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下后上”,你做到了吗?
上下班高峰时段,站台上密密麻麻站满了着急候车的乘客。这时,一辆公交车进站,车门打开的瞬间,你是自觉地等车内乘客下车后再按秩序上车,还是拨开人流奋不顾身地先挤上去?日前,记者特意挑选早、晚高峰时间登上公交车进行探访,发现“先下后上”这一连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的乘车秩序,在人多拥挤的时段却常常被“挤”出了车厢。
[现场] 高峰时,“先下后上”难做到
镜头一:周一上午7点,记者所乘坐的公交车经过中山医院站,一位到站要下车的中学生走到车门口,却被从站台上冲上车的五六位乘客硬生生堵回了车厢里。由于个子尚小,挤不过眼前人高马大的成年乘客,这个中学生被挤得下不了车。而此时车子已经要启动开车。眼看要错过上学时间,这名中学生只能拼命向前挤,书包背带也被扯断,她着急地哭了。
镜头二:下午5点半,车站上站满了归心似箭的候车者。一辆公交车进站还未停稳,10多名候车乘客就蜂拥而上,把两扇车门团团围住。车门一开,下车的乘客还没有下车,就先被上车的乘客堵塞了通道。于是要下车的乘客抱怨站台上的乘客不该拥挤上车,站台上的乘客则不耐烦地嚷嚷“让一让,快点下。”等到车子合上车门,已经耽误了好几分钟。
镜头三:周二上午8点15分,正值上班族出行的高峰时段。记者乘坐一辆开往上海体育馆的49路车刚刚在枫林路进站。开门后,到站的乘客正在依次下车,但就在此时,站台上一位急着上车的男青年拨开正在下车的乘客,想挤身上车。眼看一人半宽的车门前秩序变得混乱,售票员连忙招呼:“对不起,先生,请先下后上。”旁边的乘客也连声一起招呼,男青年抬头看见一车厢人的目光,不好意思地停止挤车,侧身为下车乘客让出一条通道。自己也很快按秩序上了车。
[分析] 不是不知道 而是忘做了
“你知道乘车应该先下后上吗?”
“当然知道。”
“那车站上人多的时候,你会去主动排队乘车吗?”
“实话说,要是前面有人排队,我肯定会跟着排,如果没人排队,那就跟着挤了。”
在与站台上候车乘客的对话采访中,记者发现,“先下后上”的理念虽然人尽皆知,但是却远未深入人心。消极从众心理成为造成高峰时段公交车乘车秩序混乱的人为因素之一。
“不是不知道,而是忘做了。”对此,专家指出,市民虽已了解到自觉排队的重要性,但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自觉自律的概念在许多人的意识中还没有形成惯性思维。通常情况下,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条件下,能够主动自觉排队的人少而又少。或者有人有这个意识,但看到他人拥挤上车,自己也就会“不好意思”排队,而选择盲从“随大流”。大家相互效仿,形成了高峰时段公交乘车秩序混乱现象。
[提醒] 营造环境 约束自我
文明乘车需要服务方与乘客的真情互动:车队人员尽量营造文明乘车秩序,乘客应该提高素质文明乘车。专家指出,西方一些国家的文明程度之所以比较高,就是一个长期舆论约束的结果,自觉排队不需要硬性的规定监督,已约定俗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所以文明礼仪意识是否能形成惯性思维需要大环境的宣传和自我约束。
近日,乘坐49路公交车的乘客都欣喜地发现,该路线36辆运营车都在车门的醒目位置贴上了“先下后上,文明礼让”的橘黄色宣传标语。在上下班高峰时段,车门上一句无声的提醒,售票员一句温馨的提醒,都让车厢里洋溢出文明礼让的氛围。这些文明乘车宣传,对市民就是很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大环境的营造。同时,我们每个乘客也都要加强自身文明规范意识,以自己文明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人,使文明按序乘车真正形成一种习惯。(见习记者 沈轶伦)
公交车厢里的礼仪
乘坐公共汽车时,应在站台上有秩序地等候。公交车进站停稳后,应让车上的乘客先下,然后依次上车,不要争抢。上车后要主动投币或刷卡买票,遇到老弱病残和怀抱婴儿的人应主动让座,以保证他们的乘车安全。当别人给你让座时,应主动向对方致谢。
应多为其他乘客作考虑。不要在车厢里大声打电话影响他人。不要在车上吃东西喝饮料,以免食物溅开弄脏其他乘客。不能在车厢里乱扔果皮、纸屑。更不要携带宠物或危险违禁物品乘坐公共汽车。
车辆行驶时,无论站立还是坐在座位上都应该举止大方,不能将头和手伸出窗外,也不应该在车厢内打闹、喧哗。要坐好或站稳,抓住扶手,防止紧急刹车时摔倒。在车挤的情况下应懂得互相礼让。
