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学生来说,语文是成绩提升速度最慢的学科,同时也是学起来最为复杂的学科。语文需要大量的背诵记忆,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点,很容易就会遗漏知识,从而导致扣分。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些2020中考语文复习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分析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a承前省/b蒙后省/c对话省
(2)省略谓语或省路动词
(3)省路宾语
(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
(三)、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如:天子为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语意去推断。如:帝感其诚
2020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考点复习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
“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例如: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
“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二、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为”字句
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
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为……所……”“为所”句
如: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如:
“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
帝感其诚。
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
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三、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余闻()而愈悲。这几句()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
林尽()水源。
口技人坐()屏障中。
这几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四、倒装句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美矣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哉,为欺也!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
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如:
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
屠惧,投之(以骨)。……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危难之间奉命
2020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相关文章:
1.2020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
2.2020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学习攻略
3.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与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4.中考英语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5.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6.2020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7.中考必考文言文点击
8.2020高考最后一周语文怎么复习
9.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10.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满分攻略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
上一篇:2020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