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闯门巷的硬化,小镇仅存的石板路也成为历史了。小镇其实也不小,当然是和同级别(乡镇)相比,它在全国还是排得上前三名的,说它大也不大,镇中心也只有五平方公里。但她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建制镇今年刚好百年。
镇政府驻地青树坪,自古为驿站要塞,距县城永丰镇19公里,早在清咸丰年间,这里已商贾云集、商业贸易十分活跃。1912年建镇,历史悠久,后虽几经行政区域和机构变更,但青树坪镇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故有“历史名镇”之称。
天天相处在一起,很难发觉彼此的变化。就像别人家的小孩,几年不见就发现长高了许多,就惊叹岁月的神奇。故此,长年生活在小镇的人,总是说小镇没有什么变化。而对于一个过客来说,小镇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我出生于小镇,成长于小镇,五十年的时光(除去69—75年下放农村),都是在小镇渡过的。所以说,小镇的变化到底怎样?
小镇最先是一条东西走向、铺满着青石板的街道,弯曲有度,全长约一公里,听老辈讲,青树坪确实是一个小小的坪,因为,是邵阳至湘乡通道,有头脑的商人率先建立驿站,慢慢的增加了各种生意人,尤其是锡福殿的修建,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香客,人气带来旺气,于是各地的生意人在此安营扎寨了。
至于街中的石板铺于何时,以无据可查。反正我从小就是在石板中滚爬中长大的。对于幼年的记忆,已经格式化了。唯有“数石板”这点事情,俨然成为档案。“街道的石板到底有多少块?”这是一个常议的话题,但到底也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准确数字。为了探求一个正确的答案,有不少人(当然也包括我)从上街走到下街,一块—块的数,其实没有哪个能坚持数完。想想看,石板有大有小,有宽有窄,中间那些大的还好数,边上那些小的就伤脑筋的事情了。所以,得出结论又各有不同。所以大家只好认同大人们说了那个数字,“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九块”。那时我们都认为是自己无能。稍大一点后得知,这是计算得来的,为了显现其真实性,故意不为整数。
那个时候,城乡差别还很大,镇上的青年读完中学,在家等待招工。父母有工作单位的,待业的时间一般很短,而父母没有单位的,或单位差的,待业的时间就长了,甚至一直没进单位。大家管待业这段时间为“数石板”。“数石板”一度成为我们的口头禅。
古镇的地形也很特殊。320国道和镇南路(原来的潭宝路)在街的两头交叉,成为两个人字口;人字口的中间道路纵横交错,东西走向的有老街和富厚商业步行街,而粮站路、车站路、工农坪(行政路)、牛娅力巷、南门巷、北门巷、闯门巷、甘(棠)花(门)公路贯彻南北。
如果把320国道和镇南路比作船沿,古镇恰似一艘小船,而被道路分隔的建筑,就是那船上的货物。而那甘花公路就是古镇的翅膀。
古镇的传说很多,人才也很多,特产也很多,而方言也更具风格。
古镇的历史名人由他人讴歌。作为草根一族,本篇只讲讲几个小人物。说到小人物,不得不讲配锁大王——哑巴李立仁,剪纸大王——贤拐子金贤良,二胡大师——瞎子陈放生。
哑巴李立仁,我的堂兄,长我十岁。先天性聋哑,长得五大三粗,读过一年聋哑学校,于是,会写很多字。虽然有些字缺臂短腿,但大家还是认得出来。从我记事始,他就在街上摆了一个配锁摊,兼修雨伞,缝补雨鞋。不靠政府不靠兄弟姐妹,自势其力。由于他技术好,待人好,方圆几十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可以肯定,全镇知名度非他莫属。还值得一提的是,下象棋也很有份量,他的摊子边的棋盘每天没有空闲,爱好象棋的老老少少都爱来斗几个回合。街坊四邻都说:“我还真的很佩服。聪明、自强自立、手艺精湛,亲情味挺浓。”
剪纸大王金贤良呢是我的长辈份了,他的相貌和身材真的不好恭维。武大郎的个子,但还要精瘦,小而灰暗的眼睛,双腿一长一短,所以外号"贤趴子"。自然界必定有它的法则,他虽然其丑无比,偏偏他有一门绝技——剪纸。剪出来的鸡鸭牛羊马,惟妙惟肖。那时候人百年后,总要布置一下孝堂,摆上几个花圈。那个年代没有人做生意,所以,他的剪纸艺术大有用武之地。
贤趴子读书多少我不得而知,但好像有点文化的样子,是我的图书馆里的常客,他经常给我们这些小孩子讲讲故事,编一些顺口溜。可惜的是他没有哑巴那么得人缘。原因是经常欺负人,尤其是小孩子。他喜欢放屁,常常在放屁前逗弄人,说他的屁股后面有些什么什么,引诱孩子们去看,结果他就放一个响屁。所以,人缘不怎么好。卒于九十年代末期。
