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高三的总复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实验:
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巩固小结(板书设计):
5.1 电荷
1.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一一摩擦起电。
2.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4.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 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2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旋转支架、纸屑和泡沫、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金属杆、塑料杆、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探究兴趣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闪电和美丽的庆云夜景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
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
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板书)
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做法:
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课件展示问题)
师: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不同)
师: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不摩擦时塑料尺等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师: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因为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
师:对!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板书)(课件展示概念)
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摩擦)
师: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课件展示概念)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并课件展示)
①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②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
③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
„„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实际上,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只要你细心观察,还会有更多发现的。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注意可见度
①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老师演示)
②用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将一根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
③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 此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
(生1: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师:很好!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呢?(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生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课件展示)
3.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电荷量
接下来我们做两个练习题:
练习:1.用摩擦过的物体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能不能判断该物体带了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 电,C带 电。
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验电器来检验(出示验电器并介绍构造,课件展示)。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边说边演示用实物投影仪):
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1、2步后: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师:对!可见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课件)
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荷?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带负电荷,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课件)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
最后老师演示3步。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张角大。)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用图片(课件展示)
4.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师: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9页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的内容就明白了。(课件展示)阅读后,请回答:
-7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谁发现的?
(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3)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e=1.6×10C
(4)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
(5)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请看下面这个氧原子示意图,这个氧原子带电吗?(那么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课下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动手动脑”中的问题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
5.电荷定向移动 导体和绝缘体
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都竖立起来了。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上)那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你知道常见的导体有什么吗?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19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
师:由于塑料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课件展示)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结合课本回顾一下,然后归纳。
四、板书设计
五、自我评价
1.人们穿普通化纤面料的服装容易吸附灰尘,这是 现象。
2.自然界中只存在
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3.电荷的多少叫 ,其单位是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 ,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 的原理制成的。
4.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 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带正电, 带负电。
5.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
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
6.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3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通过学生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小组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电荷在金属中定向移动学生理解起来也较抽象,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动画展示展开教学,便于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及其结构,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
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五、教具准备 1.教师用器材:
玻璃棒、橡胶棒各二只,干燥丝绸、毛皮各一块,验电器、铁架台各一只。 2.学生用器材:
塑料杆圆珠笔,碎纸屑少许,足够全班同学使用的塑料薄膜若干片。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电的发现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的贵族妇女们外出时都喜欢穿柔软的衣服,胸前佩戴琥珀做的首饰。琥珀是一种树脂的化石,是当时较为贵重的装饰品。人们总是把琥珀首饰擦拭得干干净净。但不管擦得多么干净,又很快就会吸上一层灰尘,让人无法解释。当时,有个叫泰勒斯的人,经过仔细观察和思索,注意到挂在颈项上的琥珀首饰在人走动时不断晃动,频繁地摩擦身上的丝绸衣服,猜想奥妙在此。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用丝绸摩擦过的琥珀确实具有吸引灰尘、绒毛等轻小物体的能力,于是,他就把这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电”。
2、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
(1)用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后,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吸引轻小物体(可以让学生撕一些干燥的、较碎的纸屑)。
(2)薄膜与干燥的手摩擦后,塑料薄膜被手“吸住”了。
(二)新授知识
1、摩擦起电、电荷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总结: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两种电荷
(1)演示实验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演示实验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教师做该演示实验。由两个同学来做该实验,其余同学们仔细观
察,认真思考,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演示实验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该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来解决——对照课本进行探索、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共有几种电荷呢?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可以将不同的带电体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看看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学生分析并演示将塑料尺与干燥头发摩擦后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现象分析。
教师小结: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可以带电,那么,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呢?
3、验电器: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识验电器,教师演示学生分析: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有趣实验,注意验电器金属箔片发生的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先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使玻璃棒带电后再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同学们仔细看验电器的箔片有什么现象发生?能解释一下吗? 再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使橡胶棒带电后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你能解释吗?
