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当时担任谏官,就在庆历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了一篇奏章,叫《朋党论》,给夏竦等人以坚决的回击。《朋党论》这篇著名的政沦文,在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中,同样是很有战斗意义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选修语文《朋党论》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选修语文《朋党论》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 学习本文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的论证方法。
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对比、举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时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向仁宗献《四论》而得罪仁宗,被贬为饶州知州。欧阳修为此事不平,写信对诬陷范仲淹的高司谏予以斥责,当时的尹诛、余靖也上书仁宗劝阻,结果都为此而贬官,并被守旧势力诬蔑为“党人”。由此,“朋党之论起”。庆历三年,宋仁宗欲进行改革,又重新重用范仲淹等人,命他任参知政事,命欧阳修为谏官。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延用朋党,朝廷内“朋党之论”再起,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欧阳修担心仁宗轻信谗言改变主张,也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所以写了《朋党论》一文,希望仁宗明鉴。
二、突破文字障碍,疏通课文
1、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讙兜huāndōu 饕餮tāotiè 皋陶gāoyáo 颛顼zhuānxū
梼杌táowù 社稷jì 鲧gǔn 讥诮qiào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幸,希望。
··
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贼害:残害。
··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济,本义是过河,这里指渡过难关。
·
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治,治理好。
·
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 更相:互相;凡,总共。
·· ·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用,因;以,而。
··
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 莫,没有谁;如,比得上。
··
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厌,满足。
·
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迹,史迹,行迹;鉴,借鉴。
·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译文: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帮助;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
(2)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译文: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互相赞美,互相推举谦让,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全都任用他们,天下也治理得非常好。
(3)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译文: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聪明的圣人,是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
三、分析课文
1、第一段
分析:欧阳修以朋党“自古有之”,出人意料地肯定“朋党”存在的客观性和理性依据,从而顺利地推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2、第二段
设问: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区别?
明确: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从本质上说小人无朋。
分析:本段对朋党的性质进行对比,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以“同道”与“同利”的对比引出“真朋”“伪朋”的本质差异,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始如一”,所以是真的。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从而强调辨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重要性。
3、第三段
设问1:本段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分析:本段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作者引用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正面例子:尧舜用君子之朋,退小人之朋达到天下大治。反面例子:汉献帝、唐昭宗残害君子之朋而亡国。正反对举的例子:纣不为朋而亡国;周朝为一大朋而国兴。用“进”君子之朋和“退”小人之朋的史实进一步强调辨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重要性。
设问2:从历史的兴衰来看,明君应该怎样对待朋党?为什么?
明确:应该任用君子之真朋。因为“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4、第四段
设问:本段在论述上,与上文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段在上文大量引用事实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的道理。
分析:本段先紧接上文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皆“乱亡其国”的结论;然后再对舜被称为圣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本段通过对国君对待朋党的态度进行对比,以及在“治”“乱”与“兴”“亡”的对照中再次强调辨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重要性。
5、最后一段
照应开头“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希望皇上汲取历史上兴亡治乱的经验教训,大胆信用君子之朋。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四、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历来享有盛名,为人称道。它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
1、层层对比,事理结合,增强论文的说服力。
为了阐明朋党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全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中。
第二自然段,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对比分析真朋与伪朋的实质,是说理的对比。第三自然段是纵向举例对比,举出历史上几个正反典型实例,说明用君子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不同后果。作者比较古代的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与“乱”、“兴”与“亡”进行对照,是史实的对比。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基础上作归纳对比,说明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辨析朋党。
通过上述对比,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真与伪,国君是否信用君子之朋的得与失、利与弊,则一目了然。
2、运用排比、对偶,增强说理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对偶句如“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排比句如“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又如第四段中自“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起,连用三个“莫如”,对历史上的昏君予以彻底否定,语气坚定有力。后面又连用两个“莫如”,对贤君给予肯定。排比句对偶句的交相运用,使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五、作业
1、积累本文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2、探究:本文对你在写作方面有怎样的启发?试着写一段驳论,500字左右。
《朋党论》原文和译文
原文: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大治。
