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首页 > 其他 >

2016年陕西高考历史模拟试题3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6年陕西高考历史模拟试题51

  2016陕西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4凉山诊断)德国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此期间人类精神觉醒的有()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④“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时间“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①为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的主张,②为春秋晚期孔子的主张,③为明朝晚期李贽的观点,④为苏格拉底的主张,故①②④正确。

  2.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曾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

  B.思想博大精深但具有封闭性

  C.以追求天理为治学目标

  D.其治学方法是格物致知

  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由“丰富性与普遍性”可知理学博大精深;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可知理学具有封闭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3.(2013凉山诊断)隋炀帝有诗:“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初唐政治家、文学家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材料最能说明()

  A.火药出现不晚于隋朝

  B.火药在唐朝时应用于军事

  C.火药发明者是炼丹家

  D.火药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A 材料中诗句形容的是烟花,烟花的助力是火药,可见在我国隋代就有火药,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体现。

  4.(2013绵阳三模)昆曲《牡丹亭》描写了进入阴间的杜丽娘与阴间判官据理力争,终于使自己还魂人间。 杜丽娘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与杜丽娘这种追求相似的西方精神文化是()

  A.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C.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

  D.现代美国的自由主义

  解析:B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行为体现了个人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个性解放,提倡人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潮相似,故B项符合题意。

  5.启蒙运动的真正创始人是艾萨克·牛顿爵士(1643~1727年)和约翰·洛克(1632~1704年)。……牛顿的光辉成就就是用精确的机械观点来解释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的每一事物都受着普遍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能够像数学原则那样精确用公式加以阐明。……牛顿的哲学并没有排除上帝的意思,但是他的哲学使上帝失去了权利。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牛顿是启蒙运动的真正创始人

  B.科学革命推动了启蒙运动

  C.牛顿的哲学推动宗教改革

  D.牛顿不反对上帝的

  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及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从信息“启蒙运动的真正创始人是艾萨克·牛顿爵士”“他的哲学使上帝失去了权利”可以看出牛顿的科学理论把上帝从无生命领域赶了出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启蒙运动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6.(2013莆田调研)《全球通史》写道:“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材料叙述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情景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情景

  解析:C 根据所学可知,“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描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7.(2014福建一模)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符合当时的国情 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

  C.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D.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解析:A 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但并不是救治中国的理想方案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良方,故排除B和C项;中体西用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故D错误。故选A。

  8.(2013南京二模)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

  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

  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

  解析:B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结合1907年时的形势,“存国粹”即保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儒家伦理道德,“息乱源”即抵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以阻止革命。

  9.(2014绍兴一模)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他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

  A.阐述历史进化的必然性 B.论证维新图强的必要性

  C.说明中华文明的停滞性 D.批驳革命共和的荒谬性

  解析:B 从材料信息看,康有为认为,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的社会将会继续延续,不会发生改变。其潜台词则是,此时中国已经面临列强环伺,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故传统社会无法延续,中国只有进行变法才可以救亡图存,故B项为其真实意图。A、C、D三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均可排除。

  10.(2013建瓯模拟)严复曾说:“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余,于其实际,从未讨论。”还说他们“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于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彼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之类的说法,“令人呕哕”。由此可见严复()

  A.反对学习西方的“格致诸学”

  B.批评“中体西用”的“自居名流”

  C.坚持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D.反对“扬己抑人”的西学起源论

  解析:D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要求学习西方。而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并提出了西学起源于中学的“学说”即“西学中源”论。洋务派也曾利用“西学中源”论来倡导学习西学。严复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其对西学只是有所耳闻,并未对西学的实际进行研究,这种扬“中学”抑“西学”的作法“令人呕哕”,故D项正确。A项与严复主张相反,B项严复批判的是“西学中源”论,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信息。

  11.“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国民政治的实现与否,以多数国民能否有主人意识为根本条件。从这里可以看出,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是为了唤醒民众的思想觉悟,符合题意的答案为D。

  12.(2013韶关一模)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清政府的“极端”逼迫出来的。……与其呼吁民众不要“激进变革”,不如吁请统治者不要“极端顽固”。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

  A.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 B.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D.北洋军阀与新文化运动

  解析:D 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而北洋军阀依然“极端顽固”地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起知识分子掀起了对封建思想、传统文化进行猛烈批判的新文化运动,即“激进变革”,答案为D。

  13.(2013绵阳模拟)“在中国近代文化,曾经有那么一个辉煌的时代。诸子放恣,处士横议,百家之言盈天下。主张文学改良的,主张保护国粹的,主张三纲五常的,主张个性解放的,这边要打孔家店,那边要把孔儒升格为宗教,思想的多元化,创造了众声喧哗、精彩纷呈的剧场效果。”材料所指“时代”是()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D 据材料可知这一“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争鸣的时代,一方面新思想传播打压封建文化,主张****孔家店,个性解放,文学革命,另一方面封建文化力图自保,主张三纲五常,将孔儒升格为宗教,故该“时代”指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封建****主义和尊孔复古思想受到猛烈批判。D项正确。A、B、C三个时期,封建传统文化未受到猛烈批判。

  14.“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据此判断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主张为()

