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Ⅰ
1.A【解析】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讲话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B、C、D选项的三个“坚持”是表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时的内容。
2.B【解析】题干出自马克思在1845年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在此结论前写道:“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所以,答案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
3.C【解析】社会进步的尺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文化的发展程度,这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性尺度。(2)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程度,这是社会进步的目标性尺度。(3)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准或根本性尺度。
4. A【解析】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所以B不正确。在二者的关系中,经济制度是决定性的,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主要特点、方向都要由它来决定,所以C不正确,它颠倒了二者的关系。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不是生产力的性质,所以D不正确。所以答案为A。
5. D【解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条件的。首先,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不是个别资本家的行为,而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因为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减少雇佣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必须降低雇佣工人劳动力价值构成要素的价值。其次,雇佣工人及其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们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首先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还要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才会使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才会下降。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赖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才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最终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6. C【解析】 这里要注意,题干强调的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而不是前提条件,所以答案只能选C。这个条件说明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从这个基本条件也可以引出两个派生条件:Ⅰ﹙c+v+m﹚=Ⅰ﹙c+△c﹚+Ⅱ﹙c+△c﹚和Ⅱ﹙c+v+m﹚=Ⅰ﹙v+△v+m/x﹚+Ⅱ﹙v+△v+m/x﹚。
7.C【解析】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革命实践中,他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领导人民*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理论上,他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在众多历史贡献中,最根本的也是最伟大的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8. D【解析】 题干中的引文出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还缺乏革命斗争的实践,对中国社会状况和革命性质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在党的一大通过的决议规定,中国共产党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这说明这时党对统一战线策略还缺乏认识,不懂得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政党联合,采取了“关门主义”的立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 B【解析】 对中国社会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有准确把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A项“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残余的矛盾”是1949年到1953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项“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1953年到1956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1956年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B项为正确答案。
10.C【解析】 以上四个选项如果从个别判断来说,都是正确的,但作为单项选择题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较而言,C项的提法最标准,概括得面,所以选C。
11. A【解析】 党的基本路线指出我们奋斗的目标,基本纲领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展开。
12. A【解析】 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标准和推动力量,并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必须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利用道德的约束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选项。
13. D【解析】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主要根源。体现在政治上,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经济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严重制约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导致了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军事上,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大肆扩军备战,危及世界和平;在国际关系上,奉行强权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 D
15. B
16. B 【解析】时事题 二、选择题Ⅱ
17. BCD【解析】 范缜是中国古代南朝齐梁时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当时正值佛教盛行的时代。范缜发表的《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欺骗的本质。“形”是形体,“神”是精神,“即”则是不能分离的意思。“质”就是主体,“用”则是作用。把上述两句话联系起来解释,就是说,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有形体存在才有精神存在,如果形体消失了,精神也就无法存在了。形体是产生精神的主体,精神是形体发挥的作用,作用决不能脱离主体而单独存在。在范缜看来,形体和精神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能分离的统一体,即形神“名殊而体一”,“形神不二”。从而批判了佛教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贫富在天的宿命论观点。
18.ABCD【解析】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善辩著称。他认为“白马非马”是因为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只是说颜色而没有说形状,因此白马就不可能是表现形状的马,即白马非马。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就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
19.ACD【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实现人的价值要通过个人对社会与集体的贡献,在实现个人价值之前要通过充当社会或他人的手段来实现,个人价值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得以体现,必须将个人的目的和手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0. ABC【解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它不仅研究本质层次的即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次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经济运行层次即属于经济体制层次的生产关系。
21. ABC【解析】 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来进行。可见,价值规律既是调节商品生产的规律,又是调节商品交换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商品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会发生作用。而且和其他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但价值规律并不排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价值规律面前有着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22. ABCD【解析】 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越过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的基础。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有:第一,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到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分工,即国际范围的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第二,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即发展各自有科技优势的新兴生产部门。第三,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国别分工格局削弱,产业分工格局日益突出。第四,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变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上述特点表明,当代的国际分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3. AC【解析】 国务院发布了“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这是国家为保护环境,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24. CD【解析】 毛泽东思想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年)得到多方面展开和系统总结而达到成熟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所做的报告。A、B两项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撰写的文献。
25. ABD【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党从瓦窑堡会议后开始调整政策,将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后又改变为“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同时,中国共产党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反蒋抗日”到1936年5月改为“逼蒋抗日”,再到西安事变后改为“联蒋抗日”。为团结地主阶级中的爱国人士抗日,对其政策也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土地转变为减租减息。选项C错误。当时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农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6. ABCD【解析】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首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质的矛盾。最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方法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7. ABCD【解析】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在这些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提、关键。正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百家争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真理标准讨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这样的重大意义。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创新,就不可能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新实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8. ABC【解析】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从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科技对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所起的作用。D项正确但不合题干。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9. AD【解析】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0. ABD【解析】 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与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这两者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统一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中。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点在于,社会主义优越性不仅要体现在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上,还要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上。C项表述错误,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尺度,但不是根本尺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31. ABC
32. ABC
33. ABC【解析】时事题
