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间的宗教信仰,无论就其内在的本质或外在的表现形式,都源自于闽粤。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祭祀习俗
台湾的神农大帝祭奠,分两天举行,台北市保安宫后的神农殿,每年都在农历四月二十五举办庄严正统的三献礼祭奠。三重市的先啬宫、宜兰的神农庙及其他许多神农殿,都在二十五日举行出巡绕境活动或其他祭奠。
台湾神农大帝的庙宇有百余座,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神农大帝的诞辰日,各地的神农庙在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祭奠活动。
除了庙宇组织的法会外,一些相关的机关团体也沿例举行隆重的祭奠。以台北为例,台湾省粮食局、台北市米商公会、台北市中药公会等机关团体都参加大典。典礼后与居民一齐抬着神农大帝塑像游行,是日晚上,还与居民一齐设宴款待宾客,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崇拜习俗
台湾的瑶池金母信仰,源于1950年(一说1948年),据传某日王母娘娘突然显圣降临在花莲县吉安乡北昌村,附身在一位久病的妇人身上,明示:“吾乃天上王母娘娘,欲在此地驻跸,解救人间苦厄,宣化度众,勿相惊骇。”
据称邻里间凡有来问病、求治、询人、问事等事,王母娘娘都能显威灵,无所不验,民众立即摆下香案,烧香膜拜、信徒日益增多后,就分灵成两家,即身穿素衣、以黄色为令旗的慈惠堂;身穿黄衣、以黑色为令旗的胜安宫,各自塑金像奉拜。
瑶池金母是台湾民间信仰中组织最严密、系统最单一、服饰最统一的一支。至20世纪90年代初,慈惠堂在全台湾的庙堂已达五六百座,胜安宫分灵出去的分堂也有一百余所。
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瑶池金母诞辰日,虽也有部分堂回总堂谒香,但多数都在本堂接受善男信女的庆祝膜拜。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是慈惠堂的总堂堂庆,也是各地分堂回总堂朝圣之日。从十六日起,就有各分堂执事率各地信徒组成庞大朝圣团,不辞千里,纷至沓来,庆典连绵数日,热烈隆重。
台湾丧葬
沿袭古代中国大陆的传统,以周朝的礼仪为根本,又混和了道教、佛教、阴阳家、风水先生等种.种说法,自成一体,别具风格。丧礼的全过程是相当繁琐的。
搬铺。病人病重临危之际,须将病人移到正厅临时搭起的板床上,俗称“搬铺”,若死在卧室,据说“冥魂”会吊在床上不能“超度”。而台湾人相信正厅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日,可谓光荣、幸福。男人要移到正厅的正旁(右侧),女人移到正厅的侧旁(左侧)。
烧银纸。银纸是供亡魂在阴间的旅费,称为“脚尾钱”;还要放一香炉,烧香点烛,为死者照亮赴阴间的路。
人死后,有所谓“哭路头”之俗,即父母亡故,女儿闻讯需立即返家,一边大哭一边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自己的悲痛之情等等,一直要哭到有人拿茶给她喝或拿毛巾给她擦脸才能停止。但家属哭嚎,忌泪水滴在尸身上,否则据说此人会发疯。而族中人来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东边,女人在床位的西边,一律去掉身上的饰品,着素服,集体号哭。
开魂路。请道士(俗称“乌头司公”)或僧侣来念经。为亡魂超度,开路,引导至阴间。乞水沐浴。亲族穿上丧服以后,就到河边排队取水,称之为“乞水”。回来后请“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为逝者擦拭身体的模样,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你现在已经变成神明了,已能和祖先见面”等,这就是“沐浴”。
套衫。为死者准备的衣服(寿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达十一件(但必须是奇数),先由孝男套上试穿,称为“套衫”。孝男穿好寿衣后,拿一个秤子,好像要称衣服似的,这就是告诉死者寿衣是子孙买的,要他穿了去见祖先。
抽寿。“套衫”后,亲人们都要吃用面线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因为面线很长,象征长寿,所以称为“抽寿”。“抽寿”完后,要把笠帽和箍丢到屋顶上,表示已将死者的年龄加进了子孙寿命里,以延长子孙寿命的意思。
张穿。孝男“套衫”之后,请“好命人”为死者穿上寿衣。寿衣是于老人生前就准备好了的,有的甚至是出嫁时由别人送的,有的是做61岁大寿时别人送的生日礼物,俗称“张老衫仔裤”。另外,女子出嫁时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日后的寿衣用。
辞生。尸体纳棺前,死者还要在阳间吃最后一餐,代表与世人告别。与“食酒婚桌”一样,有12种菜肴,依旧由“好命人”做出夹菜的动作,口中还要说些吉利的话。入殓(纳棺)。入殓是整个葬礼的重要时刻,必须请算命先生来选择良辰吉日。
之后的顺序也是非常严格的:棺材的底部放草丝;草丝上面放烧过的灰;灰上放银钱;银钱上又放库钱;放上写有七星的薄板,力“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极;放上桃技,用以驱逐阴间恶狗;放一块石头、一个煮熟的鸡蛋、一碗酱油曲,表示人死后不能复活;放“过山裤”;放上用红布和白布缝成的枕头,还有银纸,称为“鸡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