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那个时候,抑郁症不叫抑郁症,最早被西方人认为是melancholia (现在翻译为忧郁,古希腊语中是black bile,黑胆汁的意思)。它相比于现在临床认定的抑郁症,范围更广,包括悲伤,愤怒,妄想,强迫性行为等等,甚至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症状,都认为是melancholia。
对于忧郁(姑且这么称)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根据文献记载,一尊大地女神达姆金娜的神像展现了忧郁的形象。而在中国,最早的文字描述和记载出现于春秋战国,楚国子重讨伐吴国失败,导致患心病而死亡。
在遥远的古代,患有忧郁的人,要么被认为是邪魔附身,需要巫师作法或大仙的祈祷来治病,要么与上帝扯上关系,认为人们的言行激怒了上帝,这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惩罚。有些地方,还认为此疾病是能传染的,想出了尽可能的残酷手段来驱魔治愈疾病,比如拿水淹或火烧。早期的古巴比伦、中国和埃及人,也都认为忧郁是一种不祥,是恶魔附身,当时民间流传使用折磨的方式,将恶魔驱赶出身体,比如鞭打,挨饿,禁闭等等。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他的作品中曾提到,一位国王因为内心的恶魔而被逼得发疯。而电影「暴帝卡里古拉」中的罗马君王,被认为凶残暴虐,其实是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这都反映了早期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愚昧认识。因为不了解发病原因,加上宗教迷信盛行,给抑郁症蒙上了许多神秘色彩。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医生开始思考忧郁症的原因,但是他们没有将精神上的毛病和身体上的毛病区分开来,将所有和忧郁相关的症状,都归为精神疾病,发明了按摩、音乐、运动疗法、从罂粟中提取药汁、饮用人乳汁,祈祷等等缓解忧郁症状,有些方法甚至一直被使用到文艺复兴时期。
古希腊着名的医师,也是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四种体液组成:黄胆汁,黑胆汁,粘液和血液,这些不同配比的体液决定了不同人的气质,当这些体液的组成不平衡时,导致了疾病,他认为忧郁是因为脾中的偏寒性的黑胆汁太多引起的,而过多偏热性的黑胆汁会导致狂躁甚至发疯。进而,他提出通过放血,水疗,运动及饮食来治疗抑郁症。
体液学说自希波克拉底提出,受到欧洲医学界普遍认同,并被采用和运用,直到19世纪现代医学研究的出现后来,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Cicero),对体液学说提出反对意见,并称melancholia为furor,认为人会受暴怒,悲伤或恐惧的情绪影响,这些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生理上的疾病。并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哲学和理念来自我治愈,这也是早期的心理治疗。
到了公元四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的兴起,百姓们在宗教神灵文化的影响下,认为忧郁是触犯了上帝,被魔鬼缠身,忧郁后的狂躁的表现,其实是和魔鬼对话。患了抑郁症,人们不是去看医生,而是跑去教堂找神职人员。随后,这个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民间对精神疾病持恐惧和羞耻态度,即使患了病,也要刻意隐瞒,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患了忧郁,可能会被要求离开自己的家人,禁止和其他人接触,通过干苦力来洗脱罪恶。
文艺复兴时期,忧郁一改往日形象,被认为是智慧,有思想,有深度的象征,由于艺术家和学者通常患有忧郁,忧郁也被罩上了光环,患上忧郁逐渐成为当时欧洲社会的一种潮流。
1621年,Robert Burton出版了《忧郁的解剖》,在这本着作中,他提到了抑郁症可由社会性和心理性因素引发,并且提到可以通过饮食、运动、音乐、旅游和娱乐等方式治疗抑郁症。此外,他认为通过服用泻药帮助排除体内毒素,也能治疗抑郁症,还提到放血也能治疗抑郁症。
基于体液学说,放血疗法是为了保持不同体液组成平衡。图中显示了不同部位的放血,可以治疗不同疾病。
在中国,先秦至汉代对抑郁症的认识还处于萌芽阶段。《黄帝内经》中提到忧郁、心境低落等负性情绪,将其归因于体质、脏腑功能失调等方面,提到喜胜怒的治疗方法,这其实属于心理疗法的一种。可能由于躁狂发作比心境低落时更引人注意,《皇帝内经》中有更多关于躁狂描述,这可能是我国关于双相情感障碍最早的记载。中医注重情志治病,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有一名叫做文挚的医生,通过对齐王举止放肆,反复失约并用言语激怒齐王,最后齐王大骂文挚,郁闷竟然得以宣泄,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清代的一位巡按,整天郁郁寡欢,一名老中医对他望闻问切后,诊断说是月经不调,这位巡按认为非常荒谬,每次想起总是捧腹大笑,久而久之,忧郁症也治愈。至金元朝时期,抑郁症还没有专门的医学名词,抑郁相关的症状被认为是五脏亏虚,属于虚劳病的范畴。到了明朝清朝,对抑郁症认识较成熟,根据古书中提及和描述的忧郁、癫病等,与现在的抑郁症症状相似,但还不是现代定义的抑郁症范畴。
可见,抑郁症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远古时代就已存在。世界各地对抑郁症的认识都经历了同样的路程,最初尝试用神魔等神秘现象来解释,后来逐渐将抑郁症的症状与生理或心理变化联系起来,最后认识越来越清晰,形成了现在对抑郁症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