教师小结: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
5、原子及其结构
以课件展示与师生交流的方式展开
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电?(学生看书思考)
教师讲解并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束缚电子本领弱因为摩擦会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6、导体与绝缘体
(1)演示实验: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的金属箔片张开了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金属箔片没有变化。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三)、学生小结: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
5、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荷)。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四)、课堂练习
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 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 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人们把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 。
3、自然界中只有 种电荷,它们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 ,异
种电荷互相 。
4、实验室里常用一种叫做
的仪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原理是 。
5、电荷的多少叫 ,简称 ,它的单位是 ,符号是 。
6、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 。
7、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样规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 A、塑料与汽油会起化学变化,使汽油变质; B、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 D、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人触到桶的外壳会造成触电伤害。
8、讨论:有一带电体,当它与另一轻小物体接触时,该物体立刻被吸引过来,此时我们能否判定轻小物体一定带电?请分析、解释。
9、有甲、乙、丙3个轻质塑料小球,分别悬在细丝线上,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甲球时,甲球被排斥开,但甲球吸引乙球,而乙球排斥丙球,那么甲、乙、丙球各带那种电荷?甲球与丙球是吸引还是排斥?请说明理由。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旋转支架、纸屑和泡沫、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金属杆、塑料杆、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探究兴趣 引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最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相信老师都跟大家讲过,我们初中物理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力、热、声、光、电,以及原子物理的简单介绍,那通过初中二年级一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力、热、声、光的相关知识。那在进入初中三年级的学习之后,我们将主要学习电学的相关知识。提到电,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以及我们教室用的空调都需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学习电学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那不知道同学有没有想过电是什么?电又是怎样产生的?那学完今天的内容后,大家就会对电有一个更深沉次的认识。
师: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这是我们写字所用的圆珠笔,老师现在将它放在我的头上摩擦一下,然后靠近桌子上面的碎纸屑,我们发现圆珠笔吸起了桌子上的碎纸屑。那这也就是我们小学学过的摩擦起电现象,而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又比如我们在秋冬季节脱下我们身上穿的毛衣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摩擦起电的现象。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演示,我们不难理解摩擦起电就是指: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而怎样判断摩擦之后的物体是否带电呢?我们通常就是指一些物体通过摩擦之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种现象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或者是说带了电荷。此时,我们通常也把这个物体叫做带电体。而这里的轻小物体通常是指像碎纸屑、头发丝以及灰尘等等。
刚才我们说了摩擦起电就是通过摩擦的方式是物体带电,那是不是说只要我们是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就一定可以带上电荷呢。通过前面热学的学习,我们知道木块与木块摩擦,以及我们的双手之间的摩擦能够产生热量,但是却不能够带电。因此,摩擦起电的条件是:两种不同物质摩擦才能够带上电荷。
师:那么摩擦为什么能够带电呢?其实摩擦起电的实质就是电荷转移。这就需要我们来认识一下原子的微观结构呢,什么是微观结构呢?就比如说,现在有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无限的放大,再放大,再放大,我们就会发现是无数个分子组成了这张白纸,而分子又是又原子通过一定的排列组成的。而最终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我们可以简单的画一个原子的内部结构图,处在中心位置的就是原子核,它是由带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因此原子核带正电。而在原子核外面有围绕原子核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就如同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样,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一个吸引力,也可以说成是束缚核外电子。通常来说,原子核内的质子的数量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数量是相等的。因此,原子在一般情况下是成电中性的。但是在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一样,就会造成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较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面,从而失去了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另一个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就会带上等量的负电。那这就是摩擦起电的实质。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1747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呢?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师:我们把电荷分为两种电荷,其实是因为我们发现电荷与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的,总结起来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基本规律就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那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呢?我们其实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但是因为我们缺乏实验器材,所以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实验视频。
好,看完这个实验,我们是不是很清楚的就知道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的结论啊。而在生活中,人们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发明了验电器。那么什么是验电器呢?验电器就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的构造是这样的。验电器主要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以及外壳组成的。金属箔主要是由金属延展成的薄金属片,很轻,挂在金属杆下面,验电器不带电时,两个金属箔片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垂而闭合。当用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我们的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之后,带电物体中的电荷会转移到验电器上面(因为有电斥力的存在,导体中的电荷会尽可能的远离带电的物体),从而使两片金属箔带上相同的电荷。那由于刚才我们学过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两张金属箔会张开。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则代表带电体带的电荷越多。如果金属箔没有张开,则说明该物体不带电。那这就是我们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在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验电器能不能检验带电体究竟带的是那种电荷呢? 其实是不能的,验电器只能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荷而不能检验物体带了何种电荷。其次,刚才我们说了可以根据验电器的金属箔的张角的大小来判断粗略物体带电量的多少,并不能准确的判断。那么电荷量的多少我们通常简称为电荷量,或者电量,初中阶段用符号Q来表示,它的单位是C。那么这一个单位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物理科学家库伦来命名的。好,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简单的练习。
1.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下列相关物理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是因为衣服带上了静电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C.菜刀的刃做得很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D.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遥控器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
2.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D.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3.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这是因为(
) A.丝绸上电子转移到了玻璃棒 B.丝绸上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 C.玻璃棒上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 D.玻璃棒上正电荷转移到了丝绸上
4.一个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个金属箔片一定()。
A.带正电 B.带负电 C.带同种电荷 D.带异种电荷
5.实验室里常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可发现验电器的两金属箔会因排斥而张开,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箔片带正电,金属球带负电 B.金属箔片带负电,金属球带正电 C.金属箔片和金属球都带正电 D.金属箔片和金属球都带负电
6.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电,则(
)
A.甲物体带正电、乙物体带负电 B.甲、乙两物体均带正电 C.甲、乙两物体均带负电
D.甲物体带负电、乙物体带正电
7.带负电的物体靠近一个轻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这个小球(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8.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种,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9.干燥的冬天,化纤衣服很容易吸附灰尘,这是衣服因为摩擦带了(),从而具有了()轻小物体的性质.
