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朱德的扁担》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朱德的扁担》课文原文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常常整夜整夜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的扁担》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扁担、会师”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识字、写字。
2.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伍、师、战”5个字,会写“扁担、会师、队伍、战士”4个词语。
2.通过看图,借助关键词的办法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挑粮环境的恶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借助关键词的办法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挑粮环境的恶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朱德,知道扁担作用
1.谈话导入。
师:还记得一年级学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吗?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出示毛泽东的画像,认识(泽)字。站在他旁边的是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学习课题中的生字。
(1)学习生字“朱、德”,借助图片认识朱德。
师: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伟人,你对朱德爷爷有什么了解?
引入课外资料:(教师补充)
生: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深受人民的爱戴。
板书:朱德。
师:读准“朱德”两个字,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两个字?
预设1:
①学发现(朱)表示姓氏,身边也有姓朱的人。
②我们《道德与法治》的书上有(德)这个字。
(2)学习生字“扁、担”,借助图片认识扁担。
出示图片:扁担
师:“担”本身都四声,在(扁担)一词中要读成轻声,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生:“担”是提手旁的字,与手的动作有关系,我们担起的责任就叫“重担”。
“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生活中我还知道有(扁豆)(扁桃),鸭子的嘴是(扁扁的)。
师:你对(扁担)有什么了解?
生:扁担是一种挑东西用的工具,大多用竹子做成。
3.再读课题,引发思考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朱德的什么事呢?指导读课题,复现生字(朱德的扁担)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整体感知内容
1.小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学习生字新词。
第一组词语:(同志队伍)
(1)朗读句子,出示图片,介绍井冈山,看图理解“会师”。
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的队伍会师了。
(2)读出高兴的语气。
第二组词语:(同志队伍敌人打仗)
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跟敌人打仗。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志伍敌仗”这几个字?鼓励学生用形声字归类的办法自主识记。
志:下边表示心意,与上边合起来就是意向的意思,“同志”就是志同道合之人。
伍:指古代的军队编制的最小单位,五人为伍,后引申为军队,队伍。
第三组词语:(陡)(难)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1)指导读句子,读准字音。
(2)学习多音字(难)
师:在《大禹治水》中出现了“灾难”nàn复习读音,再引导学生发现“难走”读nán,认读时除了文中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词?
生:难过为难难忘
师:当读二声时,有不好、不容易、不好办的意思。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习生字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环节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识记生字,巩固生字,加深记忆。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填空。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去( )挑粮,战士们( )朱德,就把扁担( ),后来朱德同志又( ),并写上了( )。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采用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学生自然而然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三、走近文本,借助关键词,感受困难重重
1.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什么去挑粮?读一、二自然段。
2.集体交流。
生:粉碎敌人围攻,需要储备粮食。
生:产粮食不多,抽出人下山挑粮。
3.挑粮时战士们还遇到哪些困难,再联系生活体验了解路之长,读出路途遥远。
4.结合图片,想象路途之险,读出“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①结合字理:左耳旁表示山陵,山陵坡度接近于垂直为“陡”。
②展开想象:说说你见过的陡峭的山路什么样?读词语(陡峭)(陡坡)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生:读句子,说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
5.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山路难走,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通过朗读加深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归类比较,指导书写生字和新词
1.指导书写“扁、担、伍、师、战”5个字。
师:请你用已有的观察方法自己先看看这写字有什么特点?
一看汉字结构二看高矮和宽窄三看重点笔画
生:“担伍师战”是左右结构的字,“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观察汉字间架结构,明确关键笔画。
生:左窄右宽的字有“担、伍、师”,“战”要写的做紧凑右舒展,观察“戈”的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向上提,拉长舒展。
3.描一个写一个。
师:大家互评,夸夸他哪儿写得好?或纠正没写好的地方,再写一遍,争取越写越好。
4.自主书写(扁担、会师、队伍、战士)4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巩固识字,会写“士、志、军”3个字,会写“同志、带领、红军、来回、白天、起来”6个词语。
2.通过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
1.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2.抓住关键词语,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教学难点:
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感受扁担的作用
1.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生字,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朱德 同志 队伍 敌人 抽出 难走 打仗 心疼
不料 敬爱 带领 队伍 山高 路陡
2.复习内容。
课件出示,请学生填空说一说,感受“扁担的作用”
敬爱的朱德同志用扁担( )。
心疼领袖的战士们( )扁担。
敬爱的朱德同志( )新扁担,写上“( )扁担”。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的“扁担”进行复习,既渗透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整仁把握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抓住关键词,感悟伟人的品质
1.借助关键词,体会“同甘共苦”。
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尽管山高路陡,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
看插图想象情景。
师: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练习说话。
师:走在最前面的是谁?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师: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先指名名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学习动宾短语“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关注年龄和动作。
师:朱德同志穿着什么?带着什么?挑起什么?
