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教案,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教案(一)
《钠》教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样,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内容,有些反应现象不是很明显,讲述的内容不是很直观,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一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这章的第一节,作为学习高中化学最重要的金属章节,通过学习钠能对碱金属这章有个大致了解。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对元素的学习主要通过学习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通过《钠》这节的学习,可以了解活泼金属的一些通性,以及保存方法
。 二 重点,难点
这一节的重点就是钠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还有钠的物理性质——颜色。难点就是钠与氧气在充足及过量时候的反应,还有就是实验,由于反应速度快,难以观察,最后就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 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能使学生看到没有条件做的实验。在学习中加入乐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对反应速度快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慢放实验的动化,使学生能看清楚过程。
2 涉及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合过程,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反应变得直观,更 容易理解。
3 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实验不当造成的后果。
四 教学过程
1 首先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
2 再以水灭火图片给学生观看,然后以钠放入水中为参比,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接着老师通过真实实验,果然如动画所放,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教师再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先记住一些知识
3 再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演示,能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五 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总结性质,得出结论,布置作业
最后总结出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例如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用线型关系罗
列出来,这样条理就清晰了,然后再总述一下这节所学的内容,讲述的重点及难点。最后布置2个思考题: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再讲一下钠的用途。
六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钠
一、钠的物理性质
二、钠的化学性质
1 钠的原子结构
2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3钠与水反应(重点)
高中化学教案(二)
硫 酸
化学03 林小敏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浓硫酸的性质,涉及到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第二部分为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涉及到碳酸钡和硫酸钡的区别。硫酸作为三大强酸之一,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年会考、高考的重要考点。硫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学习好该节课是十分有必要的。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和了解有关硫酸的基本性质和氧化还原概念、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加深和巩固这些知识,铜和浓硫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物为下一节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浓硫酸的性质和怎样检验硫酸根离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设计几种辨别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学有所用,更加的热爱科学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科学。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反应和根据实验分析浓硫酸的氧化性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2) 教学难点:用氧化还原的概念解释浓硫酸的氧化性,由宏观现象转入微观分析
二、学生现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会带着问题去上课。在初中时他们已经学了硫酸的基本性质,对浓硫酸的特性和稀硫酸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高中他们学了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此这节课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应用和进一步的阐述和完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的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材的内容和目的。本节课坚持体现“以学生为主”和“教与学的统一”的原则。结合课本采用实验演示和课件展示的方法。体现以下特点:
1、 采用多媒体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效果更好。比如本节课采取一则实际材料导入,由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字并说明体现了硫酸的哪些性质。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须教师读材料或发放材料,显得浪费时间和资源。
2、 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并且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加以放大,使得实验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的的特性引出该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作好实验演示是十分重要的,要尽可能地使实验直观清晰,利于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而后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概括总结,难点得以突破。
3、 结合本节内容,采用探索分析讨论的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沿着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如浓硫酸和铜反应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到反应后试管的溶液显蓝色,品红溶液褪色等现象。可由学生大胆猜测蓝色的溶液是什么呢 ?为什么品红会褪色呢?然后通过分析可知蓝色溶液是硫酸铜,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然后可由学生自己写出化学方程式。这样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实验、课本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如下:
1、 由一则实际材料导入新课,简洁明了。由于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动机。用幻灯片播放一则实际材料,请学生找由关体现硫酸性质的关键字,积极思考,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说明材料中体现了哪些浓硫酸的性质。借此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2、 归纳硫酸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纯硫酸,并提问大家仔细观察有哪些特征。结合课本,探究出硫酸的物理特性。
3、 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浓硫酸的性质。实验一:往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纸片、蔗糖、木屑,滴加几滴浓硫酸请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得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引出重点。实验二:浓硫酸和铜的反应,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启示的方法:反应中的物质化合价发生了怎样变化呢,引出浓硫酸氧化性的难点。回忆并利用氧化还原的概念进行解释突破难点。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写出碳和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4、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学生已知钡离子可以检验硫酸根离子,所以重点放在碳酸钡和硫酸钡的区别。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硫酸钠和碳酸钠滴入氯化钡观察实验现象,再滴加盐酸,学生可发现碳酸钠的试管生成沉淀而后沉淀溶解。使学生明白硫酸根的检验需加入酸化的氯化钡以去除碳酸根的影响。
5、 教师进行小节
6、 教师布置作业,使知识得以应用训练
7、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高中化学教案(三)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为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四章 《几种重要金属》第四节,本节课共两课时,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原电池》。准备从如下四大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一)、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
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作用: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再回归理论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及本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高级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三)、教学重点: 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1、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2、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依据: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激学法 2.探究实验促学法 3.CAI辅助教学法 4.归纳、演绎法
学法:
1.实验探究法2.归纳演绎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教材中没有把教材内容作简单,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来重新组织,站在改组和重建的高度来审视教材,把教材内容做为了解学科科学的生长点,以学生探究实验贯穿始终,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让学生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对于更好地展现学生多元智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智慧潜能,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课:创新实验:西红柿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出美妙音乐。
目的;创设新奇刺激的前置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调动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知热情。为什麽西红柿电池能产生电流?