10.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
11.用久的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由于风扇旋转与空气发生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的性质.
练习:1.用摩擦过的物体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能不能判断该物体带了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 电,C带 电。
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验电器来检验(出示验电器并介绍构造,课件展示)。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边说边演示用实物投影仪):
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1、2步后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师:对!可见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课件)
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荷?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带负电荷,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课件)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
最后老师演示3步。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张角大。)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用图片(课件展示)
4.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师: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9页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的内容就明白了。(课件展示)阅读后,请回答: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谁发现的?
(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3)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e=1.6×10C
(4)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
(5)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请看下面这个氧原子示意图,这个氧原子带电吗?(那么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课下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动手动脑”中的问题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
-19-7
5.电荷定向移动 导体和绝缘体
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都竖立起来了。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上)那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你知道常见的导体有什么吗?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
师:由于塑料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课件展示)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结合课本回顾一下,然后归纳。
四、板书设计
五、自我评价
1.人们穿普通化纤面料的服装容易吸附灰尘,这是 现象。
2.自然界中只存在
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3.电荷的多少叫 ,其单位是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 ,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 的原理制成的。
4.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 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带正电, 带负电。
5.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
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
6.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5
15.1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情分析】
班上大多数学生基础差,行为习惯差,比较厌学,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爱好学习,能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两种电荷 一、激发探究兴趣
引入新课
1 / 6 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闪电和美丽的庆云夜景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 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 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板书)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做法: 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课件展示问题) 师: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不同) 师: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不摩擦时塑料尺等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师: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因为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 师:对!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板书)(课件展示概念) 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摩擦) 师: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课件展示概念)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并课件展示) ①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②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 ③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
2 / 6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实际上,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只要你细心观察,还会有更多发现的。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注意可见度
①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老师演示) ②用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将一根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 ③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 此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 (生1: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师:很好!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呢?(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生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课件展示) 3.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电荷量
接下来我们做两个练习题: 练习:1.用摩擦过的物体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能不能判断该物体带了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 电,C带 电。 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3 / 6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验电器来检验(出示验电器并介绍构造,课件展示)。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边说边演示用实物投影仪): 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1、2步后: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师:对!可见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课件) 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荷?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带负电荷,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课件)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 最后老师演示3步。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张角大。)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用图片(课件展示)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两种电荷 评论(0) 4.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师: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9页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的内容就明白了。(课件展示)阅读后,请回答:
4 / 6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谁发现的? (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3)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e=1.6×10-19C (4)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
(5)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请看下面这个氧原子示意图,这个氧原子带电吗?(那么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课下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动手动脑”中的问题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 5.电荷定向移动
导体和绝缘体
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都竖立起来了。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上)那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你知道常见的导体有什么吗?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 师:由于塑料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课件展示)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结合课本回顾一下,然后归纳。 四、板书设计
15.1 两种电荷 一、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5 / 6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两种电荷:正、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电荷量:电荷多少单位:库,符号:C 5.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排斥 二、原子及原子结构
1.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核、核外电子 2.元电荷
e =1.6×10-19C 。 3.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的转移 三、导体和绝缘体
1.电中和:正、负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 2.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3.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列那狐的故事》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上一篇:《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下一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