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汇编_古诗文中考必背知识点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中语文答题思路_语文学习习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答题思路/模式总结

  一、说明文

  (一)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答题思路

  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

  答题思路

  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

  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

  答题思路

  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

  (四)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

  答题模式

  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

  ⑵解释词语的意思

  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

  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

  答题思路

  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比如“左右”,“有可能”,“大多数”。

  ⑵分析该词语的意思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的准确性。

  二、议论文

  (一)论点的把握

  答题思路

  ·论点位置一般在:(1)标题;(2)开头;(3)篇末;(4)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5)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论点概括要注意:(1)要抓住中心词; (2)要使用陈述句式; (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 (4)语言要简洁,文意要通顺;要立足得分。

  (二)论据

  常考题型及方法

  1、概括论据 (找出和论点要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概括)

  格式:何人做何事(事件的表述要符合论点)

  注:假如题目给定概括的例子,那么要注意仿写

  2、文章运用了某某的事例(引用了名言)有什么作用

  格式:

  运用了……事例(简单概括),证明了……(论点或分论点)。(或与……所论证内容一致)

  3、补充事实论据

  注意:

  1)论据要能证明论点;2)要有典型性、权威性;3)积极思考课本上学习过的名人。

  4、论据能否被替换

  思路:

  如果不能。1)不能;2)论据内容是……;3)本段观点是……;4)两者相符合,所以不能。

  如果能。1)原论据……;2)新论据……;3)本段论点……;4)换掉更典型,更有代表性,更能证明观点

  注意:可能原文中的论据与上下文有照应。

  5、关于论据的位置

  1)论据能否互换位置(删)

  2)给定论据,放回原文中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思路:

  ·能否互换位置:首先概括论据,然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能否删除某一论据:首先概括论据,然后分析是否证明论点,最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给定论据放回原文:首先概括论据,然后分析证明哪个分论点,最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关注过渡句。

  (三)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格式: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引用论证

  格式:(如果是讲道理)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如果是引用)使用了引证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

  格式: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四)论证结构

  常见题型及应对方法

  1、 直接通过选择和填空的方式判断论证结构

  思路: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由此判断是总分、并列、层进还是对照。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

  2、提问A段到B段之间能否互换

  思路:首先判断两个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找一句总起句或总结句,在顺序上与两个段落的排列一致。

  3、下面文字是从文中挖出来的,你认为放到哪个位置最合适。

  思路:从文章中抽出的段落含有分论点,判断这个分论点与其他分论点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总起或总结句与分论点的照应顺序来找准位置。

  三、记叙文

  (一)体味修辞类语句的作用

  1.明确所用修辞手法。

  考纲中明确考查六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可以利用口诀进行记忆

  “二比二问一拟夸”。

  2.归纳答题模式。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结合句子)

  拟人:生动地写现了……(结合句子)

  排比:增强了……的语气语势,表现了……(结合句子)

  夸张: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结合句子)

  反问:增强了……的语气,强调了……(结合句子)

  设问:强调了……,引起思考。(结合句子)

  注:以上列举的这些,只是我们常规的一些“帽子”,任何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不论是前

  面的“帽子”,还是后面所要表达的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切不可死板硬套。

  3.解题步骤

  修辞手法+ 帽子 + 对象特征 + 作者的情感(情感是关键)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理解词语的本义;

  (2)看该词在句子中的表达对象;

  (3)对表达对象做必要的提炼(联系语言环境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

  (4)再看该词表达得怎么样?(起什么作用);

  (5)整合梳理答案语言,使表达简洁准确;

  (6)把答案代入原文,看语句是否通顺。

  2、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看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是否生动或准确表现了句子内容(对该词语表现的内容要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否则,答题语言不简洁)。

  (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主要题型

  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句子的含义。

  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2、解题思路

  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评析句子内容,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四)句段作用

  1.句子或段落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

  (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段落)的第一句话或前面。

  (2)为下文作铺垫。此类句子在文章的前面或中间。

  (3)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类句子在文章的中间。

  (4)总结上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或段落的后面。

  (5)照应。此类句子允许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2.句子或段落在内容方面作用有:

  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深化主题等。

  (五)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的作用

  (1)作为全文的线索;(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6)一语双关。

  3、标题的好处(为什么以此为题)

  标题的深层含义 + 标题的作用

  (六)人物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1)揭示人物内心情感;