《朋党论》赏析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为人耿直,敢于谏诤,在开明派范仲淹和守旧派吕夷简的斗争中,站在范仲淹一边,受到排挤、打击,屡遭贬官。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_新运动的领袖。他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推行诗_新主张,提倡效法韩愈,在散文、诗、词等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的散文具有说理明白、平易流畅、委曲婉转、情文并茂的独特风格。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文学形式。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等。
庆历三年(1043),韩琦、范仲淹、富弼等执政,欧阳修、余靖等也出任谏官。这时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改革。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贬官开始,他们已经被保守派官僚指为朋党。此后党议不断发生,宋仁宗在宝元元年(1038)还特意下过“戒朋党”的诏书。到了庆历三年,吕夷简虽然被免职,但他在朝廷内还有很大的势力。为了反对改革,以夏竦为首的一伙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击范仲淹、欧阳修是“党人”。
欧阳修当时担任谏官,就在庆历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了一篇奏章,叫《朋党论》,给夏竦等人以坚决的回击。《朋党论》这篇著名的政沦文,在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中,同样是很有战斗意义的。
全文共分五段。
先看第一段:“朋党”,指同类人因某种目的而在一起。“自古有之”的“之”是代指“朋党之说”的。“幸”是希望的意思,“惟幸”,说只希望。“其”,代“朋党”,为第三人称“他们”。我听说有关朋党的议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只是希望国君能辨别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第二段:“以同道为朋”,就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朋党,“以”是因为的意思,“以同利为朋”,就是因利害关系相同而结为朋党。接下去,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这里用“然”字转折,问道:我以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那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这是说小人所喜好的是禄利,“禄”是俸禄,小人所贪的是财物。“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党引”是结为朋党,互相援引。这句说,当他们利害相同时,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是假的。“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及”是到了,“其”代这些小人,“贼害”即伤害。这几句说,到了他们见到好处而争先恐后,或者好处已经抢光了,交往也少了,则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能相保。所以,作者重复说:“故臣谓小人无朋,伪也”。再说君子,他们的行为完全两样:“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不然”,即不是这样。“守”,是坚守、遵循的意思。“忠信”,是忠诚、守信,“名节”是名誉、气节。君子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力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以之”的“以”,是凭借的意思,“之”,代上面所说的“道义”、“忠信”和“名节”。这几句说,凭借道义、忠信和名节来修炼自身,那么君子就有了共同的道德规范,相助而得益,凭借这些为国效力,那么君子就同心协力,始终如一。接着,作者用“此君子之朋也”一句,强调这些作为与小人截然不同。因此,他得出结论说:“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退”是斥退,罢黜,“用”是进用。这几句说:所以做国君的,,只要斥退小人的假朋党,用君子的真朋党,那天下就安定太平了。
第三段:作者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共工,驩兜等四人”,都是古史传说中凶狠邪恶之徒,“君子八元,八恺”之“元”,是指善良的人,“恺”是指忠诚的人。传说高辛氏有八个有才德的后裔,叫做“八恺”。舜辅佐尧黜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而进用元,恺君子之朋党,因而尧的天下得到大治。
舜之时呢?文章写道:“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说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贤臣一起在朝中做官。“更相称美,更相推让”的“更相”,是相互的意思,“更”,读第一声。“称美”,是称颂人家的美德二好处,“推让”是谦虚礼让。这样,他们团结一心,舜对他们都加以任用,天下也获得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惟亿万心”与“惟一心”之“惟”,同于“是”字,“亿万”,极言其多。《尚书》说:商纣王有臣民亿万人,是亿万条心,周武王只有臣民三千人,然而是一条心。作者推论,亿万人各不同心,可以说是不结成朋党了。“然纣以亡国”,“以”表示因为,后面省略了“之”字,实际上是“然纣以之亡国”,“之”代亿万人各异心,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民,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而周用以兴”。这里“用”是因此的意思,“以”表示承接,“用以”就是因此而,这句说,而周朝因此兴盛起来。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后汉献帝”是作者的笔误,应作“后汉桓、灵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尽”是全部,“取”,这里抓捕,“囚禁之”的“之”,代“天下名士”。这句说把天下名士全部抓起来并囚禁起来。“目为党人”的“目”,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看”的意思,“目为党人”就是看作党人。“及黄巾贼起”,讲等到黄巾起义军起来的时候,“汉室大乱”,即汉王朝的统治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方”是才的意思,这几句说,后汉统治者后来才悔悟过来,对党人全部加以解脱而释放了他们,然而已经没有救了。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说唐朝的晚年,渐渐地又兴起了有关朋党的议论。“及昭宗时”,“昭宗”乃“昭宣帝”之误。唐昭宗统治时“尽杀朝之名士”,指篡唐建立梁朝的朱全忠,不肯追随他的朝官都被诬为党朋,遭到杀戮。“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之”,代上文“朝之名士”,说朱全忠一伙把朝中的名士扔到黄河里去,讲:“这般人自称清流,可扔到黄河的浊流里去。”“清流”,是指品德高洁,当时颇有声望的人,他们被加上朋党的罪名,遭到屠杀,唐朝也就灭亡了。
第四段:作者带有总结性地论述:“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夫前世之主”的夫是发语词,没有实义。“莫如纣”的“莫”是代词,为无指代词,代人,当“没有人”讲,代物,当“没有什么”讲。这几句说,前世君主,能使人人不同心不结为朋党,没有人像商纣王那样,能禁止善良的人结成朋党,没有人像汉献帝那样;能杀戮品行高洁、负有时望者的朋党,没有什么时候像那样。这些国君都把他们的国家搞乱了,灭亡了。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士,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这里说,互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生疑心,没有人像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也不怀疑他们而都加以任用。然而后世的人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欺蒙,反而称颂舜为聪明的圣人,是因为他能辨别君子和小人啊。这几句里,“诮”是责备的意思,“以能辨”的“以”是因为的意思。“周武之士,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举”是全,“其”是代词他,即周武王,这句说他全国所有的三千人臣民,全部结成一个大朋党。“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多”是人数多,“大”是范围广,这句说,自古以来,结成朋党人数多而且范围大没有哪个朝代家周朝那样的。“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用此以兴”的“用此”,就是因此。“善人虽多而不厌”说好人虽多而不满足,也就是再多也不嫌多。“厌”是满足。
文章末尾,作者又强调了一下:“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迹”是历史事迹,“鉴”是借鉴。这是说上述的兴亡治乱的史迹,做国君的可以借鉴。很明显地请求宋仁宗纳谏,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以使国家兴盛起来。
文章不讳言朋党,而是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并引证历史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进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伪朋。文章避免了消极地替自己作辩解,而从正面指出朋党的客观存在,指出借口反对朋党的人就结为朋党,说明朋党有本质的不同。这就争取了主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文章也由此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强大的批判力量,而排偶句式的穿插运用,又增加了文章议论的气势。
《朋党论》在欧阳修的议论文中,也是名篇。
本文实践了欧阳修“事信、意新、理通、语工”的理论主张。通篇对比,很有特色。
选修语文《在酒楼上》教案
上一篇:选修语文《朋党论》教案
下一篇:选修语文《送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