三、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新贡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第一,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是人类文明重要标志。恩格斯说过:“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的飞跃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第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第三,考研在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或主导要素。过去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现在,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生产力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发展。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生产力标准”的意义:“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的体现,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工作是非得失、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从实践主体的角度,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真正贯彻落实提供了根本保证。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思路点拨】材料1主要是关于邓小平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材料2是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在备考中应对生产力观点进行系统完整的总结与准备,并在考试中善于结合材料,准确回答有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5.【答案要点】
(1)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构成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制约。当前市场秩序中存在的问题:交易行为不规范,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特别是假冒伪劣、商标侵权、虚假广告问题突出,损害消费者利益、生产者利益,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存在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人为分割市场的现象,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挥规模化、网络化、连锁化的现代流通方式,保证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培育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加强信用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档案,规范市场秩序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要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强化法治,从严监管,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追究衔接机制,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着如下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第一,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的深层体制矛盾。第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市场经济是在经济活动当事人自主决策、自由交易的基础上,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博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经济制度。因此,市场经济的成长、完善和成熟,是一个自然发育过程。在好的环境中,这个过程可能缩短,但不可能超越。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科技革命和对外开放的变化而积极推进体制创新。
【思路点拨】三鹿乳品事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极其罕见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这个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今年选择题或者分析题涉及的可能性非常大。结合上述材料,考生除了重点准备“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等问题外,考生还应密切关注“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以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政府的经济职能”等内容。
36.【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一个具有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我国建设这项工程,有利条件有: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建党理论。特殊困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准备不足;党时刻处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封建思想的遗毒对党的影响较深;共产国际的不适当干预和党内教条主义倾向都给党的建设带来特殊困难。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①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党建设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②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③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党的组织建设。④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党的作风建设。⑤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⑥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思路点拨】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视贯穿在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中“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再到十七大关于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论述。执政能力建设无疑是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考生在备考中应注意把握党的不同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不同内容与任务,做到用发展、与时俱进的观点看待问题。
37.【答案要点】 (1)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扩大基层民主的重点,是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保证各方面自治活动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进行;必须适应实践发展的需求,不断扩大自治范围;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制;必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必须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权益,建立健全与基层群众自治相适应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四大优势”: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党对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是与时俱进、逐步深化的;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基本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领域向多领域逐步推开的;基层群众自治的各项制度、法律和法规,是逐步健全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
(2)政治体制的一般概念是指各种具体的政治制度,或是指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我国的政治体制,是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则:①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偏离这个方向。②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一定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基础之上并且适应这种欢迎而发展起来的。③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方针。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思路点拨】村民自治制度是党和国家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重大制度。材料1是关于我国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实施现状;材料2是关于群众自治,进行基层民主建设的制度保障;材料3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有关内容。对于此题,考生须先审清题意,对材料进行准确分析总结,在答题过程中不能局限于群众自治制度本身,而是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结合起来。
38.选做题Ⅰ【答案要点】
(1)俄罗斯独立之初,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的外交政策,以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然后调整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被称为“以西为主,东西兼顾”的外交或“双头鹰外交”。其总的目标是,复兴俄罗斯,重新确立俄的大国地位,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本国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普京上台以来,强调“务实外交”,总的原则是限度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为俄罗斯国家复兴服
务。在作法上重视“内部目标高于外部目标”;突出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经济色彩;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调整与大国的关系,特别是“9?11”事件后,与美国关系大为改善,并加入北约20国委员会,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视独联体为“战略利益范围”,把同独联体国家发展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绝对优先方面”;加强与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关系。经过几年的努力,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大国地位有所恢复,俄罗斯将是构筑未来多极化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
梅德韦杰夫当任总统后,指出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为:俄罗斯不会再把与西方建立联盟作为惟一优先方向,而会重视与其他大国发展关系,并重点进行经济扩张。
(2)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称霸世界,是维护和扩大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美国历届政府对外战略虽常有变化,但称霸世界的目标始终没有变。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提出面向新世纪的“参与扩张战略”。先后提出美国外交的三项指导原则,即经济安全、军事实力和民主人权,以及“参与和扩展战略”,其核心是确保21世纪仍是美国世纪,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2001年小布什上台以来,奉行单边主义,追求单极世界;“9?11”事件后,把打击恐怖主义作为主要战略任务,把防止美国本土遭受袭击作为首要目标,并以各国对此的态度作为判断敌友的标准,被称为“布什主义”;提出“进攻性防御”和“先发制人”战略,并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民主观。
当今美俄之间必将围绕各自外交政策与国家发展战略处理相互关系,双方会在一些方面如反恐、应对全球问题等领域存在合作,但在更多方面存在竞争甚至对抗。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必然极力推进北约东扩,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打压俄罗斯,而俄罗斯为维护其刚刚复苏的世界经济、政治大国地位与影响,必然会与美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抗。但无论如何,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前进,美俄关系不会再回到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的两极战略格局。
【思路点拨】美国与俄罗斯是当今世界的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美俄之间的相互关系必将会对当今世界产生较大影响。材料1反映了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军事冲突背后的大国干预因素;材料2叙述了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材料3则概述了美国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的变化。对此问题,考生应以时代与世界的广阔视野,既要认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认识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分析美俄关系,而且要充分认识在当今大国关系中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选做题Ⅱ【答案要点】
(1)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邓小平理论特色的内容之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①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它主要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②从深度上看,我国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③从广度上看,改革要触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改革一个陈旧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④从改革要实现的目标上讲,改革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其宏伟和艰巨不亚于建立一个新中国。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关系,需要正确处理。
①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②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从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来看: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深化改革必将加快经济发展,发展得好则会有力地支持改革,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从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来看:只有通过改革加快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突出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而保持稳定则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要条件,国家一乱则一事无成。
【思路点拨】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国家发展方针,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具有重大意义。对待此题,要求考生关键要准确把握改革开放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作用,以及系统掌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015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答案解析一
上一篇:2015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