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振兴中华高三优秀作文_振兴中华高中生作文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新世纪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定要创造祖国最美的明天!一起来看看关于高三年少当自强优秀满分作文_年少当自强作文,欢迎大家查阅!

高三年少当自强优秀满分作文_年少当自强作文

更多年少当自强作文相关文章内容推荐(↓↓↓)

以少年当自强为主题演讲稿5篇

自强的作文范文五篇精选

高三2021民族自强作文

关于自强自信的中考满分作文

2021有关自强不息高三作文

年少当自强的范文1

在家里我是独生子,爸爸、妈妈、奶奶从小对我娇生惯养,一直以来我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可今年我己经上小学六年级了,我想我己是一个小小少年,应该自强自立,于是我郑重地在晚餐时宣布了我要去参加军事夏令营。大人们听了,脸色顿时由晴转阴。

吃完饭回到书房,我只做了一会儿作业,妈妈后脚立马跟了进来。

“我的宝贝儿子,你是不知道军事夏令营的苦呀!你从小就没吃过苦,去参加怎么能受得了呢?咱别去了好吗?”妈妈开始劝起我来了。

“妈妈,就因为我没吃过苦,所以我才更得去参加锻炼,就像小鸟一样,如果没有从小练硬翅膀,长大怎能飞翔?”我坚定地回答。

听了我的表白,妈妈气得脸色大变,甩手走出房门,看来是去请奶奶来做“说客”了。

果然,一会儿奶奶进来了:“我的乖孙子啊!夏令营可辛苦了,你就别自讨苦吃了!要不这样,我每天都带你去公园玩,这样你一样可以锻炼身体,好吗?”

“奶奶!你不是说我过于瘦弱了,总希望我吃得壮壮的吗?我去参加夏令营,虽然累了点,但是运动量大,这样一来就会胃口大开,每餐都吃得饱饱的,十几天下来就会增重好几斤。”我耐心地劝导奶奶。

“哦!如果是这样……”奶奶开始犹豫起来了,最后终于答应了。

我想:我们每个少年儿童不仅要掌握好科学知识,还必须像先辈一样具有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年少当自强的范文2

正所谓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安徽卫视的《第一时间》中的“我要飞得更高”栏目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中,在汤池中学就有一位令人敬佩的贫困学生——常黎明。他的父亲早年因患心脏病去世,家中生活仅靠患有高血压的母亲务农维持。常黎明还有两个姐姐,大姐患脑瘤不幸去世。二姐上到高一便辍学,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可去年也远嫁外地。

虽然常黎明家庭贫困,但他自强不息、乐观自信、学习刻苦,总能克服困难,终于以文科总分589分的好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科技时代,成败就在于“高科技”与“低科技”。科技发展才是硬道理,才可以复兴我们民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让我们这些追梦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展示我中国少年的风范。

同学们,我们要记住: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让祖国飞得更高。

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年少当自强的范文3

不同的时代铸就不同的人文,不同代的人书就自己时代的特征。就像整个90年代伴随信息革命而带来社会的飞速发展一样,90后出生的一代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成长得更快。转眼,一代90后小公民已跃入世人的眼前。

90后是幸福的一代,在父母长辈的爱护宠溺下长大,衣食无忧;90后也是孤独的一代,没有兄弟姐妹的相伴嬉闹,整日封闭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面对电脑、电视和家庭作业。很多人认为这样长大的90后会不会对亲情麻木,成为自私冷漠的一代呢?不,在我眼里,90后应该是珍惜幸福,懂得回报,充满爱心的一代。

在我的身边也确实有这么一批同龄人,正在用自己的行为验证我的看法。就在我写这篇“我是90后”读书征文的时候,随手翻起宁波晚报,就看到一则报道“15岁女孩高票当选余姚十大孝星”,这位叫莫蒋珂的余姚女孩在3岁时,她妈妈患了风湿病,瘫痪在家,而父亲要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家里,于是小蒋珂7岁就学会了做饭,开始悉心的照顾妈妈。每天清晨5点多天刚破晓,在同龄人都还在梦中时,她已经起床帮助母亲梳洗,准备早餐、午餐。而夏天是莫蒋珂最辛劳的时候,因为天气炎热,她每天还要帮妈妈擦洗身子。而就在这沉重家庭负担下,莫蒋珂还是个好学生,家里墙上贴满了奖状: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绘画三等奖……莫蒋珂把爸爸妈妈的快乐视为自己幸福的源泉。

又如获得2009感动中国特别奖的勇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学生集体。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先救起了一个男孩。但是在救另一个男孩时却遇到了险情,危急时刻,站在沙滩上的十多名同学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搭救。最后少年得救了,但是,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其中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同学体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

如果说前述的是个别示例,那么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90后”新生代的沉着镇定、坚强勇敢却是为我们熟知的。在灾难中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本色,处在灾难最深重中那一个个年幼学子直面灾难、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故事让无数国人唏嘘感动。我想他们才真正代表着我们90后这代人的形象。

