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吃西餐的十大礼仪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端午节,潮人有很多风俗活动,除祭祖外,还有插艾花、采草药、浴药汤、食药膳、吃粽子、赛龙舟、贮龙须水等习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饮食礼仪

插艾蒲

五月夏至,气候温湿,是疫病流行季节,故古人认为除了要施行巫术驱除毒病之外,还要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黄之类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具有芳香解毒、驱毒避瘟之功能,后来便在端午节广为使用,并成为民俗。

潮汕插艾挂蒲的历史悠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中说到:“(五月五日)仍悬蒲艾于门,以迎祥避恶”。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已有插艾蒲的习俗。至清代,这种活动更盛。清顺治《潮州府志》曰:“(五月五日)插艾蒲于门”。

清乾隆《南澳志》云:“端午日,昔人取艾悬户,挂蒲泛酒。今合艾与蒲共悬之,谓蒲似剑也”。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更为详细:“(端午节)以艾叶、榴花簪发,童稚用彩绸缝小荷包,裹雄黄末并道符佩身上,谓可避邪”。

浴药汤

“浴药汤”的风俗,在文献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比插艾挂蒲还早。《大戴礼记o夏小正》中写到: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可知这种习俗在周代已经普及,所以端午节也别称为“沐兰节”。在潮汕,育儿知识这种浴药汤的习俗也长期存在。

清顺治《潮州府志》和清乾隆《揭阳县志》都有“(端阳)采百草为汤以浴”的记载。这比起古时单用泽兰沐浴,显然减少了驱病避邪的巫术色彩,而增加了卫生保健的作用

吃粽子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文化礼仪

龙舟各千秋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又名端阳、端正、重五、重午、午日、天中、天长、地腊等。对端午的解释,《太平御览》卷三十释“端,初也”,又训“午”与“五”通。

端午节的一个传统活动项目就是赛龙舟。赛龙舟,又叫龙舟竞渡,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关于龙舟活动的起源,历来各家说法不一。有起于纪念吴 臣伍子胥尸沉钱塘江之说;有起于越王勾践为报越国被灭之耻,借嬉水竞舟之名训练水军之说;有起于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五月五日沉江寻父之说。而较为通常的说法 是起于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自溺汨罗江而死,“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撄食也。又龙舟竞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东周列国志》)

赛龙舟是潮汕人民喜爱的活动,历史悠久,而潮汕各地的龙舟形状也各有千秋,大体分为 大真龙、小真龙、假龙、土船龙和国标龙,还有比较特别的游旱龙。

大真龙

大真龙一般以32浆或36浆,外加鼓手、锣手、掌陀各1人,共35人或39人,龙舟陪有龙头神(龙头)。主要使用地方:潮州、汕头、揭阳。

小真龙

小真龙一般以16浆或22浆,外加鼓手、锣手、掌陀各1人,共19人或25人,龙舟陪有龙头神(龙头)。主要使用地方:潮州、汕头、揭阳。

假龙

假龙一般以10浆,外加鼓手、掌陀各1人,船太小容易积水陪一人泼水,共13人。龙舟无陪有龙头神(龙头)以红花和红绸代替,因此被戏称为假龙,主要使用地方:澄海。

土船龙

土船龙20浆或32浆,外加鼓手、锣手、掌陀各1人,船身太浅容易积水陪一人泼水,共24人或36人。龙舟无陪有龙头神(龙头),以老爷金花、红绸、令旗和花篮(或香炉)代替。因是潮汕土木舟加长形,外地人戏称土舟龙,主要使用地方:潮阳。

国标龙

国标龙20浆,外加鼓手、掌舵各1人(有时外加锣手1人),共22人或23人。龙舟陪有龙头神(龙头),汕头此次海湾龙舟赛用的就是这种龙舟,一般领导也要举行象征性点睛仪式。

旱龙

旱龙顾名思义就是在陆地上的龙舟,历史上潮汕游旱龙有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汕头市龙湖区下蓬镇官埭尾村(解放后停止),另一个地方是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两个地方游旱龙方式也各不一样。

农历五月,古代称之为“恶月”,从气候上来看,渐入热夏,湿热弥漫,人易染病,是灾疫流行之时。所以,在端午节前后,时兴在门上悬插菖蒲、艾叶,谓之“蒲剑”、“艾虎”,以驱邪避害。后来,又添加上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为“天中五瑞”。

五瑞之首,乃菖蒲,它具有消除邪气的作用。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菖蒲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透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是一味很有用的中草药。同时,菖蒲“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悬之于门,如利剑出鞘,足以避邪驱鬼。清人顾铁卿《清嘉录》卷五:“截蒲为剑,割篷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这当然是迷信,但可以为空气消毒、杀菌,倒是一点不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