(二)教学重点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突破方式: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
依据:
1. 教材演示实验不便于所有学生观察,缺少学生的参与,不能充分发挥不学生自身主体作用。
2. 建构主义鼓励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让学生去学会发现并作出相关链接,主动构建有成效的内化了的,适合于自我的知识意义。
具体做法:
用锌片铜片稀硫酸模拟西红柿电池做两个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前后现象的差别。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导线连接后铜片上出现气泡
教师设置几个有梯度,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过讨论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澄清了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
讨论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装置中确实存在电流且证明电子的流向是从铜片流向锌片。以上问题的提出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告诉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要靠实验证据不凭主观臆断想当然。
实验结束教师收敛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给原电池下定义 。从而完成学生思维从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一质的飞跃。
最后用3D动画模拟锌铜原电池的微观反应。并将图象定格让学生书写两电极反应式.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层面上共同认识原电池反应原理
投影生活中常见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图片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以上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学生的创造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的学生问题意识独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培养。
(三)、教学重点二:掌握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突破方式:增加教材没有的开放性探究实验。即给定多种药品(电极:锌片两个,铁钉一根,石墨棒一根。溶液:稀硫酸,硫酸铜,酒精,四氯化碳四种溶液和电流计仪)让学生自行设计并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
1、STS教育观重视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学习过程,认为能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论证比单纯地得到指向结论的结果同样重要或更重要。
2.实验方法论认为,化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
3、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也将探究性学习确定为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基于以上原因,我大胆处理教材,将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这一讲授性知识变为实验探究性学习。
该实验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发散性所以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发讨论如何确定探究的方向,如何处理实验中三个变量关系,如何逐一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原电池构成的一般条件。学生依据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对所得多种实验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分类,加工选取有用信息,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正确结论。
该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同时学习者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用集体的感知来丰富,强化个人的概括,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叉反馈来强化,矫正,丰富个体的探究结果,有利于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在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螺旋式的上升,不仅促进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得到提高,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四) 化学史教育:教师讲述伏打电池发明的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
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六)练习: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构成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而设。
(七)作业:
家庭小实验:制作水果电池。
目的:该实验为开放性创造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升华创造意识。
四、说板书 板书直观清楚揭示本节教学两个重点
高中化学教案(四)
《离子反应》优秀教案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认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卤族元素复习”说课教案
一 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2005年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 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 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课时安排:一课时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 教学方法
1、 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 主要教学方法
① 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 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 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三 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 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⒈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⒉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 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⒊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 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 X-的还原性
3、 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 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
(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 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
实验⑴指纹实验 :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 NaCl溶液、1mol/L KI溶液、1mol/L 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学生) 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 )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 ml 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
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 NaCl Na2SO4 ② NaCl Na2SO4 NaBr
③ NaCl Na2SO4 I2 ④ NaCl NaI Na2SO4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高中化学教案(五)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在设计本课时教学方案时,我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体系,首先用一课时完成了沉淀溶解平衡体系的建立过程,认识了溶度积和离子之间的关系对溶解与沉淀的影响。为本节课沉淀反应的应用打好基础。课上耐心启发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思考。然后再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事实中获得难溶电解质存在沉淀溶解平衡的结论和沉淀转化的事实。进而继续让学生从实验事实探究、分析沉淀转化的理论依据,最终使学生从思想上从定性上升为定量。这节课本人只是对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尝试。一般对于理论课,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不好上,上课干巴巴,一般都是老师直接给出结论,再通过练习进行巩固。传统教法体现不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活动探究中自主学习知识。因此在设计时,就想能不能也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老师端给学生。基于这种想法,本人尝试着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本节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一是本教学设计涉及教学内容较多,探究实验复杂,所需时间成本高,分析、交流的时间太短,学生展示的机会还不够充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将问题精简,抓住核心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二因本设计要用到离子反应和选修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由于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把握不够,造成教学过程拖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锻炼教学基本功,研究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综合素质。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 5篇高中化学教案范文
★ 2020高中化学教案精选
★ 高一化学教学计划精选范文集锦大全5篇
★ 高中化学化学电源教案设计
★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
★ 高中化学离子晶体教案大全
★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篇
★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心得范文
★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 高中化学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
上一篇:高中化学优秀教案范文
下一篇:高中化学教案模板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