我们这一代从小就生长在信息的海洋里,接受了更多缤纷繁杂的知识,也许迅速成长起来的我们还略显稚嫩,但我们比前代人具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一百多年前,思想家梁启超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今,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中,更加独立坚强的我们90后一定可以接好棒,继承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继往开来,勇往向前,建设一个更加繁华富强的国家。

年少当自强的范文4

从福州的法海路一拐弯,进入螯峰坊,一座门口呈“凹”字的建筑便英英玉立于眼前,蓝色的牌匾上书“螯峰书院”四个大字,这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母校”。

在进入“螯峰书院”学习之前,林则徐白天跟父亲到私塾读书,晚上回家,摆张小桌在母亲剪纸的房间借光夜读。少年林则徐并没有因为只有除夕才能吃一餐素炒豆腐、只有除夕壁上的油灯才有两根芯的拮据生活而放弃求学之路。相反,在父母的循循善诱下发奋苦读,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绝顶峰,一时兴起,出“山”、“海”二字,让学童们各作一对七言联句,当别的的学童还在冥思苦想时,林则徐已作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佳句,得到老师和众学童的一片喝彩。艰苦磨练了林则徐的意志,他的学问与日俱增。13岁,他考中秀才,进入了螯峰书院读书。

在螯峰书院,林则徐得到了良师郑天策的指教。他将读书经历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自己的种.种遭遇联系了起来,懂得读书必须有目的,读书的人一定要爱国爱民,要关心人民疾苦,从而逐渐树立起“救时济世”的志向,为后来建立丰功伟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则徐的成长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现在生活学习的条件比林则徐少年时要好百倍千倍,更要以先圣为榜样,从小刻苦努力,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中国梦”伟大的目标打好根基,就像《少年中国强》歌曲中唱的:“吾辈少年当自强,远大理想,要勇敢去闯,壮志雄心在飞扬……”

年少当自强的范文5

你是我今生最大的惊喜。

——题记

“岁月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初读这句话时,及笄之年的迷惘如裹珠般把我笼罩,青春的熙攘如白马过隙般匆忙,书籍好像一缕阳光穿云拨雾,碎了点滴星光,照亮了小小的我。

青稚之初——梦如故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童年细碎的记忆碎片被这清亮的读书声重新拼接,惊扰了一江春水。

“孩子,你要记住,古诗是国粹之魂,少年强则国强。”深韵的声音响起,竟饱含了铿锵之感。抬头,外婆那早已苍老的容颜,眉宇间流露出了作为中国人的坚毅。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苍老的声音中混杂着嫩稚的声音,一字一句,掷地有声。远方地平线,隐约露出了鱼肚白,风雨兼程,就此起航。

老树芦湾——月色明

“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一股带有乡村气息的暖风轻拂在我的脸上,我坐在稻香芦湾下,外婆蒲扇轻摇,几声蝉鸣伴随着我朗朗的读书声传向远方。

“外婆,书的尽头是什么?”已经上小学三年级的我把脸轻轻扬起,眼睛里满是困惑。

“书的尽头啊——”外婆眯起眼,竟是眼中含笑。

抬眼望去,静谧的夜空中繁星点点,柔情似水中包裹着星辰大海,遥不可及。

外婆望着星空,笑意更浓。

书的尽头——是诗和远方啊。

夏至未至——青春行

“午后吉他在虫鸣中更清脆,阳光洒落的路上就不怕心碎。”时光易逝,岁月匆匆,转眼间我已经上初三了。当初的青涩与懵懂,欢笑与泪水,皆以成为了过去式,席地而坐之处,皆是草木茂盛。

读书如一颗裹成珍珠的蜜糖,在我迷茫冲动的青春旅途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一生去收藏与品味。

从以前只会读“曲项向天歌”的小女孩儿,蜕变成了如今伤春悲秋的善感少女,读书已然成为了不可缺失的习惯。惆怅时读书,伤感时读书,欢愉时读书,喜悦时读书。从“愿你行万里路,归来仍少年”的青春矫言到“浮生未歇,红袖忆君怀。”的古思情觞,点点滴滴的积累,已汇成江河。南极盈盈,秋声冬语,读书已与我融为一体,今生今世,直到白头。

老街上依旧人来人往旧,风车已然转了半个童年。年少的梦想,逝去的青春,残酷的现实,物是休,事事休,便只当应了蓦然回首,书——如初,灯火阑珊处。

没有少年当自强,哪来的诗与远方兮;没有青春夏未伤,哪来的生死白头说?然我自是少年,邵华倾负,也不曾负。

“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的旅途,踌躇在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不是孤单长夜与年少窘迫,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远方闪耀的星,以及那陪伴我,温暖一生的书。”

不负故事不负书,给予君子望赏疏。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