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是孩子的前传,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续集。每个孩子的翅膀,是为了让自己飞翔,而不是用来背负父母的梦想。希望每个孩子,不仅是在儿童节,能够快乐自在的做个孩子,也希望每个人,一生都能做自己。下面是起点宝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育儿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的翅膀是用来飞翔,而不是背负父母的梦想
文/吴在天
看到有位朋友发圈说,她老公给孩子买玩具准备儿童节礼物,平时老公买的玩具除了车就是枪,要不就是遥控飞机。她老公还特别自豪的说,孩子就应该玩这些比较高级的玩具。
但关键是,他们家的孩子是女孩,所以玩具买回来之后,孩子都没有怎么玩。不过,这个当爹的却是很开心。
你是否也想给孩子,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
你是否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拥有,那些你曾经喜欢却不能得到的东西。比如说,玩具、机遇、职业、或是梦想。
对于父母来说,有这些想法无可厚非。但如果你极其渴望孩子去实现你想要的人生,并要求你的孩子那么做的时候,你们的亲子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01)
很多父母,就希望孩子能够从事自己小时候渴望的职业,或者实现自己小时候未能实现的梦想。比如,要求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或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父母的愿望,可能会通过控制欲极强的观念或行为表现出来。
我想起一位朋友的经历。
大学毕业那年,有很多企业到他们学校招聘,有北京的单位,也有广东的企业,他很想来南方工作,但是他的父亲却要求他去北京发展。
对于父亲这一辈人来说,去北京是他们的信仰和愿望。父亲从动员到劝说,从和颜悦色到激烈争吵。父亲执意要他选择去北京工作,争吵最厉害的时候,父亲扬言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
虽然这位朋友最后是“选择”了去北京发展,但这并不是他的选择。他跟父亲的关系也渐渐变得冷淡而疏远。因为爸爸的干涉,让他别无选择。
有时候,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直到我们成了父母,直到我们有了孩子之后,你可能忽然意识到,自己有种曾经想要的却没能实现的生活。于是,你对你的孩子有了期望。
想起以前的一则新闻,因为女儿抄作业,被父亲吊起来打,结果让女儿不幸窒息死亡。
在邻居和朋友的眼中,这位父亲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是不可能动手打孩子的,他平时对孩子很好,而且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是,因为仅有初中学历的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
所以,当他发现孩子在抄作业的时候,这位父亲就变得极其的失望和愤怒,最后错手酿成了悲剧。
这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补偿心理。
很多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去实现的梦想,然后就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
有这种补偿心理很正常。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觉察自己的这种心理机制的话,我们就很容易把补偿变成对孩子的操控。
(02)
小说《无声告白》里面就描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16岁的女孩莉迪亚投湖自杀了。
但是,她的父母不明白,为什么那么乖巧听话的孩子会自杀?为什么父母那么的疼爱她,她还要选择这条路。
当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很后悔内疚,为什么要搬到这个地方?为什么要搬到这个旁边有湖水的地方?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是混血的背景,使得自己的孩子不合群。
但是,他不知道,当他把自己童年期没有朋友的阴影,投射到女儿身上的时候,悲剧的伏笔就早已埋下。
这位爸爸不断地要求女儿要学着多交朋友,他甚至要求女儿经常给同学打电话保持联络,要求女儿邀请同学来家里做客…。
在圣诞节那天,莉迪亚满怀期待的等着圣诞礼物,结果父亲给她准备的,竟然是一本名为《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书。
她很失望,但是,她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女儿为了满足父亲的期待,她跟爸爸说:“这个礼物太棒了!”
而莉迪亚的妈妈为了能够拿到大学学位,悄然离开了女儿。女儿在心里暗暗发誓,如果妈妈能够回来,她愿意答应妈妈所有的要求。
所以,当妈妈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想当医生的愿望强加给她时,她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下来了。
女孩的妈妈在她死后,无论如何都不能相信,乖巧懂事的女儿会离开她。当警察问她,是否觉得自己的女儿孤独时,她都认为女儿是很快乐的。
她觉得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的女儿。但她并不知道,女儿的那些“快乐”,其实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
莉迪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还有父亲的黑头发。她是父母最爱的孩子,同时也是父母最寄予厚望的孩子。
父母把自身无法实现,或无力做到的事情都强加在了她的身上。她的父母深信,女儿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
爸爸希望她能够融入这里的人群,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而不是像自己小时候一样没有朋友;妈妈则希望她能够当一名优秀的医生,而不是像自己一样,因为怀孕而不得不放弃梦想,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可是父母的期待,最后却杀死了这个少女。
我们终此一生,都在试图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却又在忍不住的去满足对方的想象。
(03)
如果我们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我们也会无意识的让孩子迷失生活的方向。
作为父母,你会通过自己养育孩子的经历,重温自己的童年。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童年经历的磨难和痛苦,作为理解你孩子行为的一把钥匙。也许这样,曾经的痛苦和未曾拥有的遗憾,才会对现在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漫画家蔡志忠说,他教育孩子的信念,就是让孩子可以一辈子快乐的做自己。
他曾送给自己女儿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颗小番茄秧,人们告诉他只要努力就可以长得很高,结的果实会像西瓜一样大,味道像香瓜一样甜,并且还会像苹果一样有营养。
小番茄一样很努力的吸取养分,很卖力的做体操运动,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的像番茄一样,不再认为自己是番茄一样,他甚至连一点自信心都没有了。
蔡志忠认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凭什么替孩子决定前途。只要孩子快乐的成为他自己,只要能够健康的长大,别的什么其实真的都不重要。
每个人在成为父母之前,都曾是个孩子。而我们往往很容易会在情感上,把从自己父母那里继承而来的东西传承给我们的孩子。
有位妈妈说,她有次去接孩子的时候迟到了。她的内心很慌乱,她觉得孩子会认为妈妈不会来了,她觉得孩子会因为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而感到生气,她觉得孩子会感到孤独伤心难过…。
她越想越慌乱,但是当她赶到幼儿园时,她看到女儿挺好的,正坐在椅子上看书。这时候,她忽然有个声音冒出来:“她跟我不一样。”
是的,孩子跟我们不一样。
父母不是孩子的前传,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续集。
每个孩子的翅膀,是为了让自己飞翔,而不是用来背负父母的梦想。
希望每个孩子,不仅是在儿童节,能够快乐自在的做个孩子,也希望每个人,一生都能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