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首页 > 其他 >

自学考试《教学设计》复习题及答案【四篇】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7年自考《文化概论》复习试题及答案【三篇】1

  【导语】天空吸引你展翅飞翔,海洋召唤你扬帆启航,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马由缰……出发吧,愿你前程无量,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

  【文章一:练习题】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6.中国戏曲的角色分为( )

  A.生 B.旦 C.净

  D.末 E.丑

  7.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为( )

  A.健舞 B.软舞 C.字舞

  D.花舞 E.马舞

  8.下列观点中,反映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是( )

  A.诗言志 B.尚意追求 C.中和之美

  D.尊崇自然 E.乐以教化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24分)

  1.《神灭论》

  2.本草之学

  3.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2.简述传统儒家伦理学说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3.简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C 3.A 4.B 5.D 6.C 7.A 8.A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CDE 2.ABD 3.BC 4.ABCDE 5.ACDE 6.ABCE 7.AB 8.BCD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必然地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南朝时最富有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范缜本着道家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驳佛教,主张形尽神灭的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2.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本草一词,将药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主要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的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3.这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影响力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复兴中华的目的,但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或主导地位,这是它的失误。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北方民族大举的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2.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立法指导;二是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三是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3.(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关系和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营造亲睦祥和的气氛。 (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如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乐善好施等。

  (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由于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在社会各基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一种进己途径。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的开始。其特点有:一是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二是考试定期举行;三是严格考试 ,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2)科举制也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作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极端维护了专制王权。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2.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诗歌、文章、音乐等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主要的观念有:

  (1)诗言志,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命题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功用,特别在儒家的诗教观念中,诗歌对社会政治的干预更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如《诗经》。

  (2)文以载道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强调文章要服务于社会。

  (3)乐以教化。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很早就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孔子认为,乐和礼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只有加强礼乐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规可依。这种功利主义音乐观对后世儒家的音乐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文章二:复习重点简答题】

  1.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答:(1)岭南籼稻自然生长,四级不缺;

  (2)岭南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之必要;

  (3)与上述两点相反的长江中下游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从而形成了中国稻作农业。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

  答:(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从而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构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部分。

  (2)民力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3.简述印刷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答: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公元11世纪中叶),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术传人日本;14—15世纪,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术并行欧洲。

  4.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答:(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2)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3)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5.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答:1)特别重视言辞的内容,提出言辞应该诚信2)特别注重语言的传达效果3)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和分寸4)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与华美这一矛盾。

  6.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答:(1)正面影响: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负面影响: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7.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答: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儒家学者对“义”进 行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就是物质利益,“义”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孔、孟、荀、董等都主此,体现了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

  当然,儒家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8.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答:(1)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利于舟楫之便和人们的交流。(2)东部有秦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3)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展。4)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最为稠密。

  9.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

  答:(1)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2)其关系农业大事,是皇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3)其之所以得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着先进的文化。因此,武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10.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1)交通设备的习俗传承;2)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3)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11.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答:(1)“天人合一”,起源于西周,这是天人关系的一种全面的观点。2)“天人交胜”,由唐代刘禹锡提出。3)“天人之分”,由战国荀子在《天论》中提出。

  12.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

  答:对汉字的认识是与中华民族命运的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古至今的汉字观念主要有:汉字否定、对汉字的多维思考。

  13.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答:(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2)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诗三百”的影响,两汉形成了诗词大国的风范。3)经学与王莽新政。王莽新政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但其失败实则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周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

  14.试述科举制在历的地位与作用。

  答:地位: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 作用:(1)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15.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

  答:(1)是土地开垦;(2)是水利的兴修;(3)是运河的开凿。

  16.简述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观念。

  答: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主要包括:1)民本思想。足食,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2)节约粮食。节约粮食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3)人格教育。中国人利用饮食的机会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把饮食观与人才观联系起来。4)食疗。把饮食与养生之道联系起来,强调节制饮食、选择食物与食法。

  17.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2)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3)是以劝诫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

  18.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答:(1)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2)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19.简述汉语的特点。

