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怎样整理错题本_如何正确使用错题本?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文言文易错点_虚词推断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翻译的易错点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翻译。有些考生对此强行翻译,从而“画蛇添足”。

  2、文白掺杂,该译不译。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有些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3、脱离语境,误译词语。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考生翻译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4、当删不删,成分赘余。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只是语气词,或者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考生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

  5、当补不补,漏掉得分点。成分残缺的句子或省略句,翻译时必须添加其残缺或省略的成分,将句子补充完整。

  6、句式不明,不合规则。比如,文言文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考生应将其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而有很多考生弄不懂句式特点,从而使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文言文阅读虚词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2.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技巧,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4.文言文虚词因的用法

5.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