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经常会被自己家的“熊孩子”弄的焦头烂额,气得不知所措,如果经常批评只能让孩子变得更加逆反,那怎样才能让“熊孩子”安静下来呢?今天小编整理了让“熊孩子”安静下来的三个策略,让家长们能科学的教育小孩。
策略一:包容“小火山”——营造和谐的家庭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观认为,个体出生后就置身于不同的系统之中,如家庭、幼儿园、学校、小区、社会。只有各个不同的系统结构皆能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并能给予其生理及心理上的满足感,同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各种交流均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个体才能够健康成长并适应社会。 顽皮宝宝六大教育的方法>>
也就是说,适应有赖于每一个系统接口包括个人、家庭、幼儿园、学校、小区、社会,均能达到契合的状态。然而,大多数顽皮儿童的系统接口是不契合的,系统“待遇”是不理想的,甚至是不人道的:在幼儿园、学校被老师嫌恶,在同伴中被嘲笑,在家里受家长责骂,甚至在小区里也是人人厌恶。他们处在一种普遍不被接纳甚至被排斥的境地,因此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抗、敌对心理。如果任由孩子处在受排斥的地位,往往会扼杀人才,甚至会制造出反社会分子。
有几类家庭是产生顽皮儿童的“高危区”:教育手段不得法,溺爱或是简单粗暴;家长综合素质较低,轻视家庭教育;家庭不和睦或单亲家庭;家长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家庭是离孩子最近的一个微系统,家人是其最亲密的重要“他人”。在这个系统里,父母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家庭应致力于营造一个正态的、包容但不纵容顽皮儿童的精神家园,以化解、弱化由外在系统的排斥感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使其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并处理好顽皮儿童在家庭中的合理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彼 此相谐的关系,以维持其身心稳定、平衡,让孩子的心灵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飞翔。
策略二:稳定“小火山”——理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儿童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表现。每个儿童都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表现出逆反心理。研究发现,5%~15%的学龄儿童都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征兆。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对抗与敌视的行为。而顽皮儿童的逆反心理较之一般儿童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其中既有顽皮儿童的个性原因,也有一些累积的教育原因。倘若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持冷静、民主的态度,则“顽童”再“顽”也可转化。
1.设定自由与纪律的合理界限,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顽皮儿童的性格中天生就包含着冒险、好奇心重、好幻想等元素,探索性模仿是其主要的行为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爱好的逐渐扩展和模仿能力的增强,他们探求尝试活动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认知能力、自我制约力不强,事事、时时容易“出格”,衍生出大量的“捣蛋行为”、“恶作剧”。
因此,过分的管束或者说过紧的制度框架其实利少弊多。事实上,把顽皮儿童管得太死反而会阻止他们从生活中汲取教训。蒙台梭利说过:“外部强迫的纪律,不仅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儿童的生命潜力,窒息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同时,正如罗素所说的,“儿童一旦受到某种压制,就会报之以仇恨。而且一般说来,如果他不能将自己的仇恨尽情地释放出来,那么这种怒气便郁积在内心深处,也许会沉入 无意识之中,和那些各种各样的奇怪东西混在一起,伴其终生”。
对顽皮儿童的管理不是说要取消纪律约束,而是粗放化,可以由原来的严、细、多,有层次地转化为松、粗、少,通过改变管理力度,使他们好玩、好动的天性有一定的释放空间,更有利于调动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
2.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
顽皮儿童通常是活跃的、不稳定的,冲突、破坏事件里总有他们的身影。而实际上,儿童的淘气有不少是出于好奇而并非出于恶意,或者是一种表现欲的不恰 当的宣泄,其中也不乏“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多创造一些让孩子动手、动脑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还可以杜绝他们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来满足积极向上的欲望。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存在一种被肯定、被赏识、被尊重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一旦得到满足,那些平时难以察觉的潜能就会被奇迹般地激发出来,甚至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功。相反,如果这种愿望屡屡受挫,或是一直受到压抑,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就极有可能化为乌有,甚至引发种.种悲剧。适时的赏识可能会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家长要给孩子表达、表现的机会;一味的责打、说教于事无补,且容易触发孩子的抵制情绪。家长要探究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避免制造一些“不白之冤”。只有分析顽皮儿童的欲望,倾听孩子的心声,深入了解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让孩子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继而领会、掌握与外界沟通的技巧,这对于孩子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有着重要意义。当然,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用适当的批评来控制顽皮儿童的不良言行和欲望也是必要的。
