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纪,史称“哲学的突破时期”。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这几个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诞生在世界东方。他们的哲学被奉为宗教,形成道、儒、佛三教。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答摩(旧译“瞿昙”,亦作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族人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简称“释尊”,意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的觉悟者。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祖居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他的母亲人称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无臂国王的女儿。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诞生时,“普放大光,照三千界”,“佛星下现,侍太子生”,“虚空无云,自然而雨”。总之,这位非常人物的诞生有种种异常征兆。他的生年有公元前687年、前622年等不同的说法,但他的诞生日却被佛典明确记载为农历的四月八日。
传说摩耶夫人在分娩前夕,净饭王按照古印度的习俗,派宫女和卫队送她回娘家生产。当她路过蓝毗尼花园(即腊伐尼林)时,见花园有一棵无忧树,其上花色鲜美,香气四溢。无忧树学名娑婆树,是一种高度可达30米的乔木,叶子如卵形稍尖,花色黄,可供药用或作香料。摩耶夫人在举手摘取无忧树上的鲜花时,释迦牟尼从她的右肋下生出。现在尼泊尔的蓝毗尼园中还有佛祖降生的图刻。
这位王子一生下来就过着优裕的生活,沉浸在富贵温柔之乡,但他也目睹了人间的种种痛苦,引发了他寻求真理的念头。后来他看破红尘,受到一位僧人的启发,29岁时皈依沙门,抛弃家室、王位、宗族,在他的仆人、驭手车匿的陪同下去周游印度,遍访名师,接着在尼禅河附近树林中苦修六年,“日食一麻或一麦”。那时的印度人认为通过苦修手段(极端地禁欲、不眠、绝食、自我摧残)可以获得权利和知识。乔答摩经过6年多的苦修已形容瘦削,奄奄一息,这才意识到寻求人类生死苦难的真谛和解脱的办法,不能靠折磨肉体的苦行生活,于是去尼禅河边洗去身上6年多的积垢,顿觉神清气爽,又得到牧羊女的乳糜喝,于是体力渐渐恢复。
乔答摩离开苦行林,渡过尼禅河,向伽椰山上走去。一个牧童将吉祥草编的垫子送给他,铺在金刚石座上,他在毕钵罗树下正襟危坐,并起誓:若不证得“无上正觉”,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经过七天七夜静坐冥思,乔答摩终于在某一天(传说为夏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恍然大悟而证得“菩提”(觉悟),那棵毕钵罗树被佛徒们称作“菩提树”,乔答摩是菩提树下的觉者,称为佛陀,并尊之为“释迦牟尼”。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说:“希腊的文明产生于用粘土建造的砖屋里,而印度的文明则产生于森林之中。”释迦牟尼创造的是全新的宗教,也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森林哲学。他不仅是觉者,还是行者。他要身体力行,去传播他的宗教哲学。
古印度传说,凡能征服天下的大王叫转轮王。乔答摩首先从最初跟随他的5个弟子开始。他在鹿野苑(在今印度北方邦东南瓦腊纳西城西北约10公里处)找到了这5个弟子——他们仍在做苦行僧,过着残酷而悲惨的禁欲生活。经过5天的答辩,弟子服从了他的思想,皈依了他。他们在鹿野苑建立了一个类似学院的组织,自造茅舍,聚徒60多人,每日聆听乔答摩讲道说法,佛教史称其为“初转***”。
释迦牟尼的思想体系,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简单明白,有条有理,他的基本思想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及“十二因缘”。“四圣谛”又称“四谛”,即四种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有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与不喜欢的人或事相会)、爱别离(与喜欢的人或事相分离)、求不得(得不到所渴望的东西)、五盛阴(充满各种身心痛苦)。总之,世俗一切本性皆苦,可谓苦海无边。集谛:又叫习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痛苦的因或根据,即佛教常说的“业”与“惑”,表现为对欲望、欢乐、生存、权力的追求。
灭谛:即“解脱”或“涅槃”,断灭了苦根,达到最高理想境界。亦即世俗所称的“死亡”,有欲的肉体消失了,痛苦也便不存在了。道谛:指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根据为“八正道”。
“八正道”指八种超脱世间诸种痛苦,消除痛苦根源而到达涅槃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又称“八圣道”,包括:正见(对佛教的教义有正确的见解)、正思(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正语(语言合于佛理)、正业(住于清净之身业)、正命(生活不违佛门戒律)、正精进(勤修涅槃之道)、正念(用四谛之理离尽邪非)、正定(修习佛教禅定)。佛教认为:只要按此法修行,便可去苦得乐,由凡入圣,由迷界此岸达到悟界彼岸。
缘起论是佛教特有的教义,佛经中说缘起有11个意义:无作者义,有闳生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动作义,性无常义,刹那天义,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这些意义都是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教义的。这十一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处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十二因缘”是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12个环节,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中“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轮回。但通过修习可摆脱这种生死循环,实现“涅槃”。
这样,佛教有了教义(法)、有了佛、有了僧众,即具备了佛、法、僧,即为“三宝”。
释迦牟尼一生传道45年,他说法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他说法不用婆罗门的雅语,而用当时平民的俗语。释迦牟尼曾经接收一个首陀罗人优波离为弟子,佛的兄弟和儿子在僧团等接受他们的供养。佛曾经设法和一个不敢见他的首陀罗人相见,并为他们说法。佛对待所有不幸的人都是这样。他的弟子中有乞丐,也有妓女。有一次,佛谢绝了国王的邀请,而到一个不幸的堕落的女人那里去应供。在古代印度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和奴隶差不多。佛接收妇女为出家弟子,让她们参加僧团的事实,被认为是宗教史上的一个很大的革命举动。
释迦牟尼80多岁时终于拘尸拉城附近熙连若跋提河畔。相传在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他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将要结束,进入轮回的新阶段,他吩咐弟子阿难在两棵无忧树下铺床,说将在此处涅槃。弟子阿难泣不成声,哭着问道:“请问佛陀,在您灭寂之后,我们以谁为师?以何安住?如何对待恶比丘?如何结集经典,令人证信?”
佛陀的回答是:“以波罗提木义(戒)为师。以四念住处安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恶比丘默摈。一切经典,应在经首加‘如是我闻’,令人证信。”佛陀说完,用右手做枕,吉祥侧卧。此后便有“睡佛”造型,那便是佛陀涅槃时的法相
本主题由 枫谜 于 2009-5-21 19:24 提升
历史八卦 关于汉成帝杀儿子取悦美人的素材
下一篇:历史八卦 关于中国历代后妃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