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作为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有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苏州民间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端午节习俗
1、佩挂香囊
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吴中风俗历来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
2、悬挂菖蒲
菖蒲是有说法的哦,尖尖的菖蒲叶,喻为剑;上面绑个大蒜头,喻为榔头。大概的意思就是说,防止大鬼小鬼进屋里来。买回来的菖蒲,按照老苏州宁的做法需要用一小块红纸包扎一下,然后用绳子挂在门口。现在省事了,就直接拿红色塑料绳捆住,挂门口。
3、穿五毒衣
苏州的端午节有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给七岁以下的孩子穿上印有老虎图案的“五毒衣”,同时还要挂上装满艾草、菖蒲等植物的香袋、穿上虎头鞋。由于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份,而这时苏州地区即将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湿热,蚊虫出没,人也容易长一些痱子、疖等,而孩子抵抗力差,给他们穿戴这些衣服配饰,主要是希望孩子不受感染,寓意孩子身体健康。
4、兰汤沐浴
与穿五毒衣一样,兰汤沐浴也是一种寓意健康的习俗。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用艾草、菖蒲等几十种花草和药材,泡制后用汤水沐浴,洗过之后据说可以达到蚊虫不侵的效果。这一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但只有在江南一带,才被称为“兰汤沐浴”,体现出一种江南地菖蒲、艾草、野蓬,还有大蒜头,区更为精致的文化特点。
民间习俗
轧神仙
传说农历四月十四为八仙之一吕洞宾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神仙庙在阊门虹桥下塘,即原福济观。旧时每逢四月十四日前往神仙庙进香膜拜者络绎不绝,其中尤以妓家、医家、药业为最狂热。传是日吕洞宾混迹干熙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故人群特别拥挤,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许多小商小贩也纷纷前往阊门内虹桥至皋桥一带,出售泥人玩具、花草盆景、鱼虫花鸟等小商品。如今进香神仙庙的迷信活动已绝迹,但轧神仙的习俗却相沿未易。每逢轧神仙之日,神仙庙附近仍然是人山人海,各类日用、观赏的小商品应有尽有。“轧神仙”实际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石湖串月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苏州旧有泛舟石湖赏月之俗,称“石湖串月”,又称“游石湖”。石湖在苏州城西南,湖广25里。在皎洁的月光下,湖光山色,塔影画桥,风帆渔舟,风光旖旎,令人心驰神往。是夜,月光穿过石湖行春桥桥孔映入水中,也有说是月影穿过上方塔铁链环孔,倒影恰成—串。苏州人出游石湖,盛况空前,其时大小船只倾城而出,游船、灯船交织如梭,湖面上室歌喧阗,岸边摊贩林立。蔡云《吴故》诗日:“行春桥畔画侥停,十里秋光红寥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
雷斋素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雷尊,即雷公,是神话中专司打雷的神。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吃了雷斋素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过去苏州市民吃“雷斋素”者,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止,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用新肥鸭烹制,鲜洁可口,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曝书翻经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腐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将狗、猫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苏州喇叭
喇叭,一种常见乐器。民间有关喇叭的歇后语还真不少,其中最为熟悉的有两句:窗户口吹喇叭——名(鸣)声在外;画上的喇叭--没法想(响)!谁能想到,这两句歇后语竟会应验在同一人身上。
苏州话中的“喇叭”,不单指乐器中的喇叭,还有特殊含义。譬如:指把事情搞糟、耽误事情、耽误时间等情况,统称为喇叭,或喇叭腔。还譬如:事情一开始挺好,后来越弄越僵,越弄越不灵光,苏州人就会说:“开头蛮好,弄弄就要喇叭腔了。”
相传,江苏昆山陆家浜的吹鼓手早在南宋时代就名扬江南。当时,陆家浜鼓手中,有个非常出名的人叫阿福,擅长吹喇叭。他不但会吹长喇叭、短喇叭,而且更擅长吹弯喇叭。
由于阿福吹喇叭出了名,在苏州一带,人们都叫他鼓手阿福,后来索性叫他“弯喇叭”。 “弯喇叭”功夫确实到家,他练就—囗稳气功夫,可以边吹边吸气,使喇叭响声经久不息。近代江南笛王陆春龄也有这本事,就是呼和吸放在一起,其实就是擅长透气。
这年,太仓县双凤镇庙会,来请陆家浜鼓手前去助兴,“弯喇叭”当然也去了。班子一到双凤镇,竟碰上了好几班鼓手,要唱对台戏。陆家浜鼓手不甘示弱,要显露锋芒,比苗头,打擂台,不好输给别人。所以陆家浜鼓手看着阿福,意思阿福是班子里最厉害的人,今天就看你的了。 “弯喇叭”来了劲儿,胸脯一拍:“待会儿看我的。”等行乡开始了,鼓手班子各自坐上一条船,顺着摇船摆荡的节拍,拿出看家本事吹奏起来。 果然“弯喇叭”最吸引人,从东市梢吹起,一直吹到西市梢,喇叭声音没停过,气口掌握的好,指法又是奥妙,吹出来的喇叭强而不吵、实而不虚、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双凤镇南北两岸,人山人海,人们都跟着陆家浜鼓手船,还喊着:“‘弯喇叭’真有道理!”“‘弯喇叭,吹得最好!”“阿福灵光格!”
这时,阿福得意洋洋,屏气屏得面孔通红,喇叭吹得更加响亮。双凤镇有三里多长,再加船多摇得缓慢,鼓手船足足一个多时辰才停下。“弯喇叭”当然也吹了―个多时辰,喇叭声也—直没停,响了一个多时辰。 哪里知道,船刚想靠岸,“弯喇叭”阿福一下倒在船舱里,立不起身来了,囗喷鲜血,不要说再也没法吹响喇叭了,当即竟闭上眼睛死了。
你们想想,吹喇叭是从喉咙里用力气吹响的,又不是现在的电喇叭,阿福一连吹了一个多时辰,尽管他有稳气之功,但终因疲劳过度,力尽精竭而亡了。 “弯喇叭”要面子,结果命也送掉了。“弯喇叭”一死,苏州一带老百姓十分震惊,在民间相互传说着“弯喇叭”是窒息死的。 从此,人们把一切不顺利的事,都说成了“窒死弯喇叭”。苏州人有时还说:“三年不接客,接到一个弯喇叭。”是指店老板开门做生意,结果顾客挑来挑去也没买,生意也没做成功。
因此,苏州人嘴中的“喇叭”,不仅指乐器,对办不好的事情、耽误了事情或者事情的结果不好,就称“喇叭”、“喇叭腔”、“弯喇叭”、“窒死弯喇叭”、“三年不接客,接到一个弯喇叭”,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