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选修语文《石榴》教案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通过写他对于托尔斯泰的崇拜,突出了他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正像认识到的:英雄不是为了生活中的小事而奋斗,不是为了一项成果而奋斗,而是为了整体,为了生活本身去奋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选修语文《罗曼·罗兰》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选修语文《罗曼·罗兰》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高师阶段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变化;

2、 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3、 在与前面两篇传记对比的基础上熟悉传记的不同写法,熟悉传记的文体特点;

4、 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5、 激发对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了解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高师阶段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变化;

2、 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3、 在与前面两篇传记对比的基础上熟悉传记的不同写法,熟悉传记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难点:

1、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2、在与前面两篇传记对比的基础上熟悉传记的不同写法,熟悉传记的文体特点;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 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

五、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布衣总统”孙中山》和《华罗庚》这两篇传记,在作者和传主的民族上来说他们都是中国人,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外国人与中国人有那些不同?(同学们说出中外人们各方面的不同)同学们说得不错,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无论作者和传主都是西方人。对了,就是这篇《罗曼·罗兰》(节选)。我们就具体的从这篇课文来看一下在传记的写作上中外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以小说和传记见长,小说代表作《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有《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小说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和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心灵热情的描摹。

(三)传主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四)课文分析:

1、 文章是罗曼·罗兰传的节选,那么节选的是他人生里程当中的那一部分呢?

明确:截取了他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生活历程。

2、 综观全文,一共讲述了罗曼·罗兰在高师阶段的哪些方面呢?

明确:高师教育特点;他的学习情况;与朋友的交往;对偶像的崇拜;创作情况。

3、 高师教育有何特点?在书本上找出来并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明确:A、这里的学生与世隔绝,远离实际生活,能更好的体会历史生活。(与世隔绝)

B、这里的教育富有成效的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有效方法)

C、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要求严格)

D、这里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全面发展)

E、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成果突出)

4、 这个高师教育最终对罗曼·罗兰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使他成为了法国甚至世界著名的学者。

5、 他学习的情况如何?

明确:A、选择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

B、心于文化史中

C、对一切学科都感兴趣,如饥似渴地吞着精神世界所有的清泉。

6、选择历史和地理对他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使他获得较大的思想自由,对他后来的发展有决定的作用。他建立了自己的基本历史观,一种发展的历史观,以此来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和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

7、 解“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这句话?

明确:昨天、今天和明天意味着一个生动的本体、统一体,这样看待才会高瞻远瞩!

8、 他与那些人交往?他们的思想如何?在书本上找出来并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保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

a) 他们在彼此神秘热情的交谈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境界。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

b) 他们对人生充满奔放的热情和对世界有极其严肃的理解。

c) 他们有着自觉的使命感和生命追求:“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d) 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爱好。他们迷恋莎士比亚,他们推崇开阔的英雄般的生活,对托尔斯泰倾注了倾慕之情,把他当作剖析自己一生的偶像。

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为人民而创作。

9、 罗曼·罗兰年轻时也“追星”,但他的“追星”和现在不少的年轻人的“追星”有什么不同?

明确:从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作答。

10、 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创作成果有哪些?

明确:许多短篇习作

诗和音乐

令人惊讶的文献

构思着的:一部巨著—叶卡特林娜·梅奇契宫廷的文化史

一部长篇小说—受生活折磨的真正艺术家的传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萌芽)

11、 从文中找出对罗曼·罗兰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说说作者是如何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形象的?

明确:A、保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爱好,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提高,这对突出传主形象起了衬托和强化的作用。

B、莎士比亚对他的影响,引用了他自己写的材料,“莎士比亚是他的上帝,同样也是我的上帝”,突出了对于莎士比亚的迷恋。

C、通过写他对于托尔斯泰的崇拜,突出了他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正像认识到的:英雄不是为了生活中的小事而奋斗,不是为了一项成果而奋斗,而是为了整体,为了生活本身去奋斗。

D、作者引用了很多材料,其中有“永远也没有向人展示”的,有“据他的一个朋友说”的用以评述他“上学时期的创作”评述斯宾诺莎的那种柔和的精神光辉永远照亮他的心。

12、 罗曼·罗兰的个人才华和人生选择?

