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提高数学的教学气氛方法,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气氛
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延续自主参与热情
一提到比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首先我随便说几个数让学生判断这些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学生听了我说的数立即飞快地用笔计算起来,一会儿,有的学生算完了,骄傲地向全班汇报着答案,结果全对了,这个学生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于是学生急着要考老师,我说:“好吧,谁来出题?”班上的“小机灵”立刻大声地说“654”,我随口答道:“654能被2整除,但不能被5整除。”学生们验证后,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接着又连续有几个“嗄小子”不服地说出一些四位数、五位数,想难住老师,我都对答如流。学生们分别验证后更惊讶了,于是,我趁势问道:“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判断的这么快吗?猜猜老师有什么秘密武器。”用老师判断的既快又对这个事实,让学生“猜”老师掌握了什么秘密,一个“猜”字激发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需要和渴望,在学生高昂的求知欲望中导入新课的学习。
让学生动手操作,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是小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又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自己活动,从学具盒(内有许多小棒)中拿出三根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
练习设计趣味化,让学生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练习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穿插其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例如,学习过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后,巩固练习时,如果单纯地出几道习题,让学生一味地列式计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环节:准备四张扑克牌,把它们反贴在黑板上,排成一行,将第一张和第三张交换位置,再将第三张和第四张交换位置,然后翻开看结果,让学生猜猜这四张牌原来是怎么放的。接着,给每桌发四张扑克牌,任意交换两次位置,翻开看结果,请同桌猜猜原来四张牌是怎么放的,猜对的为胜。所学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安排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让学生有效交流、有效参与,然后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和研究功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增强学生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
数学,离不开日常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所以,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和运用能力,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灵活掌握数学的学习才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所以,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关于数学的综合实践运用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这样既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又能够打开学生的视觉窗口,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以及对于实际运用的创新,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举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口、手、脑三方面的能力,既达到了深化教学的目的,又达到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以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大多采用讲解法,教学沉闷,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得费劲。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建议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妨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情境引入教学中。如,创设故事情境、竞赛情境、游戏情境等,让学生能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学得再苦再累也是乐而不疲。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启发诱导,和学生一起分享并交流探索知识的无穷乐趣。一个有趣的童谣,一个恰当形象的比喻,一场让学生激情四射的游戏或一段慷慨激昂的辩论,都能让这堂课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让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美丽的花果山中住着一群可爱的猴子。有一天猴妈妈带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桃子回来,刚好被一只名叫小调皮的小猴子看见了,它一定要先吃。猴妈妈说:好吧,我把桃子平均分成2块,给你其中的一块吧!小猴一听急了,说:不行!不行!一块太少了!猴妈妈说,那我把它平均分成8块,给你3块吧。小猴听了,高兴地笑了,猴妈妈也笑了。此时,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得非常热烈。在此情境下,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满满地跟着教师学习新的知识,解答新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一节课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心理铺垫。如果开场白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宛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数学是源自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应在教学中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非抽象、难于理解,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
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例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要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吝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真诚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是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互相沟通相互融合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这个过程就无从谈起。学生的思维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在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给以适当的点拨,而不是急于给学生解答。因为也许可能会把问题弄得很复杂甚至偏离方向。教师在学生出错时,不要一味的指责他们,这样会打击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只要是他们认真思考得出的结果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功了。只要他们经常性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我们就应该给他们真诚的鼓励、真心的帮助、精心的呵护,这是他们前进的一种动力。
有的教师害怕学生出错也不能容忍学生出错,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点点错误动辄批评指责,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更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至于学生对教师和学习都产生“敌意”。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在与事物作斗争中取得胜利的经验中发展的。一旦学生产生“敌意”,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再要修复学生自信心就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错误的纠正,学生的思维就会日臻完善,以至成熟。所以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的语言和鼓励的眼神,让学生在尊重赞扬的环境中成长。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大胆猜测
回顾过去的数学教学强调逻辑和精确,课本上很少有估计、猜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猜测是直觉思维的一部分,它具有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想和判断,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和表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正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方式。
2.留足充分的探索时空,让学生主动感悟
“悟”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外在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自己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做到融会贯通,达到“真懂”“彻悟”的境界,提高数学直觉能力。
3.摆脱禁锢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发散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必须开拓学生的思想,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把思想集中在某一解答或某一方法上。
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气氛相关文章:
★ 怎样调动高中数学课堂气氛
★ 怎样才能快速提高数学
★ 数学课堂中怎样提高学生积极性
★ 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
★ 高中数学怎样快速提高
★ 如何提高数学课孩子的乐趣
★ 怎样才能让数学成绩提高
★ 如何提高数学课孩子的兴趣
★ 怎样提高数学的逻辑思维
中学数学教学应如何备课
上一篇: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气氛
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的计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