遇到下雨天,乘车前应预先准备好一个塑料袋,在上车前要将湿漉漉的雨衣脱掉,雨伞收好,放进塑料袋里,以免弄湿别人的衣裳,做个文明的乘客
让文明从乘车开始
文明乘车理应先下后上,保持秩序,方便的是大家。这样的道理,其实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但是为何在高峰时段,很多乘客却还是宁愿选择逆行而上、冒进挤车?道理很简单:唯恐礼让了他人,使自己失去了搭乘这班车的机会,或是失去了占据座位的先机。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一礼让,得到的是其他乘客的尊重,体现的是一个有修养市民的风度。个中得失,孰轻孰重,不言自喻。
本市每天有数百万市民乘坐公交车出行。奔驰在大街小巷的公交车辆是上海的一个个流动舞台,而上车秩序则是体现上海人精神风貌的一扇窗口。一辆公交车驶进车站,站台上的乘客是有礼貌地按秩序排队上车,还是乱哄哄争先恐后、一拥而上?在这一瞬间体现出来的可能不仅是乘客个人素质的高低,还有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市民的文明程度。
上班族们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要在公交车上度过,乘车文明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公德意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让文明不仅仅成口头禅,也成为行动的座右铭。
营造车厢和谐氛围
乘车应当文明有序,但一些乘客却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地“一窝蜂”冒进;乘车应当文明文雅,但一些乘客却出言不逊,或大声喧哗、言语粗鄙;乘车应当爱护车厢环境卫生,但一些乘客却随地或开窗乱吐痰、乱扔果皮。这些行为,都和文明都市格格不入。(网友 芳薇)
在每天早晚乘车高峰期,上车时拥挤现象十分严重,许多人根本不排队,车一来就蜂拥而上,你挤我扛他撞,老人、孩子常常被挤得上不去车,甚至发生严重事故。有的乘客站在车门处,既上不去,又不愿意下来,车门关也关不上。叫人看了汗颜。(网友 塞翁)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出行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畅通的交通秩序可以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创造文明的乘车环境可以增添社会的和谐氛围。(网友 七夕)
乘车应当文明文雅,人人都做“文明型”、“优雅型”乘客,整个车厢自然充满和谐氛围。
上下班高峰时段,站台上密密麻麻站满了着急候车的乘客。这时,一辆公交车进站,车门打开的瞬间,你是自觉地等车内乘客下车后再按秩序上车,还是拨开人流奋不顾身地先挤上去?日前,记者特意挑选早、晚高峰时间登上公交车进行探访,发现“先下后上”这一连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的乘车秩序,在人多拥挤的时段却常常被“挤”出了车厢。
[现场] 高峰时,“先下后上”难做到
镜头一:周一上午7点,记者所乘坐的公交车经过中山医院站,一位到站要下车的中学生走到车门口,却被从站台上冲上车的五六位乘客硬生生堵回了车厢里。由于个子尚小,挤不过眼前人高马大的成年乘客,这个中学生被挤得下不了车。而此时车子已经要启动开车。眼看要错过上学时间,这名中学生只能拼命向前挤,书包背带也被扯断,她着急地哭了。
镜头二:下午5点半,车站上站满了归心似箭的候车者。一辆公交车进站还未停稳,10多名候车乘客就蜂拥而上,把两扇车门团团围住。车门一开,下车的乘客还没有下车,就先被上车的乘客堵塞了通道。于是要下车的乘客抱怨站台上的乘客不该拥挤上车,站台上的乘客则不耐烦地嚷嚷“让一让,快点下。”等到车子合上车门,已经耽误了好几分钟。
镜头三:周二上午8点15分,正值上班族出行的高峰时段。记者乘坐一辆开往上海体育馆的49路车刚刚在枫林路进站。开门后,到站的乘客正在依次下车,但就在此时,站台上一位急着上车的男青年拨开正在下车的乘客,想挤身上车。眼看一人半宽的车门前秩序变得混乱,售票员连忙招呼:“对不起,先生,请先下后上。”旁边的乘客也连声一起招呼,男青年抬头看见一车厢人的目光,不好意思地停止挤车,侧身为下车乘客让出一条通道。自己也很快按秩序上了车。
[分析] 不是不知道 而是忘做了
“你知道乘车应该先下后上吗?”
“当然知道。”
“那车站上人多的时候,你会去主动排队乘车吗?”
