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出现了“眼球文身”。所谓“眼球文身”就是把色素注入眼球使其弥散至整个眼白。澳大利亚新闻网站援引医学专家的话报道,这种程序“是试验性质、极端、会致癌”,不过仍有一些爱“作”的人“奋不顾身”尝试这种不可逆的做法。
“眼球文身”也许过于极端,不过,“文身”这件事情本身,从来都是带有几分“异端”色彩。
古代文身多为侮辱惩罚人们大约都见过文身。文身就是用某种工具在人体皮肤上刺划出各种纹样的图案,再用某种染料使其渗入皮下,等伤口愈合之后,染料的颜色就保留在皮肤上。
大多数较为原始的民族都有文身的习俗。而当一些民族渐渐进入“文明”以后,就把他们或许也曾有过的文身习俗忘记了,而把一些仍然保有文身习惯的人视为“野蛮人”。
比如,中国古代荆楚、南越一带人们的习俗,要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以避水中蛟龙的伤害。中原的华夏“文明人”看了,就在《左传》中发议论:“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
至少从那个时候起,在华夏“文明人”眼中,文身都是和野蛮、落后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文身,特别是在面部文身,就成了一种刑罚的手段。
殷商时期的《尚书·伊训》中记载:“臣下不匡,其刑墨。”意思是说,大臣若不能直谏,则处以墨刑,就是以墨作染料刺于面部,是一种侮辱性的刑罚。
春秋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凡臣下犯法皆墨刑以为标志。有一次秦太子犯法,按规定也得施以墨刑,商鞅当然没有胆子给太子施刑,但又不能坏了规矩,于是就想了个变通的方法,让太子的老师代替在脸上刺了墨。
等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墨刑已不仅仅是给官员的处罚,它也施及百姓,成为一种普通的刑罚。读过《水浒传》的人,对罪犯“刺面发配”的情节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在脸上刺字,就是罪犯的一种标志。这种把一时犯罪作为终身耻辱文刺在身上的墨刑,直到民国之后才彻底灭绝。
当然,在古代中国,民间的文身一直都存在。岳母给儿子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就是一个着名的文身励志故事。而《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进和浪子燕青,身上都有着名的文身花绣,那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们的英雄气概。而在底层社会中,特别是一些黑社会团伙中,文身的习俗更是一直没有断绝。
西方的情况则略有不同。“文身”的拉丁词是“stigma”。《韦氏大辞典》所列“stigma”的定义中,有“带尖利器械的刺”,“切入奴隶或罪犯肉中……的一个清晰的标记”,以及“耻辱或丢人的标志”等义项。
许多希腊、罗马学者都提到,文身是一种惩罚。柏拉图认为,犯有渎圣罪的人应强制文身并逐出国。据历史学家佐纳热说,希腊皇帝西奥菲洛斯对两位公开批评他的人实行报复,让人在他们前额上文下了十一行淫秽的诗句。
随着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对奴隶和罪犯的文身做法逐渐被抛弃。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公元325年宣布基督教为帝国的正式宗教。他下令,凡是被判有罪的人,手脚上都必须文刺,但不得在脸上刺青。公元787年,教皇哈德良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文身,以后的历任教皇都遵循这一传统。因为这个原因,文身在基督教世界几乎不为人知,直到18世纪。
库克船长记述近代土着文身在近代欧洲,文身的重新发现与一个人的名字紧密相联,那就是航海大发现中着名的库克船长。
詹姆斯·库克1728年生于英国约克郡,父亲是农场工人,母亲生了8个孩子之后又生下了他。库克13岁时被父亲送到一个服饰商店里当学徒,但他很不喜欢这种职业,几年后先到煤船上当一名水手,后来参加了英国皇家海军。在他当海军士官时绘制了一份非常详细的新地岛平面图,受到上级的青睐。不久,他便晋升为海军军官。
1768年,英国皇家学会拟选派一名海军军官到南半球去探险,库克被选中了。他指挥的“奋进”号帆船从普利茅斯起航,8个月后绕过合恩角,登上了塔希提岛。在这里,当地土人的文身第一次引起了他的注意。
3个月后,“奋进”号来到新西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之后,库克的船因为在新荷兰(即现在的澳大利亚)东部海岸触礁而停港修理。当库克上岸游览时,又一次见到了当地土人那浑身画满红色花纹的文身。
1772年,库克再次受命率领船队到南太平洋去考察。在塔希提岛,他详细地调查了文身。库克写道:“这些土人眼睛的周围,通常是白色的,而其余的脸部,则用红色和黑色的垂直线条作装饰。”在提到另外两人时,他写道:“他们用黑色的交叉线条涂满他们的全身。”一天,他正与当地土人谈事情,突然,在一大群土人的簇拥下,一个浑身刺满奇怪花纹的老人站在他的面前。这个老人的文身,较之他人有着更华贵的性质,这是该地区的酋长。在这位老人的允许下,他见到了更多的文身人,还参加了几次文身仪式。这一切都被详细地记载在他的笔记之中。
