪表等有刻度仪器、仪表的基础,所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学会读数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物理殿堂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良好时机。

本节《走进实验室》是本章《走进物理》的中心节。本节课先带领学生参观了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了两种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认识了国际单位制及误差。通过本节的学习,为下一节《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奠定了测量的基础,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测量对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学生在小学学过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长度的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学生经历过。

二、能力层面

初三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急进冒动,遇事常对三落四,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的抽象思维也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撑,容易产生片面性。由于日常生活的粗略性和简略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测量错误,漏写单位也是学生初学测量常犯的错误。尽管学生前面学习过大部分长度单位及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对于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熟练。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时间和长度的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道测量的注意事项。

4、通过观察实验室,了解观察对物理学的意义,了解收集信息的途径。

5、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五、评价设计

1、通过“模块一”中的长度的测量以及“反馈练习一” ,检测目标

1、2的达成效果。

2、通过“模块二”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先分小组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让组长带笔记录小组同学观察实验室的过程,并记录学生观察过程,并记录学生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结合课本第7页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结果,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了解观察的相关知识。

2、在班级找两位身高相似,但由于体形等原因容易造成视觉错误的两位同学(事先考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右两侧。

提问:目测,哪位同学高一些?

比较,用一人的身高去测量另一人的身高,引出原始尺(一人的高)。 找一参照物,分别与他们的身高比较,引出刻度尺(参照物)。

提问:若一人在我们教室,而另一人在遥远的美国,怎样方便地知道谁高呢? 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确定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展示和对四个递进式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会长度测量的价值。 模块

一、长度的测量 一:测量的实质

1、对照课本7~8页的“想想议议”,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1)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大小不可靠。 (2)测量的本质就是比较。 (3)测量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单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测量的意义、本质、单位建立的重要性。

2、向学生介绍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并介绍长度单位米。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米的规定。

【设计意图】了解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米

二:体验长度标准

1、合作体验,看谁划得准:以同桌为一合作组,一同学用双掌比划出印象中的一米,然后另一同学用米尺(刻度尺已被白纸覆盖)去比较,同时修正两掌间的距离,然后角色互换。

2、教师用刻度尺已被白纸覆盖的米尺,去量指甲的长度,作迷惑状,提问:“方便吗?”引出长度的其他标准。

讨论:你所知道的长度单位,并说出它与1m的关系。 (可能的补充:微米、纳米、光年,让学生领悟科技的发展)

撕去覆盖在米尺上的白纸,露出刻度,和同学们一起体验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单位长度。

3、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用负指数进行长度单位关系的描述。 归纳总结:单位换算规则。

4、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各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长度的感性认识。 三:使用刻度尺

1、认识刻度尺

观察:请学生观察自带的不同类型刻度尺,找出它们与测量长度有关的相同点。 合作讨论、总结归纳:零刻度线、一次能够测量最大范围、每一大格、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并由此推出最小刻度值等概念,并让学生读出最小的刻度值。 方法渗透:从不同之处,寻找共同点,是科学思维中的常用方法。

2、使用刻度尺

学生分组实验,共同讨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步骤: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测课桌的长度,一组测量教材的宽度,同桌为一合作组要求他们分别测同一研究对象,然后总结、交流。 强调注意不要漏写单位。

练习:课本宽为16.8,课桌长约为1.2,让学生试填单位,认识其中的错误,说明单位的重要性。

提问:请大家再十分仔细地观察,课本的宽确实是16.8cm吗?实际长度是这样吗?

引导学生讨论认识长度测量需要进行估读。

3、误差

提问:对于物理课本的宽度和课桌的长度,你和你同桌的读数相同吗? 学生讨论归纳出:由于测量的人不同或使用工具的不同,对同一研究对象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引导学习阅读课本第13页,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讨论减少误差的方法。 学生再次测量课本的宽度三次,并计算平均值,减少误差。

4、组织学生随堂测量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带的刻度尺测量有关自己身边的一些长度(如铅笔、铅笔盒、课本、桌子……..)

【设计意图】强化技能训练。

四、估测,建立一个人体刻度尺

提问: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科学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提出,给出了建立人体尺度的目的)

【设计意图】有利于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反馈练习一

1、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积累法) 2 、测量出硬币的直径、周长(滚动法等)

3 、在中国政区图上测出长江的大致长度。(以曲代直等)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学习目标

1、

2、3的达成效果。 模块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测量方法:观察太阳的位置,判断时间,然后利用钟表进行时间的确认。

2、学习使用停表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用停表测量一分钟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

3、估测,建立一个人体的时钟:

请一位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向另一端,一部分同学用停表测量时间,另一部分同学用数脉搏的方法。

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计时工具的变迁”。

【设计意图】

通过估测时间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反馈练习二

用手表测量自己的脉搏跳动10次、50次、100次所用的时间。分别计算每次测量中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学习目标5的达成效果。

七、板书设计

走进实验室

1、参观实验室

2、长度的测量

3、误差

4、时间的测量


精选图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