“实话说,要是前面有人排队,我肯定会跟着排,如果没人排队,那就跟着挤了。”
在与站台上候车乘客的对话采访中,记者发现,“先下后上”的理念虽然人尽皆知,但是却远未深入人心。消极从众心理成为造成高峰时段公交车乘车秩序混乱的人为因素之一。
“不是不知道,而是忘做了。”对此,专家指出,市民虽已了解到自觉排队的重要性,但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自觉自律的概念在许多人的意识中还没有形成惯性思维。通常情况下,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条件下,能够主动自觉排队的人少而又少。或者有人有这个意识,但看到他人拥挤上车,自己也就会“不好意思”排队,而选择盲从“随大流”。大家相互效仿,形成了高峰时段公交乘车秩序混乱现象。
[提醒] 营造环境 约束自我
文明乘车需要服务方与乘客的真情互动:车队人员尽量营造文明乘车秩序,乘客应该提高素质文明乘车。专家指出,西方一些国家的文明程度之所以比较高,就是一个长期舆论约束的结果,自觉排队不需要硬性的规定监督,已约定俗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所以文明礼仪意识是否能形成惯性思维需要大环境的宣传和自我约束。
近日,乘坐49路公交车的乘客都欣喜地发现,该路线36辆运营车都在车门的醒目位置贴上了“先下后上,文明礼让”的橘黄色宣传标语。在上下班高峰时段,车门上一句无声的提醒,售票员一句温馨的提醒,都让车厢里洋溢出文明礼让的氛围。这些文明乘车宣传,对市民就是很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大环境的营造。同时,我们每个乘客也都要加强自身文明规范意识,以自己文明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人,使文明按序乘车真正形成一种习惯。(见习记者 沈轶伦)
公交车厢里的礼仪
乘坐公共汽车时,应在站台上有秩序地等候。公交车进站停稳后,应让车上的乘客先下,然后依次上车,不要争抢。上车后要主动投币或刷卡买票,遇到老弱病残和怀抱婴儿的人应主动让座,以保证他们的乘车安全。当别人给你让座时,应主动向对方致谢。
应多为其他乘客作考虑。不要在车厢里大声打电话影响他人。不要在车上吃东西喝饮料,以免食物溅开弄脏其他乘客。不能在车厢里乱扔果皮、纸屑。更不要携带宠物或危险违禁物品乘坐公共汽车。
车辆行驶时,无论站立还是坐在座位上都应该举止大方,不能将头和手伸出窗外,也不应该在车厢内打闹、喧哗。要坐好或站稳,抓住扶手,防止紧急刹车时摔倒。在车挤的情况下应懂得互相礼让。
遇到下雨天,乘车前应预先准备好一个塑料袋,在上车前要将湿漉漉的雨衣脱掉,雨伞收好,放进塑料袋里,以免弄湿别人的衣裳,做个文明的乘客
让文明从乘车开始
文明乘车理应先下后上,保持秩序,方便的是大家。这样的道理,其实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但是为何在高峰时段,很多乘客却还是宁愿选择逆行而上、冒进挤车?道理很简单:唯恐礼让了他人,使自己失去了搭乘这班车的机会,或是失去了占据座位的先机。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一礼让,得到的是其他乘客的尊重,体现的是一个有修养市民的风度。个中得失,孰轻孰重,不言自喻。
本市每天有数百万市民乘坐公交车出行。奔驰在大街小巷的公交车辆是上海的一个个流动舞台,而上车秩序则是体现上海人精神风貌的一扇窗口。一辆公交车驶进车站,站台上的乘客是有礼貌地按秩序排队上车,还是乱哄哄争先恐后、一拥而上?在这一瞬间体现出来的可能不仅是乘客个人素质的高低,还有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市民的文明程度。
上班族们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要在公交车上度过,乘车文明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公德意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让文明不仅仅成口头禅,也成为行动的座右铭。
营造车厢和谐氛围
乘车应当文明有序,但一些乘客却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地“一窝蜂”冒进;乘车应当文明文雅,但一些乘客却出言不逊,或大声喧哗、言语粗鄙;乘车应当爱护车厢环境卫生,但一些乘客却随地或开窗乱吐痰、乱扔果皮。这些行为,都和文明都市格格不入。(网友 芳薇)
在每天早晚乘车高峰期,上车时拥挤现象十分严重,许多人根本不排队,车一来就蜂拥而上,你挤我扛他撞,老人、孩子常常被挤得上不去车,甚至发生严重事故。有的乘客站在车门处,既上不去,又不愿意下来,车门关也关不上。叫人看了汗颜。(网友 塞翁)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出行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畅通的交通秩序可以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创造文明的乘车环境可以增添社会的和谐氛围。(网友 七夕)
乘车应当文明文雅,人人都做“文明型”、“优雅型”乘客,整个车厢自然充满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