1779年,库克和他的船员在第三次探索太平洋期间,与夏威夷岛上的岛民发生打斗,他在事件中遇害身亡。库克的死在英国引起极大的震惊,接着库克的笔记公布了。从笔记里,人们不仅第一次看到对当代土人文身的详细描述,而且还为它那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的样态所迷惑、倾倒,于是引起一场广泛的文身热。
直到今天,在欧洲的各种语言里,“文身”一词都还是从塔希提岛的土语“talu”演化而来,比如英语中就叫“tattoo”。
马戏团表演促文身传播库克船长的发现,通过两种途径让文身在西方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一种途径是,水手们普遍以文身作为自己的职业标志,引起世人的关注。当时,为了适应水手们的需要,世界上很多港口城市出现了一批文身室,专为上岸度假的欧美水手绘刺各种花纹图案。这类文身作为装饰所赋有的美感,很快为现代文明人所接受。
另一种途径,就是当时的马戏团兴起了请文身男女担任杂耍演员的热潮。
最初,是一些西方商人直接带文身的土着人奴隶来展览。在整个18和19世纪,展览文身土着人都是欧洲商人巨大的金矿。有记载的第一个展览的文身土着人是吉奥罗王子,他来自位于菲律宾群岛南部的明吉斯岛,后来人们称他为“油彩王子”。1691年他被一个叫摩迪的欧洲人买走,然后又卖给了法国探险家威廉姆·丹姆帕尔,而威廉姆又很快将他转卖给别的商人。在王子得天花去世之前,他们在小酒馆和别的公共场所把他作为单项表演展览。有人这样写道:“要不是他在短短几个月后过早死亡,他可能会成为他主人的金矿。”
库克船长第二次南下远航时,带回了两个文身的塔希提人——奥玛依和土皮亚,他们是库克的翻译兼向导。后来,奥玛依和在他之前的吉奥罗一样,被发现其文身有潜在的经济价值,最终也被展览。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实质上是奴隶的文身者展览不再受欢迎,他们开始由文身的西方人来替代。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土着人俘虏”的故事诞生了。
第一位使用这种策略的白人大概是约翰·路瑟福德。他声称于1828年被毛利人俘获,在毛利人部落生活了整整十年。被抓之后不久,两个祭司强行给他文身。他们当着整个部落的面表演了四个小时的仪式。在这个过程中,他失去了知觉,不得不花几周时间疗养。
据称,路瑟福德身体恢复之后被该部落接纳,提升到酋长的地位,很受人敬重。毛利部落人送了他六十多个少女,告诉他想选多少新娘就可以选多少。他很谨慎,只选了两个。这两人都是酋长的女儿。他在与毛利人共同度过的时光中打过仗,猎过人头,还参加了其他活动。
19世纪末期,女性文身者的表演也出现了。和男性一样,她们也在表演中讲述一个个关于她们如何会有文身的令人愤慨的故事。“美女”艾琳·伍得华德是1882年第一位文身的女士,她说文身是她在“得克萨斯狂野西部”为逃避虎视眈眈的“红色印第安人”的性骚扰所需要的必要保护。
欧美引领现代文身演变1850年,全美第一家文身服务社在纽约诞生,他们为文身爱好者提供各种文身服务。但传统的文身方式速度既慢,痛苦又大,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和适应越来越多的文身者的需求,1891年,世界上第一个电动文身器在美国获得专利,从此,针刺文身法在欧美等社会的上层人士中开始流行。
率先作了文身的头面人物是当时的瑞典国王别尔纳扎特。希腊国王奥斯卡尔和王后也都作过文身。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在后腰右侧刺了一条大蛇,他本以为这样可以不被枪打死,然而,暗杀他的子弹正从蛇的图案上穿过,他因此而送了命,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从电动文身器发明之后,美国的文身者即以印制的图案进行文身。这种图案的大量印制,对于文身者图式选择的影响很大,许多图案由于赋有共同的文化意义被大部分人所赞同并予以选择,很快流行于世。
20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使用空心细针刺文身机,它可以按图案一次性完成自动文刺花纹和上色两道工序。但它仍然用机械的方法刺破皮肤,未走出传统文身的窠臼,不能消除肉体的痛苦;而且文刺后其图案终生不能改变。
所以,到了70年代,有人就发明了某些色彩绚丽,无害于皮肤,不溶于水,也不受肥皂等影响的颜料,用这种颜料来绘制图案,能达到与文身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保持很长时间。一旦绘文者不喜欢这种花纹,需要重新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时,则可用特别的药水将旧图案洗去。但这种颜料有一个缺点,哪怕你用特制的药水去清洗,仍然还会遗留下淡影。直到80年代,又有人发明了用水或肥皂洗不掉,而用特制的药水一洗就清的颜料。至此,文身已不再用针和刀,而仅仅是请画家描绘就可以了。
大千世界选择文身N个理由正如前面所说,很多处于文明发展较原始阶段的民族都有文身的习俗。那么,文身代表着什么?人们为什么要文身呢?