师:带领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生:读一读,连一连。
师:结合文本进行拓展,文中还有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找一找,看谁说的多?
带领队伍、巩固根据地、储备粮食、藏起扁担
师:照着样子练习说一组生活中常用的词组。
生:打着雨伞、穿着雨衣、弹着钢琴
师: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军长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一样(满满的)。
②小结人物特点。
师: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
(板书:与战士同甘共苦)
③朗读体会。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第一至三句。(强调两个“一块儿”)
2.聚焦关键词,了解大家越发爱戴朱德的原因。
(1)用换词的方法,理解“越发”的意思。
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师:你能把“越发”换一个词,句子的意思不变吗?
生:可以换成“更加”。大家见了,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2)借助关键词,说说大家越发爱戴朱德的原因。
①借助表示时间词语
“白天……晚上……”“整夜整夜”
②与第二自然段进行勾连。
白天,朱德同志挑起粮食,走五六十里的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大家看了非常心疼。
晚上,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战略,不休息——大家看了非常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理解藏扁担的良苦用心。
资料拓展:朱德同志不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而是这支队伍的指挥官——军长。白天,他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晚上,战士们都休息了,他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有时一工作就是一夜啊。
③想象表达: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一定会劝他不要去挑粮了,你就是战士,你来劝劝。
引导学生从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路途的遥远与艰险;朱德的年龄与肩上的重任。
④读句子,认读“不料”,结合语境理解“不料”。
师:没想到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为什么?
⑤补白朗读的方式,感悟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重与爱戴。
大家见了,心里想:________。从此,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⑥补充阅读,深入感受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的高大形象。带着敬爱之情再读最后一段。
相关资料补充
朱德同志不仅在战争年代做到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保持着这种优良作风。1958年,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自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出示照片),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大家对朱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越发爱戴朱德同志了。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生字和新词
1.指导书写“军、志、士”3个字。
师:鼓励学生自主观察,一看汉字结构二看高矮和宽窄三看重点笔画。
2.观察汉字间架结构,明确关键笔画。
3.描一个写一个。
师:大家互评,夸夸他哪儿写得好?或纠正没写好的地方,再写一遍,争取越写越好。
4.自主书写词语。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为了让孩子们彻底感受到朱德同志的这种品质,我采用了观察插图与分析人物行动的方法:
一、仔细观察插图,感受朱德的品质
在弄清了为什么要去挑粮、朱德同志的身份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文中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起初,孩子们都没有仔细观察,只说看到了朱德同志也和其他战士一起挑粮。我提醒孩子们要仔细观察图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经过提醒,孩子们的观察细致多了。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的箩筐里满满的,一定很沉;有的说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和战士们没有任何区别;有的说周围杂草丛生、山高路陡,但是朱德同志始终微笑着,他一定感觉和战士们在一起很开心……说了很多。从图中,孩子们看到了朱德同志作为一个将领,始终和战士们在一起,没有上下之分,他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的朱德,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朱德,一个没有架子的朱德,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从图中,孩子们就能基本感受到朱德的高贵品质。
二、认真分析朱德的行动,体会朱德的品质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始终引领孩子分析朱德的行动来体会朱德的品质。我先让孩子们数一下第三小节共有几句话,孩子们数出了7句,然后我们就一句句来分析。重点分析朱德的穿着、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其中,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是重中之重,我问孩子们战士们为了体谅朱德同志,想出了什么办法?大家一起分析出了:劝、藏,我又问孩子们:当战士们劝朱德不要去挑粮食时,朱德有怎样的行动?当战士们藏了朱德的扁担之后,朱德同志又有怎样的行动?孩子们从文中的“不肯”与“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体会到了朱德的高贵品质。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地体会朱德的高贵品质,我们还即兴编排了课本剧,从孩子们的对话中,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