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首页 > 其他 >

2016年湖北部分高中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1分,共48小题,共48分。)

  1.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推知

  A.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生产区 B.甲骨文是研究农学的重要资料

  C.《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 D.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4.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6.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7.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8.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9.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 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中外朝制 B.郡国并行制 C.刺史制度 D.州—郡—县三级管理

  10.《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升之三。这反映了

  A.汉实行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数额

  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市”管理严格

  11.北魏学者杨衔之《洛阳伽蓝记》中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反映出

  A.民族矛盾阻隔了南北方交流 B.政治分裂推动经济发展

  C.改革加速北方经济文化恢复 D.士族门阀政治已渐消除

  12. 朱熹在评说三国时期历史人物时说:“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在此朱熹

  A.为社会失序提出匡正 B.强调格物致知

  C.阐明正心诚意的原则 D.继承法家名刑

  13.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14.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 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

  C. 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 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15.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宋代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B. 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16.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17.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18.洪武十八年,明朝发布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大诰》,即以诰文的形式将这一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大诰》的颁布从本质上反映了

  A.法律体系的完善  B.监察体系的完善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君主专制的强化

  2016年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19.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自给自足占主导

  B.较注重精耕细作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商品化程度提高

  20.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21.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22.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B.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C.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D.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23.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D.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24.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A.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

  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25.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程序民主不能保障实质民主

  C.实际上不起任何的作用 D.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方式

  2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B.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27.“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大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蒙昧主义 B. 禁欲主义 C. 人文主义 D. 理性主义

  28.162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对侍从吩咐道:“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这反映了此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 B.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

  C.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D.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激化

  29.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30.近代法国某一思想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天赋人权 B.自由平等

  C.社会契约 D.分权制衡

  31.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建立责任内阁

  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重视分权制衡

  32.下图是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 0——1820年),它表明

  2016年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欧洲大陆

  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33.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 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文明人变成 “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使人变得贪婪 B.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

  C.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 D.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

  34.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 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政治的完善 B.工业革命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开拓世界市场

  35. 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科学时代”指的是

  A.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36. “资本主义国家侵入落后民族,掠夺天然财富、农业原料,倾销商

  品,落后民族的那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终于被资本主义势力所破坏,旧的生产方 式解体,而代之以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发展新式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把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西方列强入侵带给落后民族最深远 的社会影响

  A. 造成了民族灾难 B. 发展了社会经济

  C. 转变了文明形态 D. 实现了工业化

  37.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C.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D.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3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40.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A康有为说“《春秋》适于据乱,立君主;巾至升平,为立宪, 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康有为将西方进化论与中国儒学思想结合起来,为变法创造了理论依据B1904年孙中山说“政府若有振作……外人不敢侧目也”“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孙中山明确将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独立作为民族主义内容C20世纪初“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D民国初年我国一方面要大量进口钢铁及炼钢、冶铁设备,另一方面铁矿砂却大量出口。当时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41.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奇怪的结局”的根源是

  A.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东南沿海地区

  C.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D. 鸦片输入量骤增削弱国人购买力

  42. 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2016年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A.图中B出现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有关

  B.图中C—D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图中D—E出现的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图中G—H出现的内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43. 历史学家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44. 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衙门承认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巾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 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 D.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5.20世纪初,中国人文精神的灵魂不是西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对于国家民族独立的强烈追求,导致东西方人文精神内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传统不同 B.社会性质的差异 C.根本目的相左 D.思维方式的区别

  46. 夫“蛮夷羌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 贯通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上述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是

  A.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彻底改变 B.天朝上国盲目自大

  C.清醒认识西方科技先进之处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47. “盖上下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 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 持有这一思想观点的人应是

  A.荀子 B.李鸿章 C.郑观应 D.陈独秀

  48.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

  A.备、操 B.玄德、操 C.备、孟德 D.玄德、孟德

  二、材料解析题(49题13分,50题12分,51题12分,52题15分,共52分)

  49.(13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④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⑥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5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4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4分) 5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

  时期明后期至清初晚清时期翻译者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丁韪良(美国传教士)、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福州开设船政学堂等等内容涉及宗教、天文学、数学、物理学、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