逆反心理虽有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并非一无是处。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敢求异、能创新等。在某种程度上,它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因此,对于逆反心理不应是杜绝或是抹杀,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
策略三:引导“小火山”——让“小火山”的能量集中起来
1.引导兴趣方向,集聚心理“热能”
顽皮儿童身上破坏性与创造性同时兼备,他们一般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以及奇妙的幻想、活跃的灵感、出色的动手能力。
但在没有一个稳定的兴趣爱好之前,这些心理特征一般都指向于与成人期望相反的方向。如何将顽皮儿童天赋的能量集中引到健康、正规的渠道,是幼儿园、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
顽皮儿童的兴趣和普通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儿童的兴趣和他们在幼儿园、学校或家庭里接触的事物有关,一旦产生了其他的兴趣,也往往“时过境迁”,非常容易转移。但一些顽皮儿童对功课之外的事情备感兴趣,常常发展到如痴如醉的地步,这完全可能是他们日后走向事业成功的起点。此外,顽皮儿童的兴趣也较一般儿童更为广泛,但这往往又限制了他们在某一领域纵深发掘的可能性。
家长应该用心观察顽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掌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时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往往未必就是孩子的理想。很多家长认为发展兴趣爱好只包括一些正规的训练,如钢琴、书法、绘画、武术、围棋之类的学习,而把真正吸引孩子的游戏排除在外,甚至认为“玩”是不务正业,这是错误的认识。其实玩之于孩子,尤其是顽皮儿童,是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也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加德纳认为,儿童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家长应该准确分析自己孩子智能的真正优势,从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需要引起家长注意的是,很多顽皮儿童测出的智力水平都是优秀或者极优秀的,但这往往也成为他们刻苦学习或理解高深知识的障碍。一方面,他们由于平时习惯了轻松地掌握知识,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一遇困难就容易厌烦,不肯下苦功夫。因此,顽皮儿童容易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顽皮儿童多数精力太旺盛、注意力过于分散,虽然思维活跃、反应快,但同时思维的持续性也较短,这也对其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兴趣爱好,对顽皮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
2.加强正规体能锻炼,集聚身体“热能”
顽皮儿童比一般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要少,并且精力旺盛。加强正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预防、避免顽皮儿童多余精力的不正当发泄以及可能带来的危险行为,化解顽皮儿童与环境不必要的冲突。同时,发展一两项体育特长,也有利于儿童积极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消除其与集体之间的“心理鸿沟”。此外,通过正规的体能锻炼如球类运动等,可以在游戏中让顽皮儿童习得一定的规则,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顽皮儿童对纪律和制度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顽皮儿童一方面更让家长劳心、劳神,另一方面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闯祸受罚、学习落后等。“这孩子太痞了”之类的话,是家长对顽皮儿童的最常见的评价,这样的话不仅让孩子失去自尊,而且使其自我概念里增添了阴暗色彩。与之相反的是,有的家长(特别是母亲),常常喜欢把自己淘气孩子的“趣闻轶事”向他人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有的家长甚至向孩子宣扬“淘气即聪明”,等等。
这些行为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孩子们会认为大人对他们的调皮捣蛋是全盘肯定乃至大加赞赏的,由此对自己更加放任。顽皮是人类天性的一种,只是在顽皮儿童的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家长对此应该持平静、平和、平常的心态。只有在被宽容、被接纳的基础上,顽皮儿童才能宽容地对待他人、悦纳自我。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家长过高的期望与过低的评价,都有可能对儿童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看来教育调皮孩子也是要讲技巧的,通过对孩子的引导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兴趣,真正变调皮为聪明。
儿童教育的方法
上一篇:教育调皮小孩的三个方法
下一篇:论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