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没有知识的爱与没有爱的知识,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生活。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1
我爱这土地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2
乡愁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文章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3
敬业与乐业
文章分析:
课文共9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
其中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①(2~5段)有业之必要。②(6~7段)敬业之重要。③(第8段)乐业之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
发展中领略乐;
奋斗中感知乐;
竞争中体味乐;
专注中享受乐。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安其居,乐其业”的本意:使人民安居乐业。提炼成语:“安居乐业”的意思: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
分析感知: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1.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3、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论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4、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5、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6、文章的观点如: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先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与人生最为重要,又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3)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4)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字音字形:
旁骛(páng wù)
亵渎(xiè dú)
敬业乐群(jìng yè lè qún)
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
不二法门( bù èr fǎ mén)
言行相顾( yán xíng xiāng gù)
强聒不舍(qiǎng guō bù shě)
佝偻(gōu lóu)
蜩翼( tiáo yì)
骈进(pián jìn)
生词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得很融洽。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
本题主眼:这题目的重点。主眼:主要的着眼点,意即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主一无适:专心于一件事,一点也不向别处分心。适,指朝别的路上去。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意指不专心致志,分心。骛,追求。
惟其: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
佝偻:鸡胸驼背,一般形容老人。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喧扰。舍,舍弃,放弃。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指困难和阻力重重。
骈进:一同前进,并进。
淘神:使人耗费精神。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征引:1. 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做根据;引用 2.指推荐选拔人才
容赦:优容赦免,宽大饶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这个道理的人,喜爱这个道
理的人 比 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4
论教养
基础字词:
贸然(mào) 大发雷霆(tínɡ) 恕我直言(shù) 恪守(kè) 自持(chí) 矫揉造作(jiǎo) 箴言(zhēn) 絮絮叨叨(xù)
疲惫不堪(kān) 涵养(hán) 自吹自擂(léi) 允诺(nuò) 汲取(jí) 扭捏(nie) 嚼东西(jiáo) 尴尬(ɡān)
重点词语:
贸然:轻率的样子。指遇事不经深思熟虑,随便 就决定做法。典范: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 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 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 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 己的主观想法去做。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 嘘。擂,打鼓。恪守:严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 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 文化活动。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实在。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 时机,形势。扭捏作态:具有娇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 或自然的。
文章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 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第一层(3~10):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 的事例。第二层(11、12):从正面论说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 “优雅风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5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整体阅读:
1.着眼中间,瞻前顾后,把握行文思路
(1)思考1—6自然段的内容以及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关联;
(2)明确中间段落部分讲具体的三间精神的小屋的内涵;
(3)概括最后两段的内容,明确总结全文的性质。
2.感悟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胸怀
例如:第一间精神小屋: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从中也体现了作者深广的胸怀。
3.针对关键语句,展开联想,反思内化
例如:第二间小屋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文中:“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是颇为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
总结升华:
1.总结本文的表达和主题
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品味写作特点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2)构思新颖独特。(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4)文笔细腻。
关于数学的故事有哪些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下一篇:大学2019新生入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