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2017年考研报名时间、报名入口专题
新东方网校推荐:2017年考研政治、英语、数学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对立问题 B.思维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2.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从根本上来说,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同一性 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3.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种观点是一种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6.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这里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是指
A.普遍性 B.特殊性 C.科学性 D.客观实在性
9.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的基础上,把哲学物质观提高到现代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
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
10.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1.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已具备了相当发达的“大脑”。维诺格勒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制作的机器人能独自行走和拿起一定的物品,能“看到”东西并分析看到的东西,能服从指令并用人类语言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理解”能力。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表明
A.智能机器人能够进行实践活动 B.智能机器人也能产生意识
C.智能机器人的活动与人有着直接联系 D.机器人智能最终将战胜人类大脑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由此可见,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观点
A.否定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B.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观点
C.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 D.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3.在谈到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恩格斯指出“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这里的“它”指的是
A.实践 B.运动 C.静止 D.时间和空间
14.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
A.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B.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 C.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D.否定了静止的相对性
15.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下列选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他抹杀了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 B.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
C.他忽视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 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6.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说明时间具有
A.三维性 B.绝对性 C.一维性 D.相对性
1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表明
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18.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这说明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存在的 B.人与自然界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世界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基础上建造的属人世界 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19.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A.天然自然 B.人化自然 C.实践 D.自在世界
20.西方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首民谣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引起质变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D.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1.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这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条件性 D.多样性
2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体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 D.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
2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处于运动不居的状态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24.同是由碳原子构成,只是由于原子间的排列结构不同,就可以形成金刚石、石墨和碳三种不同的物质。这说明
A.事物数量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25.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
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26.“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7.认为“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宿命论的观点
28.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由此可见,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真理观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29.认为整个宇宙都受着的运动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支配,不仅自然界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运动,社会也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发展的观点,其错误在于认为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形式相同 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质不同
C.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共同之处 D.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
30.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科认为历史的变化经过了三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凡人时代。神的时代是原始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英雄时代是贵族统治的时代,是人类的青年时期;凡人统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人类的成年时期。凡人时代是历史发展的顶峰,历史变化经历了这个阶段以后,就会重新回复到原始时代,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31.《礼记·大学》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会导致
A.二元论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形而上学
2.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B.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C.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D.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准
3.刘禹锡指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刘禹锡这段话所阐明的是
A.天与人交相胜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天人相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C.世界万物都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为其基础 D.天下万物都具有各种具体的规定性
4.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不同形态的重要依据。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形态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它的缺陷在于
A.它企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 B.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C.只从客体方面去直观世界,抹杀人及意识的能动性 D.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
6.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此可见,形而上学的特征表现为
A.孤立的 B.静止的 C.片面的 D.客观的
7.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宇宙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发现,银河系里有一个圆球形的星系群,那里有四分之三的物质是我们看不到的,这便是暗物质。)和“反物质” (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和结构。一切反粒子及其集合的总称。按照量子场论,反粒子和正粒子都是同一场的激发,它们之间以确定的方式相联系)。“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
A.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 B.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C.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D.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作出了自然科学的证明
8.“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这表明
A.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B.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9.“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这一观点表明
A.现实的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B.意识和思维归根结底来源于物质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D.意识和思维即物质本身
10.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1.“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A.语言是意识的工具 B.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C.语言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D.语言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12.柳宗元在《非国语》中指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为我设?”下列选项对这段话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和精神B.我是万物运动变化的绝对主宰
C.物质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D.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物质自然而然的运动
13.在管理学中,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是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的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但随着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这种模式也会遭到极大挑战。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就曾对这种变化发出感叹:“现代社会,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运动是绝对的 B.静止是不存在的 C.运动是无条件的 D.静止是相对的
14.克拉底鲁强调:“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两种观点都
A.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C.是诡辩论的观点 D.是辩证法的观点
15.英国的马赫主义者毕尔生认为:“我们不能断定空间和时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不是存在于物中,而是存在于我们感知物的方式中。”这一观点
A.否定了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内在统一性 B.正确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关系
C.否定了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D.强调了时间、空间是意识的产物
16.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这段话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
A.矛盾的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 B.矛盾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C.宇宙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D.矛盾即绝对的同一性与相对的斗争性的统一
17.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物质性的 D.思想、文化、法律、道德等也是物质性的
18.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9.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蝴蝶效应。他指出,“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下列选项对“蝴蝶效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蝴蝶扇动翅膀是引起龙卷风的根本原因 B.事物、现象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C.我们只能从昆虫的行为上来把握气候变化的趋势 D.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龙卷风
20.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外部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给外部世界以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给外部世界以因果性等联系。这种观点
A.否认了事物间存在着联系 B.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强调了事物间的联系是主观联系 D.承认事物间存在着联系
21.“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了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B.强调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D.这是一种诡辩论的思想
22.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
A.人是环境的产物 B.环境是人活动的产物 C.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 D.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的改变
23.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下列选项对“物质变换”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一种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
B.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含着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过程
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含着人向自然界的融化
D.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和同化自然力
24.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下列选项对“两大和解”理解正确的是
A.“人同自然的和解”是指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关系 B.“人类本身的和解”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解
C.“人同自然的和解”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D.实现“两大和解”关键是改变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25.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 B.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 D.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26.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表明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27.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主要规律:量和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他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下列选项对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8.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天之生物,其化不息”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不有两,则无一”
29.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段话包含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的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C.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 D.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
30.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C.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31.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的关系表现在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同一是斗争的同一
C.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D.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3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3. 18世纪法国最激进、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霍尔巴赫认为“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这是一种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宿命论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的观点
34.波普尔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社会运动不存在与“原型相同的重复”,所以“历史没有规律”。他的这一观点
A.混淆了历史事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B.看到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C.看到了社会规律的独一无二性 D.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35.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这一观点
A.否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C.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利用规律 D.将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人的活动领域
36.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包括
A.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D.人类的意识
37.马克思指出,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表明意识具有
A.目的性 B.计划性 C.客观性 D.创造性
一、选择题Ⅰ
1.C 2.B 3.A 4.B 5.C 6.B 7.A 8.D 9.B 10.A
11.C 12.D 13.B 14.B 15.B 16.C 17.D 18.C 19.C 20.B
21.C 22.B 23.C 24.D 25.C 26.C 27.B 28.A 29.D 30.A 31.B
二、选择题Ⅱ
1.ABCD 2.ABCD 3.ACD 4.ABD 5.ABCD
6.ABC 7.BCD 8.ABCD 9.ABC 10.ABCD
11.AB 12.CD 13.ACD 14.ABC 15.ACD
16.ABC 17.ABC 18.BCD 19.BD 20.BCD
21.ABC 22.CD 23.ABCD 24.ABCD 25.ACD
26.ABD 27.ABCD 28.ABCD 29.CD 30.ABCD
31.ABCD 32.CD 33.ABD 34.ABD 35.ABCD 36.ABCD 37.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