  答:(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语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2)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虚词和词序表示词语词的语法关系。3)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4)从音义对应的角度看,汉语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20.发扬传统文化与引进、借鉴西方文化是矛盾的吗?试分析说明。

  答:不矛盾。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吸收外来文化事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外来文化必将融合到本民族的文化之中。本体文化对外来的吸收是由所选择的。

  【文章三: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 C )

  A.文化现象 B.文化产品 C.文化事象 D.文化观念

  2.在中国境内,地势的是青藏高原,号称( B )

  A.“世界高原” B.“世界屋脊” C.“高原世界” D.“屋脊世界”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 C )

  A.第一个寒冷期、 B.第二个寒冷期 C.第三个寒冷期 D.第四个寒冷期

  4.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 D )

  A.归宿 B.过程 C.发展 D.资源

  5.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 C )

  A.文化内涵 B.文化外延 C.文化经历 D.文化结果

  6.《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 C )

  A.郭沫若 B.于省吾 C.陈梦家 D.徐中舒

  7.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 C )

  A.三藩之乱 B.永嘉之乱 C.八王之乱 D.五胡之乱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 B )

  A.天象观 B.勤农观 C.占验观 D.地利观

  9.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 C )

  A.蒙古族 B.匈奴族 C.汉族 D.高车族

  10.下列医学文献中,以医学理论为主的是( A )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11.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 D )

  A.张衡 B.毕昇 C.祖冲之 D.蔡伦

  12.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 B )

  A.夏代 B.周代 C.商代 D.秦代

  1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 C )

  A.秦代 B.汉代 C.隋唐 D.明代

  14.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D )

  A.太宰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5.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 C )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生产生活文化

  16.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 )

  A.《孙子》 B.《尚书》 C.《春秋》 D.《诗经》

  17.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 B )

  A.孝 B.仁 C.义 D.礼

  18.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 C )

  A.《论语》 B.《孟子》 C.《礼记〃大学》 D.《荀子〃劝学》

  19.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 B )

  A.木结构 B.左右对称 C.讲究装饰 D.廊柱结构

  20.“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 B )

  A.《书》 B.《乐》 C.《礼》 D.《易》

  21.下列语系中,不属于中国五大语系的是( B )

  A.汉藏语系 B.蒙古语系 C.阿尔泰语系 D.南岛语系

  22.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 B )

  A.禁忌 B.崇拜 C.恐惧 D.避讳

  23.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 A )

  A.两次 B.三次 C.四次 D.五次

  24.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 B )

  A.1482年 B.1582年 C.1682年 D.1782年

  2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B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杂家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 AE )

  A.江汉平原 B.成都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E.长江三角洲平原

  27.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偏向东北一支和偏向东南一支的包括( AB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广济河 D.惠民河 E.金水河

  28.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BCE )

  A.孝廉 B.征辟 C.考试 D.举人 E.察举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 ACDE )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 ABCDE )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莫以历史时期、某一公斤(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32.九流十家---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33.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个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

  34.家天下—所谓家天下,使之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带兴与衰亡,从秦始皇开始,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庭子孙世代传袭皇位,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是宗法观念队国家政治影响的 表现之一。

  35.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意为两层,一是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法典,二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答:(1)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利于舟楫之便和人民的交流,(2)东北有泰沂山地山地,有利于人民的文化创造,(3)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展,(4)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最为稠密。

  37.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

  答:1.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2.其关系农业大事,是皇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3.其之所以的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力。

  38.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1.交通设备的习俗传承;2.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3.交通行旅行也的习俗传承。 39.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答:1.“天人合一”,起源于西周,这是天人关系的一种全面的观点,2.“天人交胜”,由唐代刘禹锡提出。3.“天人之分”,有战国笱子在《天伦》中提出。 40.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

  答:对汉字的认识是与中华民族命运的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从古到今的汉字观念主要有:汉字崇拜,汉字否定,对汉字的多维思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答: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之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2.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诗三百”的影响,两汉形成了诗词大国的风范。3.经学与王莽新政,王莽新政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但其失败则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周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

  42.试述科举制在历的地位与作“用。

  答:地位: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它在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

  作用:1.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2.科学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