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首页 > 其他 >

春天手抄报简单三年级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导语: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华民族的祭祀节日,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清明踏青手抄报,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文人墨客笔下的清明

  古人极重清明节,故自魏晋以来诗文作品多有反映。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人多熟知。兹再举几首古诗的典型佳作:

  宋之问

  唐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宋魏野

  宋魏野《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高翥

  南宋高翥《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明高启

  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也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古人对清明是很有感触的。那么,今人对清明感受如何呢?从作家们的笔下我们可以窥览一二。

  张恨水

  张恨水在《清明二题》中曾谈到,清明祭坟的诗可谓数不胜数,却有一首据说是一个农村汉子跪在坟前的呼唤,堪称民间绝唱:“今日是清明,你的儿子来祭坟。哭一声,叫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为何不答应?”这短短几声“天籁”,真的是感人至极,催人泪下。

  丰子恺

  丰子恺在《清明》中讲述了幼年在老家桐乡过清明上“大家坟”的情景。“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做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第三天上私房坟。”同时丰子恺也回忆了随家人清明踏青的心情:“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他风趣地把这种踏青称作“借墓游春”。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有篇题为《过节》的短文,曾入选中学课本。文中描写到父亲辈、我、孩子们三代人对于过节跪拜的不同态度:“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跪拜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

  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新教育的推行跟时代的转变把古传的精灵信仰打破,把儒家的报本返始的观念看得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于是‘如在’既‘如’不起来,‘临事’自不能装模作样地虚‘敬’,只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例行故事:这原是必然的事情。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文化传承不是单纯固守传统,孩子心中的所谓“跪拜”已没有封建迷信的意义,作者借以表明新教育的推行对时代进步的影响。文中那份浸润于传统节日活动里的敬畏天地、敬畏祖先的虔诚,才是过节应有的文化心态。

  乡谚有云“十里不同风,九里不同俗”,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在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眼里,清明节就显得轻松温暖了许多,他说:如果排除掉感情上的因素,扫墓其实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平时,人们忙于各自的事业,无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扫墓的时候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出门,这大概也算是“片刻的优游”了吧。他在《山头的花木》中写道:在旧时代里,上坟时绝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他在《上坟船里》等一些诗文中详细描写过绍兴扫墓的风俗:“清明前后扫墓时,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扫墓时候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草紫苗鲜作夕供,船头满载映山红。”周作人高高兴兴地记述了扫墓的食事,说,他家是墓前供十大碗菜,八荤两素,所谓“十碗头”。“灯笼蟹鹞去迢迢,关进书房耐寂寥。盼到清明三月节,上坟船里看姣姣。(《儿童杂事诗》)”渴盼清明到来的迫切心情,怀念逝者不是理由,借此获得一次释放心理压力、亲近自然的绝好机会,才是小孩最真的意念。

  在《扫墓》一文中,周作人论述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我们看某处的土俗,与故乡或同或异,都觉得有意义,异可资比较,同则别有亲切之感。”墓祭之目的,在于借助仪式来表达我们对先辈的感恩、对亲人的怀念。与此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他担心“此俗有点不能常保”,因为“近来人民以职业等等关系去其家乡者,日益众多,归里扫墓之事很不容易了,欲四方客未归者上坟是犹劝饥民食肉糜也。”带着游子淡淡的无奈,同时也是对民间传统习俗能否传承下去的担忧。这一点,值得千千万万个游子认真反思。

  对于清明节,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则另辟蹊径。在半个世纪前,他有首《清明》诗:“清明到了/处处桃红柳绿/且别忙着去烧纸/还是给逝者献束花吧……”不忙“烧纸”,忙“献花”,透露出老舍心忧天下为民请命的人生追求。社会在发展,我们的观念更应该与时俱进,要大力提倡献花、播放歌曲戏剧等安全环保、简朴新颖的祭奠方式,积极弘扬移风易俗、文明祭奠的时代新风,把清明节过得更加“清明”洁净,让清明节回归“清明”的本意。

  清明节从来都是死亡与新生交织、欢乐与伤情共存的节日。伴着对故人的悠悠怀念,品读作家笔下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的清明节,让我们对这个传承两千余年的特殊日子有了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认识。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