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福州月考)《历史知识理论》一书的序言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指出了历史的过去性特点
B.历史研究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C.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D.强调了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
解析:C 材料观点认为过去的事只有融化于现实中,才不会真正成为过去。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2.(2014池州模拟)《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问鼎中原
C.三足鼎立 D.鼎鼎有名
解析:B 题干中“鼎”的含义是权力的象征。人声鼎沸中“鼎”是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故排除A。问鼎中原是夺取政权的意思,故B正确。三足鼎立中“鼎”是显赫的实力,排除C。鼎鼎有名中“鼎”是声威盛大的样子,故排除D。
3.(2013长春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
B.奴隶制和禅让制
C.郡县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
D.分封制和奖励军功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分封立郡县,故“封建”指的应该是分封制,而秦朝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由此判断“选举”指官员选拔制度。本题选A。
4.(2013贵阳联考)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综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
A.秦汉 隋唐 B.秦汉 明清
C.西周 隋唐 D.秦汉 明朝
解析:A 材料中的“封建”是指分封制,故第一演进完成于秦汉。“士人政府”是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后形成的,故第二演进完成于西汉。“科举竞选”是指科举制的实行,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演进完成于隋唐。
5.(2014江南十校联考)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
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
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
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解析: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可知,明清时期,国家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和士绅阶层等来控制和管理乡村,C中“动摇”的说法材料无体现。中国的乡村自治组织产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与时间“明清时期”不符,排除A。明清时期,君主****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排除B。
6.“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A.丞相 B.殿阁大学士
C.内阁大臣 D.军机大臣
解析:B 朱元璋为解决“废丞相,权分六部”给皇帝带来的繁重的工作量,设立了殿阁大学士。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故本题选B项。
7.(2013福建模拟)威廉·弗格森在《希腊帝国主义》中写道:“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可以佐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A.各邦之间贸易发达 B.外邦人有公民权
C.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D.人们轮番而治
解析:C 材料中威廉·弗格森主要强调了希腊城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无法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8.在古希腊雅典,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
A.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
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解析:B 材料表明雅典修改法律的门槛很高,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并非说明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法律的修订,与民主程序和司法程序无关,A、C两项错误。
9.(2014厦门适应性考试)公元前410年的雅典法律规定,无论任何人,如果他废止民主制度……他将是所有雅典人的敌人,任何人都可以杀死他而不受处罚,他的财产将被没收。这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已经走向衰败
B.雅典公民和非公民间的界限渐趋淡化
C.民主精神开始被引入雅典法律
D.法律是捍卫雅典民主的重要手段
解析:D 材料信息中雅典法律的规定强调无论任何人,只要废止雅典的民主制度,他就是所有雅典人的敌人,人人都可以杀死他,充分体现了雅典的法律是捍卫其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因而选择D项。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是否衰败,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与材料信息的主旨不符,其“开始”的说法也无从体现。
10.《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由此可见,上述规定()
A.保留了一些习惯法的残余
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
D.对贵族滥用权力有所限制
解析:C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说明《十二铜表法》具有成文法的特点,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说明B项的“充分”错误。由材料“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可知C项表述准确。材料对贵族滥用权力并无明确的规定,D项结论缺乏材料信息支撑。11.《欧洲文化史》认为:“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英国国王拥有行政权
B.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D.当时的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A项错误;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取得胜利,C、D两项说法错误;1830年,只有不到1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B项正确。
12.(2014云南联考)英国学者指出: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准确的是()
A.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
C.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
D.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解析:D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权,在17、18世纪的时候,下院始终受上院控制,而上院又是由世袭贵族组成。所以整个国家权力中心不在下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推动议会制改革才逐渐实现权力中心的转移。期间内阁也经历了由对国王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题干正是在强调权力关系的曲折演变。所以选D项。
13.梁启超曾在1901年写道:“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他还认为,英国在“过渡时代”的特点是“顺流而渡”。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说明英国“顺流而渡”的是()
A.宪章运动的兴起 B.1832年议会改革
C.“光荣革命”的爆发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解析:C “光荣革命”的爆发,国家主权由****君主转移到议会手中,这是根本性变革,不是“顺流而渡”。1689年君主立宪制确立后进一步完善,因此有了1832年议会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工人为了争取政治权利,宪章运动兴起。
14.(2014黄山质检)“美利坚生来便包罗万象……合众国全境土质不一,气候参差,可说国中有国;因而任何事情,若只定一条法则,都不足概括全局。”美国1787年宪法中与此种特点相适应的原则是()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解析:A 本题考查美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由“国中有国”可知,这应为地方上保持一定独立性的联邦制,故选A。其他三项均与此信息无关,故排除。
15.(2014蚌埠检测)“在开国者的设计下,总统与国会很自然地对内政外交进行了分工,在外交事务方面,总统的权力比国会大,但在一项国内政策上,总统的权力就小了许多。在大多数时间里,双方都保持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权力平衡,任何打破平衡的一方都将受到另一方的坚决抵抗。”这种“设计”体现了哪国政体的施政原则()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C.美利坚合众国 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C 由材料中的总统和国会之间相互制约可以看出,该国政治体制在开国者的设计下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与美国政体特点相符。
