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立春三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立春三候介绍
立春三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陡负冰
立春一候:东风解冻
第一候,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儿解散。《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
意思是初候,暖气流东移,气温回升使大地解冻。春风送来了暖风,这温暖不单是春风本身的和煦、还包含着一种讯息,即春天来了,大地开始解冻,万物即将苏醒。
一候花信:迎春花
立春第一个开的花是迎春花。迎春花别名叫迎春、黄素馨、金腰带。因为在百花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儿得名。
迎春花不仅花色端庄秀丽、气质非凡、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强的特点、历来为人们喜爱。
立春二候:蛰虫始振
二候:蜇虫始振。“蛰”是隐藏,指在地下冬眠的小虫苏醒,动而未出。意思是冬天藏在洞里的虫类,因为天气的变暖,土地变得松软,因此慢慢的从洞中苏醒过来。
二候花信:樱花
立春第二候盛开的花是樱花。据文献的资料参考、樱花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已经在中国宫苑内栽培。而日本栽种樱花才千余年历史,比中国要晚一千余年。
立春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鱼陟负冰。陟、言积、升也、高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意思是说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在北方,盛寒时水面结冻,但水底似乎比较暖和,鱼儿潜伏在那里,安安静静地等待春天。开春了,水面的冰开始融化,鱼儿很快觉察到变化,争先恐后浮到水面,在尚未完全融化的冰块和冰片缝隙间游动,因此古时称为“鱼上冰”,到元代《元史志》方改为较为文雅的“鱼陟负冰”。
三候花信:望春花
望春花即紫玉兰,又名木兰、辛夷。花朵艳丽怡人、芳香淡雅、孤植或丛植都很雅观、树形婀娜、枝繁花茂、是优良的庭院、街道绿化植物。在中国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花卉和中药。对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均有显著地作用。
立春又称什么
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人们将有“双立春”的农历年视为大吉年份。
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一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季节的更替,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立春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至此,渐次复苏。时至立春,在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春”的具体节律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立春的10大民间习俗
1、咬春
立春这一日,汉族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讲究时令吃食,立春这天要吃春饼,吃春饼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盘的,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2、燎百病
燎百病也是一种传统的古老习俗,在陕西农村中,特别是山区很风行。每年立春日黄昏,家家户户把从山峁崖畔砍来的柠条子、酸枣树枝叶、堆在一起点燃,好像迎火会一样,火燃旺时,把床上的被褥拿来虚燎,边燎边念:“燎百病,燎百病。百病消散身安宁。”届时大人、小孩、男男女女从熊熊大火上跳过,以灭菌除病,保障身体健康。
3、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4、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5、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6、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7、吃春饼
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时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诗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和碗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现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饼,配料已是十分讲究了除了传统的豆芽炒韭菜之外,还有肉丝、蛋丝,香菇等等高级佐料,春卷盛行于宋元,宋朝时称为“春”或“探春”,元时称为“卷煎饼”。
8、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9、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10、打春牛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鞭春牛”活动。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有关立春三候介绍相关文章:
★ 2022年立春节气三候及解释
★ 立春的习俗有哪些
★ 2021立春节气的含义是什么简单介绍
★ 关于春分时节的介绍
★ 立春的由来 立春的来历 立春介绍
★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节气的知识介绍
★ 2021年春分的起源简介介绍
★ 立春的习俗有哪些
★ 立春节气的由来
★ 春分节气的特点简介
2022立春吃春饼有什么寓意
上一篇:有关立春三候介绍
下一篇:关于立春的禁忌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