我为什么要说说二胡大师放瞎子呢?源于他超人记忆力和精彩的琴技。一条公里长的老街,放瞎子从上街走到下街,从下街走到上街,他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到他所熟悉的人家。
他的二胡拉得极好,他会拉很多很多曲子,每天清早就在街头拉着二胡,什么《二泉映月》,《红湖水,浪打浪》,拉得更是行云流水,让我们百听不厌。大凡瞎子会算命,他也不例外,如果你多数几个钱,他就边拉边唱,让你在闲聊中得到享受。
古镇的特产,有句歌谣这么说:“豆豉辣酱萝卜干,有滋有味又好看。”八十年代前,小镇的居民几乎家家都要晒辣酱煮豆子,一条石板街两旁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瓦罐,或罩蚊帐布,或罩塑料布,五颜六色,从南望到北,宛如一条开满鲜花的林荫道,更有情调的是,妇人们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嘻嘻哈哈综合论坛,就像那蜜蜂围着花藤。可惜的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浪潮,有人偷懒了,有人更勤快了,偷懒的人花钱向勤快的人购买。闲情逸致的人少了,美丽的街景也被市场化了。
再说说小镇的语言文字,小镇的口音一个字“土”,说话不带一丝儿鼻音,也没有一点卷舌音,全都是腔音。说的话除了本地人能听懂,外地人一听可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了。比如:恩各—你的。帽治各—不是的。爬锅—菜锅。麻瓜子—青蛙。做马咯—做什么。花公子—虾。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如果想讲讲普通话,也是洋腔八调,有人说“哈哈,这是塑料普通话!”
古镇百年,翻天覆地。由一条石板街变成三条大街。十来条小街小巷。拥有喜洋洋、福临门、步步高、新一家等十多家大型综合超市。亿客隆、一方、等数十家服装超市,青树五交化、新俊商场等电器商城。尤其是逢五逢十的墟场,吸引了数十公里外的人流,商业活跃,有诗为证:“广招东西南北客,日进上下左右财。”
夜幕下,月光中,古镇像一艘载满货物的小船,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而行。
镇政府驻地青树坪,自古为驿站要塞,距县城永丰镇19公里,早在清咸丰年间,这里已商贾云集、商业贸易十分活跃。1912年建镇,历史悠久,后虽几经行政区域和机构变更,但青树坪镇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故有“历史名镇”之称。
天天相处在一起,很难发觉彼此的变化。就像别人家的小孩,几年不见就发现长高了许多,就惊叹岁月的神奇。故此,长年生活在小镇的人,总是说小镇没有什么变化。而对于一个过客来说,小镇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我出生于小镇,成长于小镇,五十年的时光(除去69—75年下放农村),都是在小镇渡过的。所以说,小镇的变化到底怎样?
小镇最先是一条东西走向、铺满着青石板的街道,弯曲有度,全长约一公里,听老辈讲,青树坪确实是一个小小的坪,因为,是邵阳至湘乡通道,有头脑的商人率先建立驿站,慢慢的增加了各种生意人,尤其是锡福殿的修建,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香客,人气带来旺气,于是各地的生意人在此安营扎寨了。
至于街中的石板铺于何时,以无据可查。反正我从小就是在石板中滚爬中长大的。对于幼年的记忆,已经格式化了。唯有“数石板”这点事情,俨然成为档案。“街道的石板到底有多少块?”这是一个常议的话题,但到底也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准确数字。为了探求一个正确的答案,有不少人(当然也包括我)从上街走到下街,一块—块的数,其实没有哪个能坚持数完。想想看,石板有大有小,有宽有窄,中间那些大的还好数,边上那些小的就伤脑筋的事情了。所以,得出结论又各有不同。所以大家只好认同大人们说了那个数字,“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九块”。那时我们都认为是自己无能。稍大一点后得知,这是计算得来的,为了显现其真实性,故意不为整数。
