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节日习俗
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布朗族其它的节日习俗,与傣族大同小异,如“过新年”,“进洼”、“出洼”等。在傣历一月十五这天“赕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赕坦”。“赕”为傣语,指世俗众生对僧侣或先祖亡人敬献物品,佛教俗称“布施”或“化缘”。
过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庭长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胎嘎滚”(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高嘎滚(家族长)。
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嘎滚”(家族)代表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并且用水象征性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家族长也向人们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们,逢年过节来祈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礼,不可忘记。旧的岁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全体儿孙们来告辞拜年,你们都有福了。预祝你们庄稼茂盛,人畜兴旺。”祝毕,家族长为“胎嘎滚”(家族神)代袜么·代袜那神祈祷祭祀。村社以家庭为单位,再到日落方向,举行滴水仪式。
关门节: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这一天家族成员照例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胎嘎滚”,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鬼灵“苏玛”(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布朗族人民喜爱歌舞。每逢结婚、赕佛、盖新房等喜庆日子,男女老幼都载歌载舞,在劳动中也往往伴之以歌,兴致无穷。 布朗族歌舞长期与傣族歌舞保持交流,既吸收了傣族歌舞的长处,又充分发挥了本民族歌舞的特色。布朗族民歌称为“布朗调”,总共有十多个曲调。最基本的曲调有:喜庆对唱的“甩”,抒发孤独忧伤感,情的“宰”,用小三弦伴奏的,多用来歌唱爱情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索”,以及在盛大场合跳舞时唱的“甚”等四种。在布朗山等地还普遍流行傣族的章哈调,依腊呵调。布朗语称歌为“逮”,歌手叫“章逮”,布朗族有对歌的习俗。对歌时往往是即兴创作,通宵不散,有时甚至持续数日。舞蹈有刀舞、蜡条舞、圆圈舞等十一、二种,深受群众喜爱。
婚俗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禁忌
:布朗族认为火塘是一家人安宁之所在,不论家人或是客人皆不能用脚踏火塘和三角架,也不能把别人用过的铁三角架支在自己家中的火塘上,不然会给主人带来不吉;客人不能背靠主人供“家神”的房柱,否则会冒渎神灵,给主人带来不测。凡雷击过的、断了梢的、藤条缠身的和供过神灵的树木皆不能做建筑材料;做“中柱”的树木在砍伐时不能出浆,出浆者认为不吉,必须另砍。而山上的树木不能用来做房屋柱梁。
布朗族对妇女的禁规尤其突出,在日常生活中,男子外出时,妇女禁留男客住宿;不得从男人面前横过;衣裙不能放在家神柱上;禁动男子弓弩等,否则认为不吉利。
妇女怀孕期间不能填坑,不能补漏洞,不能让旁人踩着脚,不能吃献祭神灵的食品,不能砌灶,不能进入新娘卧室。也不能拿绿叶、野兽肉进家,产妇不满月忌串门。
祭“寨神”时,只限于男子参加,妇女不得进神坛;路遇和尚须恭让下方。还禁止外人入寨,若有外人闯入,要罚祭猪一头。本寨成员在这三天之内不准磨刀、背水,不准出入寨子,不准高声喧哗;祭祀期间忌动土、修建房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