16.(2013保定检测)美国1787年宪法第3条第3款规定:“国会有权宣布对于叛国罪的惩处,但叛国罪犯公民权的剥夺,不得影响其继承人的权益,除剥夺公民权利终身者外,不得包括没收财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和执法权
B.宪法不注意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C.美国公民的财产权可因叛国罪而被没收
D.宪法内容体现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解析:D 材料认为即使犯重罪,私有财产仍不可剥夺,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蕴含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思想原则。
17.(2014皖北协作区联考)1884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该条款反映了()
A.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脆弱性
B.共和派的政治侥幸心理
C.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D.君主派复辟活动的猖狂
解析:A 根据时间判断,此时的法国已经确立了共和政体。而1884年的宪法修正案强调了“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其目的是从法津上阻断保守派复辟的道路,也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脆弱性。
18.(2013岳阳二模)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首脑为“联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之争
解析:D 根据所学史实德皇与巴伐利亚等王国的矛盾,属于国家统一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故选D。
19.(2013安阳二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西方人讲政治,一定先讲主权。他们的政治思想很多建立在主权观念上。”这里的“主权观念”是指()
A.国家的政治权力 B.国土管辖的权力
C.民众的自主权力 D.管理国家的权力
解析:C 本题易误理解如领土、领空等国家主权,这是主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含义。国内政治的主权,民主思想一般认为主权在民,****君主一般认为君权神授,这里的“主权观念”实际是主权在民的观念,C项正确。
20.(2013孝感模拟)下图是某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的材料,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点是()
材料 (1)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生效
(2)1789年美国宪法正式颁布
(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 A.欧洲近代民主共和制 B.欧美近代君主立宪制
C.西方近代民主代议制 D.资本主义联邦议会制
解析:C 材料中的国家既有共和制(美国、法国),又有君主立宪制(英国、德国);既有联邦制(美国、德国),又有单一制(英国、法国),四个国家主要的共同点是近代民主代议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13武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 梭伦规定,国家的官职应先由各部落分别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就从这些候选人中抽签选举。……梭伦又创立了一个四百人会议。每部落一百人,但他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贵族议会)。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某国宪法的若干条文: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8分)
(2)据材料二,指出梭伦调整政治机构方面的措施,从材料可以看出梭伦试图在改革中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该国的政体及其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归纳材料的中心论点可知,材料一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适应我国国情,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一种政治制度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以从经济、地理、民族关系等多角度作答。第(2)问“措施”据材料二概括即可;据“创立了一个四百人会议”“每部落一百人”“把保卫法律的职责……(贵族议会)”等信息可知,梭伦试图在改革中遵循平等、公正的中庸原则。第(3)问材料中既提及了议会,又提及了皇帝,而且皇帝的权力较大,故可判断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据材料中对皇帝、议会权力的规定可知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第(4)问不同的政体反映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这是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造成的。
答案:(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2分)
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6分)
(2)措施:从公民中抽签产生国家公职人员;设立四百人会议。(4分)
原则:公正、公平(或答中庸)。(2分)
(3)政体: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2分)
特点: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或答君主是实,立宪为虚)。(2分)
(4)认识:政治文明(或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或多元化);政治制度必须适应本国国情。(2分)
22.(2013淄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款 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使用金银币以外的任何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货币……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口货或出口货征收任何税款,但为执行本州检查法所绝对必需者除外。任何一州对进口货或出口货所征全部税款的纯收益供合众国国库使用;所有这类法律得由国会加以修正和控制。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任何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除非实际遭到入侵或遇刻不容缓的紧迫危险时不得进行战争。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继承。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归纳材料一中联邦政府的权力。分析本条款产生的历史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继承”这一论断的理解,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8分)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和世界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联邦政府的权力”依据材料从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概括;再逐项与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前美国的社会状况对比,然后分析其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制度、思想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回答如何解决当时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第(3)问“现代化领导力量”应是资产阶级,而德国却是容克地主贵族掌握,故称为“错位”,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联邦政府的权力:外交权、财政权、军事权、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2分)
历史影响: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和统一的关税政策,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可能维持足够的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应对外来威胁,巩固新政权。(4分)
(2)理解:美国的民主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美国民主实践了法国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4分)
说明: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缓和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宪法间接地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缓和了南方州和北方州的矛盾。(4分,答对2点即可)
(3)错位: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2分)
影响: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权力,带有浓厚的****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