  2)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注意:补写人物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结合相关环境、扣住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

  2)渲染气氛(氛围)。(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

  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

  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6)引出下文。(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

  (七)概括与归纳

  1、段落的划分

  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

  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所叙事情的性质划分;

  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段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2、概括、归纳的方法

  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联合(结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八)把握文章主旨

  方法解析:

  1、分析文章标题来判断主旨

  通过对标题的分析能初步确定文章主题。

  2、分析文中关键句来判断主旨

  1)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

  2)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抒情句标志参考:强烈的感叹或反问等语气/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流泪等)

  议论性句子参考标志:对某事或某人做出评价的句子。】

  3)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

  3、通过分层归纳大意归纳文章主旨

  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根据文章结构将文章分层,然后将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九)记叙文思路结构

  1、记叙的顺序

  (1)顺叙

  作用:采用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

  特点: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内容上,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结构上,使叙述有波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特点: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相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补充交代,使叙述更加完整,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

  2、抓文章的线索

  (1)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

  (2)作用: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十)“五写”题

  (十一)感受、评价、鉴赏类题目

  1、阅读感受

  1)联系文本,感点明确。首先必须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最简洁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提炼出感受体验,在简短的文句中表达自己的看法。

  2)感受真切,表述精当。要围绕感点,精当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感想是真切的,是言而由衷、言之有理的。由于文字的限制,表述的语言必须是精炼的。

  3)联系实际,联系自身。阅读感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感受作品思想内容,结合体验和自身思想,领会作品的启示。这种片断写作必须在短小的篇幅中做到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说出自己今后将怎么行动。

  4)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阅读感受和评价要做到条理清晰,即文章内部思路清楚。感点的提出和论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逻辑的推理和演绎,都应当条分缕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5)语言通顺,表达流畅。语句通顺,文脉连贯,有一定的论辩力量和论述的气势。

  2、阅读评价

  1)观点要正确。对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社会现象的褒贬、文本观点的评价要正确,要有真知灼见;不能把对的说成错的,或把错的说成对的。这就要求我们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2)观点要鲜明。赞成还是反对,同情还是反感,提倡还是抨击,都必须态度明朗,而且要在显要位置揭示出来。切不可模模糊糊,模棱两可。

  3)分析要充分。要作比较充分的分析阐述,既要表明态度,更要依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说出理由,做到分析有据,鞭辟人里,有较强的逻辑性。

  4)层次要清晰,语言要通顺。

  3、阅读鉴赏

  1)要准确鉴别出文本的艺术特色,如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运用

  了哪种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拟人?是排比还是对比?

  2)要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把握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

  3)要着重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对表现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或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学好中考语文的12个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先对语文感兴趣,而兴趣是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如果在语文学习方面你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换言之,如果你能主动自觉的去分析一个字形、掌握一个词语,理解一个熟语、记住一句名言警句、赏析一首诗,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部名著,你的语文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随之你的语文水平也会逐步提高。我们很多学生、老师、学校,已经培养了很多好习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生成绩、语文素养,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十二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记忆习惯。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演讲习惯。让学生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从小学中段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演讲。

  3、读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4、写的习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看日记能看出老师的水平,更能看出学生的水平,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

  5、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6、预习习惯。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老师讲课尽量别超过20分钟,留给学生预习和自学的时间。反之,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请各位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7、适应老师的习惯。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我抓学生习惯基本就这么抓。尖子学生做尖子的事,后进学生别盲目攀比。大的目标够不到,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做的题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来,富得起、穷不起。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永不言败。  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师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市教委规定对学生实行量化作业,它的落实,一靠检查,二靠老师良心,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常规量的学生可以接受,学生才能适应教育。浙江书生中学就特别强调这点。

  10、整理错题集的习惯。每次考试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学生,如何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就不要了,这次30分,下次40分,这就是伟大的成绩。找到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好习惯。

  11、出考试题的习惯。学生应该觉得考试不神秘。高中学生应该会出高考试题,初中学生会出中考试题。

  12、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学生要会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学习资料。

  十二个习惯,不要求齐头并进,各学校要有自己的特点,让老师以教书为乐,让学生以学习为快乐。这快乐要建立在养成这些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只有师生都成了学习、教育的主人的时候,教书这份工作才能真正成为乐园,才能使“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成为现实,使我们短暂的人生充满快乐。祝大家在尽到生存责任的同时,更多地享受到育人的快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