  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自治权

  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D.建立福利社会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土地之岁收……夫种种公共之需”由此可判断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主张为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15.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引人关注的事件,让人不得不有所感触,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解析: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认识和把握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从“先杀……再杀……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可以看出基层同盟会会员重点宣传民族主义,明确用革命手段****清朝的统治;从“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可以看出基层同盟会会员对“民权”认识不清,说明宣传民权主义时存在弱点。

  16.(2013哈尔滨模拟)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熔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的精髓,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

  A.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

  B.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C.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D.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解析:B 20世纪20年代中期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的进步思想指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它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原则,A、C两项未发动人民群众,D项不包括资产阶级。

  17.毛泽东说自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是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理念的大杂烩。此言反映了()

  A.毛泽东最早接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B.早期毛泽东的思想中传统思想占主流

  C.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抛弃原有思想

  D.早期毛泽东的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题干中毛泽东强调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他受到过西方自由主义、民权主义等诸多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新文化运动中传播西学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中“最早接受”“传统思想占主流”“抛弃原有思想”说法均错误。

  18.(2013绍兴一模)毛泽东提出:“有必

  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C.“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进

  D.“*”的发动

  解析:A 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针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法。故选A项。这次讲话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可排除B、C、D三项。

  19.(2014珠海质检)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从深圳、珠海到广州,轻车简从,探访民生,倡言改革。有人说这是踏着20年前邓小平的足迹,酝酿新一轮改革。这一“足迹”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A.经济特区开始建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建立

  C.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解析:A 本题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中的“20年前”即指1992年。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各省视察,而经济特区开始建立是在1980年,A不包括,故选A。B、C、D三项是邓小平南方视察带来的影响。

  20.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

  A.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解析:A 得民心者得天下,党能够存在的根本就是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14南京模拟)在西学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发生了分化,其群体也随之分化、重构,形成新旧两个阵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嬗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予之幼时,即有万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读兵书……年垂四十,身虽登科,终无机会风云,不得已而舌耕度日。

  自光绪庚子后改设学堂,不数年停止科考,并派学生出洋留学以学洋夷之学……洋学既盛,孔孟之学遂无人讲;中国人士均尚西学,则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皆置诸如无有之乡,遂养成许多叛逆……至宣统三年,突然蜂起,革我清之命,改称民国,号曰共和,而乱臣贼子乘势行其素志……岂非孔孟之学不行而洋学是尚之所致乎?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与此新出现的“夷狄”更常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之中。现在反要向其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又是“制夷”。何况……这些“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故中国士人对学习西方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的多重尴尬是不言而喻的。

  ——罗志田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属于新旧哪个阵营,从政治与文化的立场及其个人利益角度说明其依据。(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等知识分子以传统方式“安身立命”的社会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中国士人”所遭遇的“尴尬”。(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问题上存在的困惑。(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认识。第(1)问从材料一中“遂养成许多叛逆”“乱臣贼子”可看出作者属旧阵营。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与母亲包办订婚的江冬秀女士完婚”,体现了其未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体现了其学习西学。第二小问原因可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第(3)问“中国士人”的“尴尬”根据材料可看出是指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的实贱活动,结合所学,任举两例即可。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从学习西方的目的、学习西方的态度、学习西方带来的后果等方面概括。

  答案:(1)阵营:旧知识分子。

  依据:政治上,反对革命,维护清朝统治;文化上,反对“洋学”,维护“孔孟之学”;利益上,反对废除科举。(6分)

  (2)特点:接受西学,未摆脱传统文化影响。

  原因:社会性质未变;封建儒学仍占主导地位;社会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6分)

  (3)例一: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思想。例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例三: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变法图强。例四:辛亥革命试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西方列强却支持中国封建势力镇压革命党人。(任答2例即可)(4分)

  (4)困惑: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之间的困惑;固守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之间的困惑;信奉西方思想价值观与西方奴役中国之间的困惑。(任答2点即可)(4分)

  22.(2014杭州模拟)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人叶盛说:“今书坊(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相传射利(谋取财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痴騃(痴呆)女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或者以为警世之为,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材料三

  1915~1923年 1938~1945年 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并分析其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19世纪末维新派掀起一场变法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运动对国人思想的“启蒙”。(8分)

  (3)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材料三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现象”由材料信息“小说杂书”“农工商贩”“痴騃女妇”“官者”“士大夫”可知小说流行甚广并得到众多社会阶层的喜爱。“作用”从“书坊”发展,丰富生活及“警世之为”三个角度思考。第(2)问“主张”据材料信息“义务教育培养”“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分析。“思想根源”由通过社会福利制度达到“大同之世”可知康有为将儒学大同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相融合。“启蒙”据所学作答。第(3)问第一种文化现象处于“1915~1923年”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展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彻底批判,一些思想家对此不满著书以展示“中国文明的精神”“全貌和真象”。第二种文化现象发生于“1938~1945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利于抗日。

  答案:(1)现象:小说流行,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欢。

  作用:①促进了印刷业和出版业的繁荣;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③对下层群众起道德教诲的作用。(4分)

  (2)主张:教育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文化与职业技能并举。

  根源:继承儒家“仁”(大同思想);吸收西方民主思想。

  维新变法中,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8分)

  (3)第一种文化现象原因:①1915~1923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号召“****孔家店”,引发了否定和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②一些思想家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

  第二种文化现象原因:①1938~1945年,处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②一些史学家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国历史中挖掘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8分)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