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省份,实行的高考方案是“3+3+基础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在教育部考试中心、海南省教育厅以及考试部门、教研部门特别是广大高中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高考改革的顺利、平稳过渡。
随着新课程首次高考及招生工作的结束,人们开始对新课程高考方案进行反思和研究。对于高考这样一种关乎千万考生、千万家庭利益的评价手段和制度,考什么,怎么考,怎样考更有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注。为此,在新课程首次高考之后,我们必须理性地反思走过的历程,分析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把改革的事情做得更好。
体现和保证基础性
把基础会考作为高考方案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经过反复考量、权衡利弊的结果。
普通高中会考制度在海南一直坚持到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大家在研究高考方案之初都希望不要再做有名无实的事情,主张取消会考,减轻负担。但是,在经过认真研究高中新课程方案之后,大家还是统一了思想:不是会考制度不好,不能简单地取消,而是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使之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
高考方案的制订必须依据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对于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要求是:
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
作为基础会考,最主要的就是在“基础性”上得到体现和保证。很显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于“基础性”表述有两点:一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二是“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基础”。我省高考方案的“3+3”中,前者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指向的是综合“共同基础”,后者分别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指向的是侧重文科或理科不同方向发展学生的“不同基础”。但是,如果而已,还是没有真正解决“共同基础”问题。
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高中阶段仍处在人生发展打基础的阶段。侧重文科发展的学生,需要科学素养的基础;侧重理科发展的学生,需要人文素养的基础。基础会考定位于学业水平检测,体现的就是“基础”;采取文理学科反向考试,照应的是“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共同”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我省高考方案规定高考科目在会考中不考,也就达到了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目的。
公众眼中的新高考
2007年高考已经过去,但是人们对新方案有怎样的反应?我们又有怎样的再认识?
为了了解人们对于新课程高考方案的意见,我们在高考评卷期间曾经作过一次调查(发出问卷380份,收回356份)。
对于“基础会考中文科考理化生、理科考政史地的做法”,调查结果是:
选项 认同数
很好 82
还可以142
一般 51
不太理想 57
很不理想 21
经过这两年的基础会考实践,大家对于其实现课程修习的基础性、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均衡性是认同的。正因为如此,对反向考试的做法,认为“很好”和“还可以”的认同率达到了63%。
对于“基础会考以10%计入高考总分,您觉得这个比例设计是否恰当”,调查结果是:
选项认同数
合理124
一般121
不合理、应该提高所占比例47
不合理、应该降低所占比例57
选择“合理”和“一般”选项的认同率达到69%,而选择“应该提高”和“应该降低”的大体持平,这表明对于这样一种比例与高考挂钩大家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再看2007届考生会考成绩:
文科考生 成绩理科考生 成绩
4科平均总分 260.284科平均总分 320.38
物理平均分54.5 政治平均分 85.2
化学平均分71.0 历史平均分 81.3
生物平均分66.0 地理平均分 79.6
技术平均分68.7 技术平均分 74.3
从考试结果看,无论是文科考生还是理科考生,考试成绩在相应层面都基本达到了考试的预期目标,难度适中,差距不大。既促进了课程的开设,又保证了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基础。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和考试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实行基础会考和基础会考的反向考试以及以10%的成绩比例与高考挂钩的做法,利大于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推动新课程改革
反思会考方案的研制理念,我们深感其具有科学性;分析高考后的调查反馈,我们深感其大众认同度;展望课改的深化推进,我们深感仍需改进和发展。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区,高考方案各具特色,大家也都在不同层面进行反思与比较。
我省基础会考的基本做法是:考试科目4科,实行的是反向考试,成绩以10%计入高考。其基本特点是:体现了共同基础和不同基础的有机结合,减轻了以往会考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了学校按照新课程要求开齐课程。比较其他省、市、区的高考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省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如果按照有的省市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把非学术性课程统统纳入考试范畴,而且同样将考试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高考,这样做虽然一者显得全面,二者促进课程开设。但是,这样的做法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使得非学术性课程的素质特性和体验特性转变为理论性、知识性学习。
我省的基础会考也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学科的实验实践能力考查,单靠纸笔方式是难以解决的。在教学安排层面,由于基础会考与高考成绩挂钩,加上会考时间安排在上一年高考之后,学校须挤出时间来安排复习,这对于其他课程的开设及教学秩序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轮高中新课程高考结束,意味着新课程改革深化的开始。对于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基本原则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对于基础会考(或者是学业水平考试),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着眼学生“共同基础”的夯实和“不同基础”的彰显,关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我们认为,高中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不能只是在课程方面着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抓好课改的同时,凸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通过扎实有效的德育,保证和促进课改的深入。我们还认为,考试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尤其是高考改革,不光要重视考试内容的改革,更要积极推进高校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让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创建形成一种综合效应,让基础教育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