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九年级上册语文《成功》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上册语文《成功》教案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
2.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课文分析:
引出论点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着:“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逐层剖析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的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好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所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很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家捕嗟暮堋;。”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运用经典,作为总结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直接引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
◆ 撇开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话题,直入中心。
◆简单明了的公式,说出成功需具备的条件
◆注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品位“天资”、“天才”之间的区别
◆反语,对这些人的观点加以讽刺和否定。
◆列举事例,用事实来证明观点。
◆列举事例简洁明了,决不拖泥带水。
◆自身经历为例,有较强的说服力。
◆逐项分析,提出中心论点
◆引用名言做论据。
◆引用《人间词话》,对自己的观点再度加以分析和总结。
◆照应开头
◆这也是作者对读者的谆谆教导。
课堂学习
第4课时
创设情境 激发旧知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讲述你所知道的成功的故事或相关的成功的名言 讲述成功的故事和名言
2 用你所知道的名言或刚刚听到的名言来说明听到的成功的故事 用名言评价故事
3 谈谈你所认识的成功 交流、评价
整体感知
4 浏览课文,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浏览、思考
5 用你的思考替文章换一个标题 思考、交流
精读课文
6 在作者的文章中究竟是哪一点最重要呢?天资、勤奋、还是机遇?(理解作者观点)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小组合作交流
7 结合文章再度思考课堂刚开始的名言与故事,对自己的成功作一设想。
8 组织评价 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
选择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加以赏析
板书设计
成功: 天资 + 勤奋 + 机遇 预期的结果
“羡慕某些人自我感觉良好” 囊萤、映雪 举自身经历事实论证
悬梁、刺股
韩文公的话
事实论证、引用论证
结论: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逐一剖析、层层深入、旁征博引)
季羡林《成功》说课稿
首先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情感价值观目标:准确理解作者关于成功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是: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说教学方法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具体方法有:①朗读法: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本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②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思想产生共鸣。③设疑研究法: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④赏识成功教育。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⑤对话教学: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说学法是: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这片天地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的舞台。具体学法指导是: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②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③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④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说教学流程是: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解答。二、阅读课文,感知文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并结合课文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三、赏析语言,体会论证方法:师生共同赏析文本中精美的语言,体会其对论证作者观点所以的作用;四、合作探究,质疑释惑:对学生提出的疑惑问题进行分类筛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做比要的指导和点拨。五、拓展延伸,激发想象: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教师点拨:成功离不开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纷纷谈自己的看法,老师给予适当评价。
此外,在课堂上我还注意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针对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设计了一些课件。比如在课的开始,我做了关于本文作者季羡林的介绍的课件,包括一些文字和图片材料。再如课文内容赏析时,我事先准备了背景音乐更好的配合课文朗读。在小组合作完成随堂练习后,我能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立即得到反馈。最后,还利用大屏幕将事先收集好的一些材料出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得出结论,再次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在说上述内容的同时,我逐一说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教师再完美的预设也无法取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的生成,教师要时刻根据变化了的课堂不断调整自己的预设内容。因此教学中我将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
最后,恳请各位同事能够各抒己见,针对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多提宝贵意见,在此,先表示深深的感谢!
《成功》读后感
对于成功的理解,我没有探讨过,只是喜欢简单地把成功理解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做好每件事情就算是成功了。因为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成功的标准不一样,有高有低,所以在我心里,成功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过了半辈子, 虽然并不以为自己很成功,但是也很知足,因为我的经历告诉我,无论走到什么体制的单位、无论为谁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学到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磨练出的经验和阅历是自己的,获得的成功也是自己的,喜悦也是发自自己内心的,仔细回味很有成就感。
今天看了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使得我对成功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这位有着大智慧的老人在启发我们:如果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家人,期望家人一起分享通过奋斗而成功带来的愉悦;如果我们为人父母,想给孩子做个榜样的话,请从现在开始主动选择勤奋、选择成功的心态,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的理想
必修三语文《锦瑟》教案
上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成功》教案
下一篇:必修一语文《想北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