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三、四。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 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biàn) 题跋(bá) 绢本(juàn)
翰林(hàn) 田畴(chóu) 料峭(qiào)
簇拥(cù) 漕运(c áo) 舳舻(zhú lú)
沉檀(tán) 摄取(shè) 遒劲(qiú)
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3.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交流点拨】介绍这 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交流点拨】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步骤三 文本精读 理清顺序
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①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逐一介绍,先 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②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 的船工,顺水行驶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③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 各业及行人。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 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还得益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 使 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 北宋时 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把它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谏劝宁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梦回繁华》知识点
1.文学常识
毛宁,我国书画评论家。
2.重点字词
汴(biàn)梁 田畴(chóu) 跋(bá)涉 漕运(cáo) 舳舻(zhú lú)
握篙(ɡāo) 摩肩接踵(zhǒnɡ) 络绎不绝(luò yì) 长而不冗(rǒnɡ)
遒劲(qiú jìnɡ)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遒劲:雄健有力。
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3.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梦回繁华》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种表达,犹如写文章是一种表达一样。课堂教学能表达一个语文教师对课文这个文本的理解,也能表达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还能表达他对学生对教育对成长的理解。如果语文教师上一堂课能把自己的各种理解表达出来,那是一种极其美好极其幸福的享受。
但很多时候,限于各种原因,想法和现实之间会存在着很长的一段距离。
为了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执教《梦回繁华》,艰难地把课文读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学设想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美好的想法都悬空了:几乎没有形成对话就下课了,尤其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很隔,感觉就好像用石子在河面上打了个水漂儿一样,擦了一下水皮儿就过去了。
反思原因有两点。
一是我的设计对于学生而言太难了。自认为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对困难的估计还远远不够。我的学习活动设计有点一厢情愿。
比如,利用“学案3”来完成对重点段3、4、5自然段的阅读,通过抓关键句梳理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这样的学习活动对孩子们来说的确有很大的难度,就仅仅用心地写下这200多字,就需要多少时间啊!即便是在阅读之前我给了引导提示:“对于我们这个学习任务而言,什么样的语句是关键性语句呢?总体介绍的语句,概括介绍的语句。对于那些具体描写、说明的和举例说明的句段,就可以舍掉。”但这样的提示仍然台阶搭得还不够。当然,如果延长一下给足够的时间,孩子们还是可以完成的,但课堂45分钟是有限的,如果给充足的时间去读去写,交流的环节自然就会因为很仓促而不能走向深入。
备课的时候,我是下水走了一下这个过程的,但想想我是以自己的读写情况来预设时间的,却忽略了学生和我之间的距离,还有我们与课文的距离也是不同的。
二是教师的备课不充分。如果教师备课充分,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二次备课,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但教师如果连教学设计都没有来得及完成(只处于设想阶段),课前备课极其不到位的话,二次备课便是无源之水,随堂调控也就是妄想了。
所以在教学中,想法和落实的距离,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是教师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再好的想法也难以落实。
我打算重新构思、改进《梦回繁华》的教学设计,充分备课之后再和我的七年级小弟子们一起学学试试(我们学校没有八年级学生,所以只能这样做了)。这将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尝试。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
下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