明确:A、被认为在描述历史方面有着巨大的才能。他特别醉心于文化史的描述。

B、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永远忠于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自己的思考眼界是广阔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狭小的自我。

C、他对一切知识充满兴趣,如饥似渴的学习,他暗暗的写诗作曲。他还梦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受生活磨难的真正艺术家的传记,这就是后来成为他创作生活中的第一缕霞光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13、 讨论:你认为罗曼·罗兰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哪些最值得你学习?

明确:品质上:追求思想的自由,富于奔放的热情并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崇拜并学习伟人思想,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勤奋努力的学习等等。回答是主要在于第二个问,要答出最值得的一点或几点。

14、 讨论:与前面两篇传记相比,这篇传记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明确:从写作顺序、语言、组织材料等方面考虑。

15、向同学们介绍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激发他们对西方名著的阅读兴趣。

《罗曼·罗兰》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罗曼·罗兰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罗曼·罗兰

作品集: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教学反思

《罗曼.罗兰(节选)》是必修一传记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对传记的课文已不再陌生,所以只安排一节课上。因为本文是一篇译文,课前对学生进行了一些了解,学生预习中感觉到对本文的大意把握不了,所以应将重点放在对文本的阅读上。通过逐段阅读,先找出每段中的关键信息,再进行筛选归纳每段大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学习情况、思想变化的的方法进行阅读指导。另外,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懂上,停留在读传记上,还应引导学生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罗曼·罗兰拓展到对贝多芬、托尔斯泰等的了解,从而增进对罗曼·罗兰的更进一步的理解;了解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迁移到学生的性格品质的培养意识的问题,对学习环境的思考,对交友的认识,对偶像的崇拜,对理想的追求的理解等人文教育方面。

关于教学目标设计:体现三个维度目标之间相互联系。《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作为学科教学内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无疑是主干要素,离开了这一主干,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好,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好,都无所附隶,语文也就消泯了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界限,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历史上曾将语文课从属于政治课的教训应该记取。在教学中,应该从文本出发,而不是从思想观念出发,防止离开语言文字的学习,架空讨论人文内涵;对课文人文内涵的解读,应该从文本里面呈现出来,而不是从文本外面加进去。《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目标的第一条,就是总体上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目标:“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但须注意,课标在这段话之前明明写着:“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这正是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前提。人文性的阐发,主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鉴赏活动来体现。

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导入充分考虑学生对名人名言的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此文的极大兴趣。由学生在课前的资料收集和自主阅读有关传主和作者的情况,并分组在课堂进行简短的介绍,是有效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教学过程紧扣文本,让学生在直观的、感性的层次研读文本。教师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虽然有个人的认识、个人的感受,但尽可能不要把这种认识和感受直接告诉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而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对文本的意义重新建构,在各环节的教学中都留有了学生阅读、发问、分享的时间。教学的各环节是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教师与教材编写者的多重对话中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了“立人”意识、“文本”意识和“对话”意识。

阅读过程先通读课文,靠直觉获得初步印象,这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进而理解分析课文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从这一层说,阅读初感的确十分宝贵;但这样的整体感知,毕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层。只有经过一个一个部分的钻研、推敲,思想脉络才能理清楚,文字内涵、作者匠心才得以逐步显露。然后再整体地阅读课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所以课标目标不仅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同时也要求“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整体与局部之间,是互动互促的关系:把握了整体,有利于对局部的正确和深入的理解;把握了局部,又有利于对整体认识的提升。看来,不是不要对课文作局部分析,问题在于分析是否从文本的整体出发。浮光掠影、囫囵吞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把握。

关于主题探究与推荐阅读: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引进课堂, “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新课程对于语文的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阅读实践和语文应用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观点。二是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指导,应有所侧重,如传记的阅读应引导学生注意基本事件、典型细节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三是在阅读的评价中,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语言风格、格式特征只需作基本的了解。本教学设计努力遵循这些要求来实施教学,并能够在教学思路和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新的课程标准。

精选图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