那个时候,城乡差别还很大,镇上的青年读完中学,在家等待招工。父母有工作单位的,待业的时间一般很短,而父母没有单位的,或单位差的,待业的时间就长了,甚至一直没进单位。大家管待业这段时间为“数石板”。“数石板”一度成为我们的口头禅。
古镇的地形也很特殊。320国道和镇南路(原来的潭宝路)在街的两头交叉,成为两个人字口;人字口的中间道路纵横交错,东西走向的有老街和富厚商业步行街,而粮站路、车站路、工农坪(行政路)、牛娅力巷、南门巷、北门巷、闯门巷、甘(棠)花(门)公路贯彻南北。
如果把320国道和镇南路比作船沿,古镇恰似一艘小船,而被道路分隔的建筑,就是那船上的货物。而那甘花公路就是古镇的翅膀。
古镇的传说很多,人才也很多,特产也很多,而方言也更具风格。
古镇的历史名人由他人讴歌。作为草根一族,本篇只讲讲几个小人物。说到小人物,不得不讲配锁大王——哑巴李立仁,剪纸大王——贤拐子金贤良,二胡大师——瞎子陈放生。
哑巴李立仁,我的堂兄,长我十岁。先天性聋哑,长得五大三粗,读过一年聋哑学校,于是,会写很多字。虽然有些字缺臂短腿,但大家还是认得出来。从我记事始,他就在街上摆了一个配锁摊,兼修雨伞,缝补雨鞋。不靠政府不靠兄弟姐妹,自势其力。由于他技术好,待人好,方圆几十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可以肯定,全镇知名度非他莫属。还值得一提的是,下象棋也很有份量,他的摊子边的棋盘每天没有空闲,爱好象棋的老老少少都爱来斗几个回合。街坊四邻都说:“我还真的很佩服。聪明、自强自立、手艺精湛,亲情味挺浓。”
剪纸大王金贤良呢是我的长辈份了,他的相貌和身材真的不好恭维。武大郎的个子,但还要精瘦,小而灰暗的眼睛,双腿一长一短,所以外号"贤趴子"。自然界必定有它的法则,他虽然其丑无比,偏偏他有一门绝技——剪纸。剪出来的鸡鸭牛羊马,惟妙惟肖。那时候人百年后,总要布置一下孝堂,摆上几个花圈。那个年代没有人做生意,所以,他的剪纸艺术大有用武之地。
贤趴子读书多少我不得而知,但好像有点文化的样子,是我的图书馆里的常客,他经常给我们这些小孩子讲讲故事,编一些顺口溜。可惜的是他没有哑巴那么得人缘。原因是经常欺负人,尤其是小孩子。他喜欢放屁,常常在放屁前逗弄人,说他的屁股后面有些什么什么,引诱孩子们去看,结果他就放一个响屁。所以,人缘不怎么好。卒于九十年代末期。
我为什么要说说二胡大师放瞎子呢?源于他超人记忆力和精彩的琴技。一条公里长的老街,放瞎子从上街走到下街,从下街走到上街,他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到他所熟悉的人家。
他的二胡拉得极好,他会拉很多很多曲子,每天清早就在街头拉着二胡,什么《二泉映月》,《红湖水,浪打浪》,拉得更是行云流水,让我们百听不厌。大凡瞎子会算命,他也不例外,如果你多数几个钱,他就边拉边唱,让你在闲聊中得到享受。
古镇的特产,有句歌谣这么说:“豆豉辣酱萝卜干,有滋有味又好看。”八十年代前,小镇的居民几乎家家都要晒辣酱煮豆子,一条石板街两旁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瓦罐,或罩蚊帐布,或罩塑料布,五颜六色,从南望到北,宛如一条开满鲜花的林荫道,更有情调的是,妇人们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嘻嘻哈哈综合论坛,就像那蜜蜂围着花藤。可惜的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浪潮,有人偷懒了,有人更勤快了,偷懒的人花钱向勤快的人购买。闲情逸致的人少了,美丽的街景也被市场化了。
再说说小镇的语言文字,小镇的口音一个字“土”,说话不带一丝儿鼻音,也没有一点卷舌音,全都是腔音。说的话除了本地人能听懂,外地人一听可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了。比如:恩各—你的。帽治各—不是的。爬锅—菜锅。麻瓜子—青蛙。做马咯—做什么。花公子—虾。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如果想讲讲普通话,也是洋腔八调,有人说“哈哈,这是塑料普通话!”
古镇百年,翻天覆地。由一条石板街变成三条大街。十来条小街小巷。拥有喜洋洋、福临门、步步高、新一家等十多家大型综合超市。亿客隆、一方、等数十家服装超市,青树五交化、新俊商场等电器商城。尤其是逢五逢十的墟场,吸引了数十公里外的人流,商业活跃,有诗为证:“广招东西南北客,日进上下左右财。”
夜幕下,月光中,古镇像一艘载满货物的小船,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