原因也许很难用几句话来说清楚。就好比问一个现代的文身青年,你为什么要文身?他也许很难把内心的心理用语言准确地告诉你。
很多到仍有文身习俗的民族做调查的社会学家,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们无法得到统一的明确的回答。然而,社会学家们也归纳出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原因:图腾标志文身可能反映出某一民族的图腾崇拜。不同民族、不同支系和部落的文身图案各不相同,且不能通用。这也是原始先民“万物有灵”、“天人同构”心理的一种反映。在我国傣、基诺、黎等民族中,文身具有与祖先认同的功能,只有文身(文面),死后祖先才相认,不文则不相认。
消灾求福《汉书·地理志》中谈到,“(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这些记载也道出了文身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为了在生活中避免野兽的伤害。人通过纹饰而装扮成水族,以求得真正的水族成员的“认同”而避免被伤害。更进一步,人们还希望通过文身,得到福佑。如我国傣、白等民族通过文狮、龙等图案以示高贵;文牛王和咒语以求健康;文虎、猪大王等以求平安。
美的追求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很难想象,如果他们认为文身不美,他们会在自己的身体上做这样的标记吗?印度妇女就明确地称文身为“终生首饰”,这当然是把文身当作美丽的装饰。我国云南瑞丽傣族地区流传着一首歌,是姑娘催促其心上人去忍痛文身的。歌中唱道:“你的皮肤又黄又滑/和田鸡大腿一样难看/青蛙的脊背脚杆花得多美呀/你连青蛙都不如/快去刺文吧/没有钱,我把银镯送给你。”
地位象征在一些部族里,不同的文身图案代表在部族中的等级和地位。在有些部族里文身是与猎头的成功与否联系在一起的,如加里曼丹有的部族,男子只有在成功地猎取到人头以后,才能在手臂上和指头上刺花。如果出战而一次也没有斩首,便不许刺墨。
获得勇气在某些民族中,文身被用作检验男子是否勇敢和承受痛苦能力的一种手段。文身在文刺过程中要忍受巨大痛苦,所以这也就成了男子是否勇敢、有忍耐力的一种表现。而人们一旦经受住了文身的痛苦,将他们所崇奉的图案文在自己身上以后,他们的心理也会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会由此而变得不畏艰险、勇猛异常。
成人标志在一些部族,举办文身礼是一个人成人的标志。成人礼是原始社会男女青年跨入成年阶段时经历的一种仪式,是人类极为古老的风俗习惯之一。只有在氏族、部落共同为其举行了仪式和赋予了某种标志后才算成人。而且在没有达到成人,获得成人的权利和义务之前,不得具有性行为。
调查发现文身喜好与所处纬度相关人类学家的调查表明,文身习俗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具有全球性特征的古老风俗习惯。
根据调查,世界范围内文身的分布也体现了集中性的特征。世界上80%的文身都分布在南北纬40度之间,而这一纬度带正是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区。其中,尤其突出的是,生活在南北纬20度之间的民族、族群几乎都有文身现象。
从地理位置上看,南北纬20度之间正是气候带上讲的热带。热带气候的特点是:常年高温、昼夜温差小,特别是热带雨林地区平均的年降雨量在3000毫米以上等。以上这些季节特征叠加在一起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生活在这个气候带内的人几乎不存在保暖御寒的问题。也就是说,人们根本不需要任何衣物就完全能够顺利地度过“四季”。而正是这裸露的身躯,给人类提供了可供描画的素材。